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第三单元第2课时总计第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学习内容P21-22页例3-例4,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四的部分习题。授课类型 学习目标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具准备课件前置预习准备内容呈现方式白板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3.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
检测前置预习,以学定教(7分钟)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教师引领、指导,学习新知、归纳方法(18分钟)1.圆柱的侧面积。(1)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2)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侧面积练习:课本第21页的做一做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4.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5.小结: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巩固训练,反馈纠错(13分钟)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1.做第22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平罗县城关五小张玉红一、说教材
《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而这节课的内容又是《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索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把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圆的面积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的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联系起来。二、说教法 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
“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即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活动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体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学习的有效性,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预习检测一、预习检测(一).说说圆的面积,圆的周长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二)、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三)、一个圆形花池,半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四).填空。1、圆柱是由()和()围成。2、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的两个圆。3、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形。这个()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4、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把它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形。(五)思考:1.圆柱的表面积的指的是什么?怎样计算?2.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4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2)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3)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4)第四题我设计的是课前预习思考?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掌握新知。
1、动手操作。“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在课后完成)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2、合作探究。“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这是让学生明白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形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长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正方形。3、汇报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这样来化解教学的一个难点。
用课件把圆柱展开成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开展讨论交流:“你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了吗?请和同伴说说看。”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也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课件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4、推理总结。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课件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接着出一道尝试题(课件展示):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5、归纳新知。“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6,及时练习。课件展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然后全班评价,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求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和方法。(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三道大题,都是用课件展示:一是填空题,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两个图形题,分别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三是解决问题,有四小道,(一)是计算通风管需要铁皮的面积(教材7页4题),(二)是计算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教材6页试一试),(三)是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教材7页5题),在内容上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即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四)全课总结,及时评价,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并让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目的在于激励,通过老师、同学、自己的及时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体会成功感。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附:板书设计圆柱的表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平罗县城关五小张玉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我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的展开图,观察,交流。自己知道了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通过侧面图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试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
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主动地从事数学思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教师在本节课也真正体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圆柱的侧面积:重点在于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如何把底面的周长、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对应起来是关键。在这节课中,我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再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学生理解容易。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课前预习较好,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但也有很多不足:1.课后,我觉得如果设计成先讲圆柱的侧面积,集中精力将重点。突破重难点。再讲表面积,效果会好,也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学生做练习。2.本节课中,首先以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如果设计成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学生兴趣会更浓,效果会更好。
3.在新课的进行中始终抓住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但老师讲的过多,到做练习时,时间有些不足。在今后注意,多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让后动笔。教师要培养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