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38-40页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悟体积的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意义;学会用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能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和感悟空间观念。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学重点:形成体积的概念和掌握常用的体积单位。教学难点:形成体积概念。教学准备:两人一份学具(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三把米尺等。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一、课前提问,理解体积概念。当我板书课题后,问学生: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知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第二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第三个问题:体积单位有哪些?师:“在你们的抽屉里再放一个书包或一些书,能让你的抽屉变得满满的,也就是说书包能占抽屉的空间。发挥你们的想象,你们抽屉的那点儿空地或者说空间能放哪些物品?师:“书包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几十本书也能把抽屉的空间占了,放上一箱的酸奶同样也可以把抽屉的空间占了。……说明什么?”物体都会占空间,大家举例说一说物体占空间的现象。师:“物体都会占空间,是不是物体所占空间都一样呢?”
生:“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一样,有的物体占空间大些,有的物体占空间小些,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二、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师:“物体占空间多,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物体占空间少,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小。”师:“拿出你们的书包或新华字典,摸一摸它们的大小,感觉一下自己书包或新华字典体积的大小。”师:“想一想,你能用手比划着告诉你的同桌,你的书包或字典有多大吗?试一试。”学生活动后,点同学分别到讲台上比划着告诉大家自己的书包或字典的大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9面,看一看书,再想一想,然后大家议一议,找到方法了就告诉老师一声。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要用到体积单位,如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它们都是描述物体大小的体积单位。书上是怎样规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找出来,并说一说。”观察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然后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进行学习。学生自由活动,探索和体验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全班交流自己探索学习的情况。师:“你们能用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吗?试一试估计一下身边物体的大小。”学生交流尝试用体积单位描述身边物体的大小。三、结合课前提问,反思整理。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哪些知识你觉得很重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有关体积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后反思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会求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体会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物体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然后揭示体积概念。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设计了课前提问质疑;课堂汇报交流、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共同感知的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达到自主高效的教学目的。当我板书课题后,问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哪些知识?根据学生的汇报,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体积?学生汇报出概念后,结合概念提问:怎样说明物体占有空间,还有大有小?学生可提出自己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证明。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抽屉、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分三个层次进行对比。能直接观察出两个物体的体积大小比较;分割成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的两个长方体比较大小;两个观察不出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引出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第三个问题:我们要认识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读课本后汇报。第四个问题:结合自己准备的学具,认识1立方厘米,多大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交流汇报并总结从那两个方面认识1立方厘米的?接着从这两个方面认识1立方分米。多大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交流汇报后。认识1立方米。因为生活中较大物体的体积用立方米作单位,所以孩子们感受1立方米更难。这节课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己主动的动手操作、从课本中找答案,在交流中建立体积概念,在汇报中提升自己的感受。达到高效自主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