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方法与缩小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交流和思考,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探索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新1、动画电影选段《金箍棒的变化》,通过金箍棒的变大变小,对放大和缩小有初步的感知。2、篮球巨星姚明、世界吉尼斯纪录中国巨人鲍喜顺,作为巨人,虽能够俯视众人,但是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不便,我们能启动智慧的大脑给他们帮帮忙吗?二、探究新知(一)感知图形的放大1、创设情境:六年级的同学们想为“巨人”同学设计一间教室:如果图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分别代表我们普通人的教师、课桌和三角尺,你能按照2:1的比来放大,设计出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吗?2、动手操作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操作,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问题:(1)图形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放大到原来的(
)倍,如原来的长方形的长为4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为( )格;原来的长方形的宽为2格,放大后的长方形的宽为( )格。(2)三角形的斜边是不是也和直角边一样发生同样的变化?怎样证明?(3)观察一下,图形的角、周长发生了变化吗?怎样变化的?(4)图形放大的方法是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3、展示交流:(1)谁能把你的作品展示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进行放大的?(2)在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怎样画既准确又方便?(3)学生小结放大图形的方法: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就是它的每条边都放大相同的倍数。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又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图形的缩小。1、如果把放大后的长方形按1:4,正方形按1:3,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组合作,试着画一画。 2、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并指名说说图形缩小的方法。 3、师生共同总结图形缩小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即可。(三)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小组交流后汇报。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火眼金睛)下面哪个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绘图能手:把图A按1:4的比缩小,把图B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绘图,并通过对比图形A、B变化的区别,感知图形缩小与面积缩小的区别:(1)把图形按1:4缩小和把图形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意思相同吗?(2)把图B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四分之一,边长也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吗?应该是多少?3、是真是假:(1)一个正方形按1:3缩小后,边长和周长都缩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2)一个正方形按4:1放大,放大前后边长的比是4:1,面积比也是4:1。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寄语:希望同学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放大”别人的优点,“缩小”别人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