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南康区横市镇禾田小学:刘齐优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南康区横市镇禾田小学:刘齐优一、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体积意义的形成,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体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体积意义的形成,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4.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确定常见物体体积的大小。5.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大小两块石块、水、一杯沙子和一个长方体木块、三根一米长的木条、体积单位等。二、教法情境教学法、演示实验法、自学指导法、迁移法、尝试教学法。三、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一)、激趣置疑导入新课利用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二)共同参与解惑感知1、探究“体积”的意义。首先,师演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其次,师引导学生分组做两个实验:“
把一满烧杯沙子倒完后,放入烧杯中一个长方体积木,再往烧杯中放回倒出的沙子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水面高度相同的两个烧杯中。”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有大有小。最后,师展示橡皮、铅笔盒、书包三个物体。让学生比较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体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找出并感受身边比书包体积大的物体和比橡皮体积小的物体。2、感知“体积单位”。(1)、师用课件出示一组大小不等的长方体(形状差别较大,体积差别不大),请学生比较体积的大小。这时学生发现不容易比较,师顺势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每层几个?一共几层。为下节课学习体积计算公式做好铺垫。接着师用“迁移法”引导学生说出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2)、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31页常用的体积单位。出示自学提示:自学体积单位。(1)看一看(是什么形体)(2)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3)摸一摸(它有多大)(4)说一说(它的定义)(5)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6)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后汇报自学成果
学生自学体积单位时,对于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较容易理解,能找出如:手指指尖、蚕豆;粉笔盒、两个拳头等和它们对比,但是对1立方米的大小不容易感知,师相机引导学生利用准备的教具三根一米长的木条立在墙角,做一个正方体框架让学生钻进去,使同学们亲身感受到1立方米的大小。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后,师及时总结并过渡到探索“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3.探索“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1)、师用课件展示四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组成的机器人。引导学生计算并得出: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2)、接下来要求学生独立操作,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计算它们的体积。4.知识反馈。完成课本中两个“做一做”。(三)、随堂练习内化吸收1.填空.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3、请你来当小法官。(1)50平方分米比30立方分米大。()(2)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3)体积大的物体占空间大。()(4)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和与正方体体积相等。()4.互动游戏:一人说身边的物体,其他同学估算体积是多少?(四)、课堂总结归纳梳理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课外作业知识延伸
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计算他们的体积。附、板书设计: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和立方厘米: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体积单位立方分米:棱长1分米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立方米:棱长1米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按照“置疑——解惑——感知——内化”这样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实验和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机会,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索,体验成功。取得了教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