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使学生掌握重要文言知识点:已、就、假、致、绝等,积累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重难点,疏通课文字词翻译。②通过分析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较快地背诵全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积累文言知识三、教学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五、课时安排: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自学导案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文,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1)木直中( )绳 槁暴( ) 参省( )筋( )骨 须臾( )跂( )而望其曲()中()规蛟()龙生焉(2)假舟jí( )qiè( )而舍之kuǐ( )步 qíjì( )nú( )马 金石可lòu( )金就li()则利蛇shan()之穴用心zao()也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同同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同3、自学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第一课时(二)导入通过上个星期咱们的学习,每个同学都回去认真思考了自己高中三年学习的目标以及对未来职业做了一个规划的畅想,咱们的学习可谓是贯穿“终身”。其实呢,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说:“学不可以已”,他就是荀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劝学》,理解荀子对学习的看法。(三)作者简介、解题看注释①并补充相关资料【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游学于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大学堂,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稷门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老子、庄子)、儒(孟子、荀子)、法(韩非)、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
(《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政治顾问团体。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上,制定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开了中国学校教育专定学生“守则”和“规范”的先河,它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学规的范本。荀子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四)诵读课文解决自学导案中的字词,学生可继续提问疑难字音。自读两遍,指名分段读或齐读,正音,再齐读。(五)研习课文学生对照注释口头自译,划出疑难点,提问,教师点拨。指名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错,教师点拨重点句子翻译。重点文言知识见附录(六)课堂小结本课我们疏通了《劝学》的字词翻译,重点要求掌握已、就、假、致、绝等重点实词,积累5个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七)作业布置在笔记本上积累重点文言知识点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2、第一节是从什么方面论述“学不可以已”的?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君子博学……行无过矣”。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可以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效果,所以“学不可以已”。这是从学习的重要意义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为了说明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论证板书设计:见附录说明:事物经过一点的过程,受到一点儿的外力,它的状态、性质等可以得到改变、提高。3、第二节是从什么方面论述“学不可以已”的?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君子性……于物也”。通过学习(善假于物),能弥补自身不足,所以“学不可以已”。这是从学习的作用来论述中心论点的。为了说明学习的作用,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板书设计:见附录说明:只要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就能弥补不足,获得成功。4、第三节是从什么方面论述“学不可以已”的?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明确:“积善……备焉”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论述板书设计:见附录用比喻和对比来论证学习室不断积累的过程,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二、写作特点比喻论证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1、从本文看,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所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2、本文在比喻论证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反面、反复(2)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灵活三、课堂小结《劝学》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作用和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与专一的道理。这些直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五、附录(一)重点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通“糅”,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槁暴:同“又”。“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4)君子生非异也:同“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下;下:向下)(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弯曲的弧度)②登高而招(高:高处)③积善成德(善:善行)3、古今异义词(1)輮以为轮:(2)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现“贵金属”。(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博的学习”;现“学识渊博,知道的多、广”。古“检查”,今“参考”。(4)声非加疾也:古“强”,今“疾病”。(5)假舆马者:古“借助,利用”,今“不真实”。(6)蟹六跪而二螯:古“蟹脚”,今“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7)蚓无爪牙之利:古:动物的尖爪和利牙;现:多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是贬义词。(8)用心一也:古“因为”,今“使用”。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现:依靠4、特殊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从。第二个“于”是介词,表示比的意思。状语后置句。(2)輮以为轮:輮以之为轮,省略的“之”是代词,代“木”。(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判断句。(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同上。(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积累成语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板书设计(二)板书设计蓝——>青水——>冰第一节木——>轮木——>直金——>利人——>知明而行无过比喻论证(假于物)(效果、作用)终日而思须臾之所学多跂而望登高博见第二节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学习)(弥补不足)
积累积土成山方法积水成渊骐骥对比第三节坚持驽马锲而舍之对比锲而不舍态度:专一蚓无……对比蟹六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