【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14课前方同步训练苏教版必修1(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5分)A.流露(lòu) 露珠(lù) 露马脚(lòu)B.召唤(zhāo)崔颢(hào)坠入泥潭(zhuì)C.按捺(nà)坑洼(wā)漫无尽头(màn)D.憔悴(qiáo)惦念(diàn)粗犷豪放(kuànɡ)解析 A项“流露”的“露”应读为“lù”;B项中的“召”应为“zhào”;D项中的“犷”应为“ɡuǎnɡ”。答案 C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A.迁徒 壁滩 寂寞 奋蹄挺进B.山涯 憔悴 按捺 惶惑茫然C.惦念 颠簸 抛锚 温馨安宁D.旷野 焦燥 篇幅 索然无味解析 A项中的“迁徒”应为“迁徙”;B项中的“山涯”应为“山崖”;D项中的“焦燥”应为“焦躁”。答案 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5分)A.“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B.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C.《流浪者之歌》那荡气回肠的音乐和其内容所表露出的悲剧色彩所交织出来的效果,让所有的听众都为之心荡神驰。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实施《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海南省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解析 A项“繁文缛节”指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不合文意;B项“绘声绘色”是指描写、叙述生动逼真,应改为“有声有色”;C项“心荡神驰”指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答案 D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A.公园里很平静,因为这是金秋游园的最后一天,所以游人很少。B.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上海市78名市场管理人员获得执法证,首批人才市场执法官开始上岗。C.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为了让边区人民系统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D.转眼到了第二年夏天,一场不幸的噩运突然降到石家的头上。解析 A项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C项“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D项“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运”语意重复,即定语多余。答案 B5.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5分)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修辞方法前后一致。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幸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要注意分析例句的修辞方法是暗喻并且前后句之间要有联系。答案 关爱是一句问候,给人春天的温暖。关爱是一场春雨,给人心田的滋润。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6.请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点词的含义。(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联系“抽象化”考虑。答案 “旅途”虽有不同含义,但此处指人生历程。
7.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上文有暗示,“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表明苦在精神。答案 点出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8.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中心句往往在段首或段尾。答案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远走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就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日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亲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个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在那铺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子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一床……”睡在换上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醒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子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越来越远了,但她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9.文中写母亲将我“放飞”,“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比喻修辞,但要了解此比喻在文中的含意,注意在记叙中出现的少数议论或抒情的语句或语段。答案 “放飞”在文中是比喻,意思是孩子一旦长大,就应让他“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10.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做此类题,首先注意文中表示材料转接的提示性词语,如本文中“1959年”“1960年春天”“1966年春天”;其次把每个材料的起首弄清楚,对大意进行概括。答案 共写了三次:①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本来可以在家住宿,她却把儿子“推”到学校去住。②举家外迁,却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可以作为“家”的房子。③把替儿子做被套当作“义务劳动”。1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6分)
A.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地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爱。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解析 对于选项中的内容,要逐一审查,内容中如有不切实际的拔高现象的,一般视为错误答案。B项“高层次的母爱”“与精通教育理论”是一种不符合文意的拔高议论。D项错误同B项。答案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