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表面积的应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柱表面积的应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ID:1039238

大小:5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表面积的应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培养同学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3.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应用圆柱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实录一、复习圆柱知识师:我们学过圆柱,知道了哪些知识?生1:它有两个相等圆,一个侧面。生2:它的侧面展开图有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生3:它还有无数条相等的高。……师:谁知道怎样求圆柱侧面积呢?生:圆柱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点评:关于圆柱相关知识的回答,学生很积极有6名同学发言,教师能适时总结,及时跟进。建议教师板书学生回答的纲要。练习1:补充条件,只列式不计算:(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高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师:请你先补充条件,再列计算式子。生1:底面周长5厘米,S侧=5×5。生2:底面直径8厘米,S侧=3.14×8×5。生3:底面半径4厘米,S侧=2×4×3.14×5。师:S侧=ch=∏dh=2∏rh点评:练习1的设计很好,所需的三种情况,在一个题目中全部展现了,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只列式不计算,提高了时效。二、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练习2:(用小黑板出示)一个圆柱形,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师:谁来读一下题目,在题目中你知道什么,要求什么?生1:读题生2:我知道底面直径6厘米,高10厘米,求表面积。师:什么是表面积?生:S表=S侧+2S低。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谁愿意上黑板解答?(两个学生上黑板练习,集体点评)师: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还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应用)点评: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个环节的教学承前启后。学生读题后,列举所获得的信息,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练习。这种方法学生的掌握很熟练,说明教师平时注重了这些方面。 三、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练习3:(用小黑板出示)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数)师:请同学们读题,看你们知道些什么?生:已知高6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求需要多少铁皮?师: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生1:没有盖子,只需要求一个底面。生2:得数保留整数,我觉得取材料保留整数要用“进一法”。师:保留整数我们学过“四舍五入”法,“进一法”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生2:“进一法”:就是小数点后面有数就进一。师:好的,我们就带着这些提示开始练习,我请两个同学上黑板练习。学生练习后,师生集体点评。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事情需要应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但一定要灵活运用。点评:教师通过建立的知识进行练习,问题生活化。学生关于“进一法”的说法很到位,学生的思维,随着练习坡度的增加,达到高潮。四、运用圆柱表面积知识,解决稍复杂的生活问题出示练习3:出示练习六第七题:“博士帽”是用黑色卡纸做成的,上面是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下面是底面直径16厘米,高10厘米的无底无盖的圆柱,制作20顶这样的“博士帽”,至少需要黑色卡纸多少平方分米?师:请同学们读题后思考,“博士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求“至少需要黑色卡片多少平方分米”是求什么。生1:博士帽有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无底的圆柱组成。生2:需要卡片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表面积。生3:需要把单位转换,平方厘米换成平方分米。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下面请你们推荐男女各一名上黑板比赛,看谁能得到“博士帽”生:我们推荐**和**。师生集体点评。点评:“推荐”、“慢点”、“得博士帽”等一些教学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很高,教学效果很好。五、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学会了求圆柱表面积的公式。生2:我知道了“进一法”。生3:我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师:是啊!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六、课堂作业练习六第8、9题。点评:1.教师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思维围着学生转,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由学生解答,学生要注意的问题也是学生提醒。 2.为了突破教学中,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课堂练习的设计做了充分的预判,练习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建立知识后再练习,再练习,呈坡度体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至高点,完成了难点和重点的学习。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1教学比较与反思北师大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但是,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人,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教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他们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教学比较】A教师:教师问:“在圆锥中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问:“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实验材料包括:每组大小不一的空圆柱、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容器各一个,适量沙子。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11只。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练习反馈的效果也很好。课临近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并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质疑。一个课上表现相当踊跃的学生举手说:“老师,你说‘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时,为什么总是强调‘等底等高’?”其他学生也似有同感。教师感到奇怪,整堂课上的操作活动不都是围绕“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展开的吗?怎么学生还会有这样的疑惑呢?B教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4—6人,每组准备下列物品:沙子适量;空圆柱1个;空圆锥3个。分别编号为圆锥1、圆锥2、圆锥3。其中圆锥1和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圆锥3和圆柱不存在等底等高的关系。每组一张实验记录单(见下表)。实验记录单学生做完上面的实验后,教师将每组记录的数据展示给全班学生:“ 请同学们观察总结一下,在各组记录的数据中,哪一个数出现的最多?”再让学生明确指出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教师很顺利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C教师:教师先提出要求:“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教师为各组准备的空圆锥、圆柱,有的是等底等高的,有的不是等底等高的。)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教师问:“从倒沙子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2:我们也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3:(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0生4: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人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师:(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人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学生议论纷纷。生6:老师,你用的圆柱太小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学生调换教具,再试。)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生7: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生8: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反思】 以上三位教师的活动设计一个比一个有深度,教学效果也一个比一个好。在A教师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演示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的情况,再让学生验证巩固。教师设计的操作活动,看似准备充分,操作有序,而且最终得到了结论,但并不就意味着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操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B教师通过让学生做对比实验,正确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操作活动的深度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比A教师要好。而C教师的教学,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验中,学生增加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和对信息的批判。学生学得主动,经历了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在有深度的操作活动中实现的。“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剖析上述案例,A、B教师组织的操作活动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缺少了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从这个角度上说,没有学生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很难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而C教师让学生自主用高和底不同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操作活动,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就不同的结论引发了争论。此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作用下,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完成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对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感悟并获得“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正确结论。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促成学生对学习行为进行反思的活动。学生“在学习”并不等于“在思考”。如上述案例,A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组织学生操作验证,学生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师只是满足于让学生通过操作得到结论,而没有提供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验证。如果当时教师对结论的得出稍加追问,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高不同底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任意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错误认识。而C教师就是通过让学生反思不同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新知,而且充分发展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要巧妙设计,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总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展开操作活动,向着既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获得结论,才可谓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疑惑中学会思考,在对比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会缜密,操作的价值也才真正得以体现。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