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做个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爱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讨者,我们就施舍他点钱;遇到老弱病残、孕妇,我们就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我们就把他送回家,为他指点方向。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对我们并不难做到,却可能因此帮助别人走出困境。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他人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实质是在伤害自己。所谓善良,无非就是拥有一颗大爱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坑人、不骗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一个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所以,做人得要问问你想不想善良。
修身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赏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赏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简慢。
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实是害己。——清·魏际瑞《伯子文集》赏读:如果不是出于正理去爱一个人,正是害了人;要是不以公心去憎恶别人,实际上是自己害自己。
知识卡片文体常识1.《大学》的成书经过《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2.《大学》的思想内容“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预习作业一、通假字背 违背慊 满足
动词,修建名词,目标动词,确定动词,安定副词,确定形容词,不变的动词,修养动词,写形容词,美好形容词,高形容词,长动词,增加
动词,不端正动词,显露动词,写作动词,穿着动词,穿着动词,显出动词,有偏向同“避”,躲避动词,打开通“避”,避免动词,开辟
名词,规律,命运名词,作用名词,指织布机
三、词类活用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知所先后,则近道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先正其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动词活用为名词,收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齐
6.先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其所厚者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恶恶臭,如好好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上老老而民兴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上长长而民兴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名词活用为动词,推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厌恶;喜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尊敬
四、古今异义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走出家门
五、文言句式1.未之有也________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________3.此之谓自谦________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
六、名句默写1.大学之道,____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2.心不在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谓修身在正其心。3.故好而知其恶,________________,天下鲜矣。4.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__________________。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恶而知其美者
主旨归纳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重点突破第一段在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怎样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意?提示《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指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是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把“新民”的意思解释为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
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的施政主张。
《大学》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怎样理解的?提示《大学》一文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获得了对真理的认识,认识了真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修养问题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就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平,就都达到了“至善”的目标。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以提高个人修养为途径,为条件的。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提示“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指对真理的道德修养过程。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的复杂的变化世界,要想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完成。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只有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不断探究,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
怎样理解“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含意?说出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本审美《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却是一篇很有生命力的文章,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大学》的思想一般被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而“三纲领”与“八条目”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大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八条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大学》的论述前后依次递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的是三纲领中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着眼于通过个人道德完善达到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突出特色。从当代的视角来看,对《大学》中所阐述的某些思想观点,有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的必要;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批判地继承、挖掘《大学》中有价值的思想内涵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比如,《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诚意正心地恪守道德规范,这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着轻视社会实践、偏重内心修养的倾向。
作为政论文,《大学》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八条目”对应“三纲领”,论述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以纲统目,以目连目,一定程度上符合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一般进程,在人生实践方面的引导也思路清晰、步骤明确,体现了人生道德修养活动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的过程性、层次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大学》的语言平实浅近,没有什么生僻的字,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干净利落,给人以朴素自然的美感。但微言大义,很多一目了然的话,只有仔细体会,才能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写作迁移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君子慎独示例“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面对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见Word版分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