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活动单(教师用)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3)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2.过程与方法(1)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2)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3)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联系实际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二、【学习重点】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三、【学习难点】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活动过程】一、预习·反馈·导学1、知识储备(1)作者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资料链接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2、预习思考①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灰烬(jìn)摇曳(yè)睫(jié)毛瞳(tóng)孔惆怅(chóuchàng)脊(jǐ)骨给(jǐ)予不屈不挠(náo)②自学引导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二、合作·提炼·探究课堂活动一:1、导入(情境设置):情境导入,生动感知首先我将播看青春励志歌曲《红日》。“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青春就是一曲不惧风不怕雨的奋斗之歌,对未来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热爱,像大海上的红日那样喷薄而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食指的《相信未来》,感受诗歌对青春激情的礼赞,一起为青春举杯。2、预习检查读课文,利用字典等工具梳理字词,初步感知本词。灰烬(jìn)摇曳(yè)睫(jié)毛瞳(tóng)孔惆怅(chóuchàng)脊(jǐ)骨给(jǐ)予不屈不挠(náo)3、朗读诗歌
(1)、自由诵读(2)、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3)、播放录音(4)、学生齐读课堂活动二合作探究1、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小组讨论探究,组长做记录,每个组员都要做好发言准备)明确: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2、全诗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你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力量?明确:诗的第1、2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在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现实是残酷的,诗人选择的意象也大都带有灰暗的色彩,炉台被蜘蛛网查封,贫困缠绕在周围,紫葡萄化成为露水,鲜花也在别人的怀中。这些意象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尽管这样,诗人依然支持理想、相信未来。特别是“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是写下:相信未来”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诗人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3、作者相信未来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4、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这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曙光”比作“笔杆”,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是漂亮的笔杆。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5、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6、分析诗歌的表现形式。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三、巩固·交流·反思(一)课堂练习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的空格中。(备选词语:诉说笼罩叹息倾泻寄予依偎蜷缩查封缠绕留给湮没交织)⑴当蜘蛛网无情地__了我的炉台⑵当灰烬的余烟__着贫困的悲哀⑶当我的鲜花__在别人的情怀⑷是__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2.下面是对食指《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前三节,一唱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B.诗的最后一节,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C.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语言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D.诗写于1968年。从诗中不难看出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3.对第三节诗句的朗读,停顿不准确的一项是()A.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B.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D.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答案:1.查封叹息依偎寄予2.B(“用谆谆教导的方式,满怀激情地号召”不妥,应为: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3.C(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册各题。附:板书设计相信未来食指第1~3节展示自我思想逐层深入第4~6节剖白内心第7节热情呼唤韵律渐趋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