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学科教育•语文刘晓雨一、说教材1、木单元在沪教版中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单元,在此单元里共收录四篇文章,有三篇都是比较经典的诗歌或者散文,最后一篇《文学意境的特征》是为详细系统介绍意境的文章。2、《雨巷》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也是一篇必读课文。《雨巷》这首诗典型的意象的运用、意境的描绘对于同学们体会理解浮习意境这一文学形式,有着很重要的帮助。二、说学生学住们经过高中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意境创造比较优秀的古诗词。但是,系统的学习述是没有的。所以,在本单元,关键要让同学们调动以前的知识积累,通过几节课系统的学习,能够将以前的知识有所升华,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台阶。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吋代背景。(知人论世是我们鉴赏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牛们语文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此,需耍向同学们说明作者创作此篇诗歌时的一些历史事实。这主耍是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学习这篇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同学们领会并掌握诗歌屮关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造。设置这个目标,主要就是针对学生们对于意境的领会,在此,教师要不惜时间,带领同学们—•步一步的走向意境之中。)3、把握中心意彖,深入体会诗人情感。(这时整堂课的关键所在,让同学们在体会之后学习如何选择意象,如何去创造意境。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把握意境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试着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作者的心
情,已达成对学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PPT课件;录音六、活动方式教帅引导;小组交流七、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幻灯)在诗歌屮,由一个或几个意象所形成的氛围,这个氛围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意境。如“举头望明刀,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这是作者的成名作。诗中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寂、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上节课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那下面谁能来向人家介绍一下木文的作者呢?(让同学们口告奋勇回答,老师作补充。重点补充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境遇。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
为他所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LI,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据施蛰存回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舒望、杜衡都隐迹在我松江家里的小楼上。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译魏尔伦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外,更是作者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小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刀》,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彖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來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來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般存的妹妹丿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冋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工活很闲难,靠翻译牛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乂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代表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示,诗歌依然名重诗坛,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做能代表他的人,最能代表他的成就的《用巷》。3、赏析全诗。(-)听朗诵,正字正音(幻灯)彷徨(pdnghudng)彳亍(chichu)颓圮(tuipl)寂寥(jilido)
惆怅(chouchang)(二)学生自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师引导:你觉得这首诗美吗,美在何处?(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目的,引导学生自读习惯,自己理解诗歌。)(三)再读本诗(找学生读)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诗歌是依靠形彖來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彖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屮的图景?*同学们现在前后四人为一组,开始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一定要从原文中找。五分钟Z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好,开始。(老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明确:丁香、雨巷、油纸伞、篱墙,首先看题目,这首诗最明显的意象就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静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貝-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我们再看油纸伞,有一种古典,神秘,怀旧的感觉。还有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这两个意象和雨巷一起构成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诗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是:“丁香姑娘”,(幻灯)5、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为什么不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不是不胜凉风的娇着的水莲花?不是-•支春带雨梨花?而非要是丁香呢?
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口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呑,说丁香是愁站。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用中愁”等等。6、丁香姑娘的形象?明确:美丽,高洁,结着愁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四)主旨理解1、诗人对“丁香姑娘”是怎样的感情?明确:追求,向往2、那么,这个“姑娘”代表什么呢?结合下课后第二题。明确:(1)根据诗歌内容,姑娘就是姑娘,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于爱情,这是首爱情诗。(2)结合时代背景,姑娘是我心屮的理想。补充背景:《雨巷》这首诗是作者1927年夏天创作的,当时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了从火的高潮咚入黑暗的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到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此时他很傍徨、很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岀现。所以姑娘町以是他心中的理想(3)有时候,抒情诗屮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悄主人公的形彖或想彖的补充。我们看姑娘是忧郁彷徨的,作者当时的处境也是忧郁彷徨,而冃诗中多次出现“像我一样”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HP:“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來的我,另一个层面的我。因而这个美好的形彖中,既冇诗人那种不敢触摸的难以实现的理想,又有理想幻火后的愁怨,也许还有同是愁苦知音的共鸣。以愁写愁,以愁诉愁,以愁觅愁,也许是诗人最好的宣泄愁绪、H我排遣的方式了。丁香的愁心,姑娘的愁怨,诗人的愁苦,三位一体,堪称幽微绝妙之笔!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部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屮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來,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生活中的你、我、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每当这个时候,拿起《雨巷》,看着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嗅着她的芬芳,感受她那凄迷的口光,你定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五)齐读全诗,加深感悟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取感受它朦胧而无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