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上课用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更衣记上课用课件

ID:1038992

大小:1 B

页数:35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更衣记张爱玲 一、作者作品简介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生于上海,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玛丽亚女校,1939年入香港大学就读,1942年回上海以写作为生。1952年再赴香港,后移居美国,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等。 张爱玲自幼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熏染,亦曾接受西方现代教育,这令其作品调和了新旧雅俗诸般情调而自成一格。 生平十岁正式取名张爱玲;十九岁考进香港大学专攻文学;二十二岁,香港沦陷,回上海;二十四岁,和胡兰成结婚,三年后离婚;三十五岁,赴美;三十六岁,和美国剧作家赖雅结婚;四十岁,加入美国籍;四十七岁,开始独居。 个人作品小说《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年9—10月,收入《传奇》。《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11—12月,收入《传奇》。《霸王别姬》,《国光》第九期,1937年。《半生缘》,1968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后改名为《惘然记》,收入《惘然记》。《小团圆》(创作于1970年,于2009年2月23日在台出版,4月8日在大陆出版发行,引起热议。) 小团圆《小团圆》是张爱玲最为神秘的作品,从1970年代开始创作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在之前手稿也从未曝光,仅有好友宋淇、台湾皇冠文化集团社长平鑫涛等少数人看过手稿。《小团圆》可以看作是张爱玲本人自传性的小说,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张爱玲曾抱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写他们之间的事“夹缠不清”,在《小团圆》中读者可能看到另一个版本的张胡之恋 散文《迟暮》,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3年刊。《秋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6年刊。书评四篇,《国光》第1、6期,1936—1937年。《论卡通画之前途》,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牧羊者素描》,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心愿》,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凤藻》1937年刊。《天才梦》,西风出版社征文,1939年,收入《张看》。《到底是上海人》,《杂志》第11卷5期,1943年8月,收入《流言》《洋人看京戏及其它》,上海《古今》半月刊第33期,1943年《更衣记》,《古今》第34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公寓生活记趣》,《天地》第3期,1943年12月,收入《流言》。 电影剧本《太太万岁》1947年。《不了情》(1947年)《哀乐中年》(1949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情场如战场》(1957年)(改编),1956年摄制,收入《惘然记》。《人财两得》(1958年)《桃花运》(1959年)《六月新娘》(1960年)《南北一家亲》(1962年)《小儿女》(1963年) 学术论著《红楼梦魇》,台湾皇冠出版社,1976年。《〈海上花列传〉评注》,台湾《皇冠》杂志刊出,1981年。译文《爱默生选集》.皇冠.1992.ISBN9573306778.《海上花列传》(汉译英)。《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与人合译,英译汉)。她的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色·戒》的创作灵感来自王尔德的《薇拉》。王尔德是张爱玲一直崇尚已久的偶像,她的个性与作风将王尔德模仿得淋漓尽致,简直是一个翻版。 经典语录要做的事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总找得出借口。男人彻底懂了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小小的忧愁与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半生缘》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倾城之恋》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爱》 二、内容述评♣从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1——2,由晒衣服的场景引到服装的回忆。3——14,写清代服饰的变化。15——31,谈民国以来的服装演变。♣从内容上看,作者要主要从三个层面透视服装的变迁: (一)服装——历史的幽灵:在服装中体会到的历史感。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来的甬道。。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二)服装——社会文化的符号:服装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1.清代2.清朝末年3.民国初年4.二十年代5.三十年代6.四十年代 1.清代服饰特点及折射的社会现实服饰特点: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律,仅有姑娘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对细节的过分注意。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齐整;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少有活力;有闲阶级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精力。 2.清末服饰变化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清代末年服饰特点:衣服渐渐缩小,容许剧烈的活动;高得吓人的元宝领产生;社会现实:社会动荡,革命风起云涌;思想骚动,各趋极端。 3.民国初年服饰特点及折射的社会现实服饰特点:时装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大部分的灵感来自西方;时装日新月异。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似乎各方面有一种浮面的清明气象;西方的思想与事物涌入中国,不分青红皂白被接受;军阀来来去去,政治混乱,服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民国初年,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的变化也较多。 民国初年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 4.二十年代服饰变化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服饰变化:女人穿上了长袍,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社会现实:女人初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5.三十年代服饰变化及折射的社会现实服饰变化:喇叭管袖子收小了,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紧抵着下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肉身;恪守中庸之道的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社会现实: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时装体现出讽刺和绝望后的狂笑;外表开放,内心保守。 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6.四十年代服饰变化及折射的社会现实服饰变化:衣袖废除,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总之,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与没用,一概剃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社会现实: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即现在要紧的是突出个体的人。 (三)服装——女人生活的一面镜子:服装透露出封建男权社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内心世界。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在封建男权社会里,女性从身体到精神都处于被压抑、无自我的状态。) 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 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在中国诗里,“可怜”是“可爱”的代名词。男子向有保护异性的嗜好,而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代,颠连困苦的生活情形更激动了这种倾向。宽袍大袖的,端凝的妇女现在发现太福相了是不行的,做个薄命的人反倒于她们有利。 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三、艺术特征(一)对近代服装变迁史的叙述和分析,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意蕴。(二)艺术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语言华美,比喻精妙独特。(三)构思新奇独到,富有深意。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