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板块 恒久的烙印前方每课一背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文助读】: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秒笔诱思】:你怎么理解诗人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秒题点拨】: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自主探究 语言积累一.重点字词大集中1.生难字迁徙(xǐ) 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 惶(huáng)惑 温馨(xīn) 2.多音字辨析 (xíng)行走 (jiào) 睡觉(céng)曾经行 觉(曾 (háng) 行列 (jué) 感觉(zēng)曾祖3.形似字辨析徙(xǐ)迁徙馨(xīn)温馨徒(tú)徒劳磬(qìng)钟磬4.词义详解迁徙: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宏大:巨大;宏伟。 袭击:(1)军事上指出其不意的打击。(2)喻突然的打击。 按捺不住:抑制不住。
劳顿:〈书〉劳累。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闪烁:(1)(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2)(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惶惑:疑惑恐惧。 抛锚:把锚投入水中,使船停稳。汽车等中途发生故障而停止行驶,也叫抛锚。 焦躁:着急而烦躁。 索然无味:形容枯燥呆板,毫无趣味或意味。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也作“索然寡味”。 温馨:温和芳香;温暖。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朦胧:(1)月光不明;(2)不清楚,模糊。 二、背景资料全搜索1.作者简介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改写出版的历史,他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高品位、高效益”的双高境界。他在台湾出版的书累计已达15本,他的创作已成为台湾许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题目。《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被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30余种。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电影,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十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的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2.写作背景《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本文的中的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师生互动 课文发散一、文章结构巧图解 一:路上 (1) 追外面世界的诱惑寻前方二:离家(2——7)精 也许出自无奈神三:前方(8——11)家四:苦旅(12)园
二、课文精讲诠释互动赏析1.阅读第一节提问:这是一篇摄影散文。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明确: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 2.第二到第七节提问: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无家时,离家是种习性;有家时,依然还要离家。 提问: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通过置换表明:离家由来已久,深深地融入到生命之中,离家的观念已是根深蒂固。原始社会人类茹毛饮血,居无定所,在不同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部落首领带领大家迁徙的传说。如犹太民族领袖摩西,土尔扈特人领袖渥巴锡。 提问:有家时的离家其实根子里还有欲望,只是生活的复杂让离家的原因又丰富了内涵。为什么样有家时还离家呢?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提问:你为什么要离家呢? 明确:离家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精神的愉悦与满足。 提问:为什么要用“逃离”呢?用“离开”好不好?明确:逃离可恰当地说明家对自己的压迫之深,离家是出于对自由的向往,是令人激动的欢欣。(胜利大逃亡来形容大休) 3。阅读第八到第十一节提问: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 提问: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提问:人类的命运是什么? 明确:人生是一场苦旅。 提问:人生苦旅苦在何处? 明确:境遇之苦,精神之苦。 提问:人有痛苦要向何方去呢? 明确:要回家。家是心灵的港湾。刘亮程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家园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归宿。正是 因为人们要寻找精神归宿,因此思乡才成了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真可魂牵梦绕、愁肠寸断。让我们来欣赏一支曲子来体会这种摧心之痛。 提问:如果说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悲伤,使人欲哭无泪甚至潸然泪下,那么人生更大的非剧还在后面。是什么呢?来看课本。 明确:此家非物质的家,而是精神的家,精神的家又到哪里去寻呢?人生正是在苦苦地寻找着自己的家。 (崔颢一说离家千里,一说离家十几里,可是都没有回家,因为那不是他要找寻的家。)
明确:因为人们内心不单纯是在追求物质,更是在追求一种心灵上得以慰藉的家园,由于这种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所以它是虚渺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人们的心灵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这个心灵的家园只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这种情形与现实生活造成的反差让人们永远都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 4。阅读第十二节提问: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 明确: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 深层解析 技巧归纳一.情感剖析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表面上虽然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二.写作借鉴1.运用联想、想像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像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立意上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3。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4。文章虚实结合 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能力提升 知识宝库一.能力拓展仿照“崔颢思乡”的一段文字,自选话题,用画面来抒情或议论,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二.素材集锦文中出现的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多失意,独将衰鬓客秦关。” 精选好题 自主评价一.知识掌握(25分)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间或(jiàn)朱拓(tà)孱弱(chán)谄媚(xiàn)B、针灸(jiǔ)针砭(biān)伫立(zhù)埋怨(mán)C、吝啬(lìng)卡车(kǎ)蛮横(héng)畏葸(xǐ)D、呕心ǒu)投奔(bēn)形骸(hái)装载(zǎi)2、下列各组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掂量陷阱哀声叹气立竿见影B、惦记休憩未雨绸缪残羹冷炙C、脉膊 渲泄无尚光荣惹事生非
D、荒谬寒暄涸泽之鲋揭杆而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B、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C、我虽然已经离开家乡多年,可是我和家乡的亲人们藕断丝连,经常在梦中和他们叙旧。D、张成同志不幸被俘,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机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B、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C、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D、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②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③对于数学研究则还要加上一点:这个世界的合理性,首先在于它可以用数学来描述。④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如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计算机的出现,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⑤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A.②①④③⑤B.①④②③⑤C.②⑤③①④D.①④②⑤③二.能力提高(4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老 家孙 犁⑴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⑵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⑶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⑷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情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⑸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⑹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⑺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⑻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⑼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⑽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⑾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⑿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⒀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文章第一段详细描写了各式各样的梦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2..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8分)3.通观全文,提炼要点,简要分析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的心情。(10分)
4、一代画家张大千先生说:看山还是故乡青。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文中结尾说:“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这与张大千所说矛盾吗?试阐明理由。(8分)三.作文题(35分)“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设想你是车厢中的某一位乘客,读了曹文轩先生的《前方》后,在想些什么呢?续写文章,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知识掌握1、B2、C3、A4、D5、C二.能力提高1.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对故乡难以割断的感情,这种思乡之情萦绕在意识的深处,自然会形成不断的梦境,这样写使文章更形象生动,更真实可信。2.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睹物伤情、深沉凄凉)3.作者对老家的心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作者思念故乡,尊重故乡,却不想再回去。一是因为家里已没有亲人;二是因为所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三是因为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因此,作者只得以不断的梦境和悠悠的回忆来化解这种内心世界的矛盾。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不必过于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三.作文:略真题回放 高考指向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过15个字)。(4分)(2007,安徽卷)主持人: 专家A: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专家B: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答案:怎样制止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或:为什么要制定反垄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