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P38、3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纸、直尺教学过程:一、激趣引思、揭示课题1、情景导入:课件出示(1)一幅缩小后的朝阳水库的照片,看不清;再出示放大后的朝阳水库的图片,清晰了。(2)一幅放大后的老师的照片,太大了不清楚;再出示缩小了的图片,很清晰。2、谈话: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把图片放大或缩小。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在电脑上处理的图片。3、课件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长和宽比原来长了;图片中了蛋糕也大了;刚才看不清的图片而现在能看清楚了……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他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风景、人物,用亲切生动的谈话引入教学,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课的教学创造的良好的开端。】二、学习例题、理解新知
1、课件出示两幅图片的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提问:变化后图片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原来图片的长和宽呢?他们的长和宽分别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小组里说说,指名发言。学生:变化后的长是原来的2倍;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学生:变化后的宽是原来的2倍,变化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的比是2:1教师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谁来指一指这两个长方形中的对应边?提问: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1、4:1放大,变化后的图形与题中的第二幅画相比,会怎么样?学生小组内交流。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让学生模仿上面的长的变化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3、想一想:怎样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呢?(强调:对应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4、完成练习九第1题课件出示图形:想一想,填一填,按要求独立完成。组织交流:它们分别按怎样的比变化的呢?(按2:3放大,按1:2缩小)【设计意图:教学时我着重强调“变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研究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时写比的规定。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对应边”的含义,然后通过“想一想”的2个问题和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进行总结,进一步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三、尝试解题,完善认知1、课件出示教学例2学生小组内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把这个长方形放大的?课件演示。怎样缩小的呢?教师: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小结:可以看出,不论是把长方形放大还是缩小,每组对应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2、教学试一试课件出示方格图: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会画吗?学生在书上画出按指定的比放大的三角形。学生结合自己画出的图形说说怎样画的。(课件演示)提问: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学生:对应的斜边也是按2:1的比放大的。教师小结:按2:1的比放大这个三角形时,把它的两条直角边按2:1的比放大,对应的斜边也跟着放大2倍。【设计意图:例2和“试一试”基本上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学生的交流、老师的总结,揭示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本质,引导学生加深对“对应边同时放大缩小”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四、巩固新知,分层练习1、完成练一练按1:2的比把下面图形缩小,你会画吗?说说怎样画的。教师小结:缩小图形时,所有对应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缩小。2、完成填空:(1)图形在放大与缩小后,()发生了变化,()不变。(2)把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指的是变化()与变化()的比。(3)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4)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时,这个比的比值比1()。(5)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按4:1的比放大后现在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6)一个长方形原来长15厘米,宽10厘米,按()的比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4、完成练习九第2题5、(课件展示)你知道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在最后通过“你知道吗”
一个知识的小链接,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五、自主评价,总结提升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怎样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呢?教后反思:本节课是我在全区公开课展评上上的一节课,在教授完这节课的时候我写下了下面的一些自己的思考:1、质以形引入,用数揭示本。我们都知道数和形式数学教学的两大支柱。课始我联系生活实际,用电脑展示学生熟悉的人和景的图片进行放大和缩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节课例题,让学生思考变化后的长和宽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去表述这种关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教学使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2、数形结合,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仅仅从一个比去观察,学生是较难区分是见图形放大还是缩小的,或者说学生很难清楚的表达“一个图形是按1:2放大还是按2:1放大”所以准确的表达是教学的关键,对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和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去准确表达知识。3、思练结合,提升思维能力。本课设计中,我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在最后通过“你知道吗”一个知识的小链接,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使数学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