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铁生云南省楚雄州禄丰职中杨正霞(制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史铁生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全班同学自由诵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在诵读过程中,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2.读完全篇课文后,分小组讨论梳理文章思路。第一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第二部分():写合欢树的由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哀思与追忆。1——6自然段7——12自然段
我合欢树10岁20岁30岁母亲年轻聪明离开给我治病板书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1)、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2)、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3)、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第一自然段)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故作轻慢、警戒勉励“我”: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希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是要命的事。我到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第二、三自然段)(1)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①一心给“我”治病②鼓励“我”好好写作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第二、三自然段)(2)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3)“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
3、重点品读、把握情感(第五—七自然段)(1)“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2)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四、练一练诵读余光中《乡愁》,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母爱。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五、拓展练习搜集有关母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究其原因,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完成)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一位母亲背着她的孩子游过被洪水淹没的地区。
3
深深父母恩26
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推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着东家的茶,吃着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推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一、品读鉴赏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盘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般了家,悲痛弄的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品读鉴赏1.阅读第七至十二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合欢树的象征意义。(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合欢树是____到_____时,在____挖来的,种在____里。第二年,合欢树____,母亲_____。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母亲_____。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思考下列问题。①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②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③“她心里太苦了”,母亲到底苦在哪里?(从以上问题中任选2个来品读课文)
①合家欢乐、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②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③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二、交流反思
二、交流反思讨论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二、交流反思讨论问题:我为什么回避一直想看的合欢树?明确: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合欢树是我的象征,承载了母亲的关爱和希望,却一度让母亲失望,不理解母亲,觉得愧疚和后悔。如今,树已枝繁叶茂,我已功成名就,而昔日百般呵护我们的母亲却已撒手西归。睹物思人,近乡情怯,作者回避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份永远还不清的恩情。我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忏悔,向逝去的母亲志哀。
【板书】合欢树亲情母亲希望合家欢乐
三、课堂小结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史铁生
练一练1.想想我们的父母,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拓展练习写一段话,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