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谏1.连线作者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2.整体感知《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1.识字注音谏诤( ) 鲠议( ) 刍荛( )罄其狂瞽( )怖慑( )嗔责( )诋诃( )愆过( )勖之( )纂组( )2.一词多义(1)寻(2)理(3)遇(4)举(5)属(6)安(7)当(8)幸3.古今异义(1)皆失其举措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臣下钳口( )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4)纂组伤女工( )(5)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6)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5.特殊句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言而不用( )(3)则相继以死(谏)( )(4)下为百姓所怨( )(5)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7)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来答案:1.zhèng gěng ráo qìnggǔ shè chēn dǐhē qiān xù zuǎn2.(1)不久/寻找 (2)顺,指天下太平/梳理/纹路/道理 (3)对待/遭遇/接触/礼遇,恩待 (4)指出,提出/举起/举行,发动/推荐/攻占/尽 (5)写作/类/通“嘱”/是,属于/连接/归属,隶属/跟随 (6)安定/怎么/安抚/安享,感到舒适/安稳 (7)妥当、恰当/对着,向着/抵挡,抵御/方,值/把守/在……时候/判决,判罪(8)动词,幸亏/动词,希望/动词,宠幸/副词,表示敬意,即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副词,幸亏3.(1)举止失当 举动;措施 (2)相互对待 遇到,相见 (3)脸色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2)名词作动词,紧闭 (3)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名词作动词,编织精美织物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5.(1)被动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被动句 (5)反问句 (6)定语后置句 (7)定语后置句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2.从《求谏》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3.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1.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2.《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答案:问题导学
1.提示: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神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2.提示:唐太宗认为纳谏对于君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藉此可以“知政教得失”,可以使“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可以“匡救”政务之失,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他为了使臣下大胆进谏,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放下架子,创造一种进谏的和谐氛围,使进谏者情绪放松,大胆发言,如“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2)通过君臣讨论的形式,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臣子劝谏的想法。或者以前代教训晓谕大臣,如“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或者公开感谢大臣,如“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或者树立榜样,如“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或者以谏者之道反求谏者之身,也就是要求谏者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比如“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3)下诏使谏官“预闻政事”。3.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事局面,这与他的一些优秀品格是分不开的。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有着以下的品格:(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2)虚怀若谷。“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3)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4)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如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自主探究1.提示:比喻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2.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2.提示: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局面。
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知识精华技能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