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师教案(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语文授课教师钱春艳系部机械工程部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课题名称《合欢树》授课日期第6周授课班级09单招计算机人数42课型讲读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2011.3.18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努力长才。重点理解文章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合欢树的象征意义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导入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文坛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欣赏他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力作《合欢树》,感受他特殊的生命历程和他内心丰盈而深沉的情感。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北京人。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也获得了很大影响。双腿瘫痪的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成功的?为什么他能如此乐观的面对生活?在他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呢?请大家一起走进《合欢树》来寻找答案。三、诵读入境,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全文2、学生思考:文章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它与同题材的其他文章相比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独具匠心之处?本文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但与其他同题材的文章相比,在内容安排上独具匠心,前半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半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四、教师点拨,共同探究1、提问:那“人”与“树”之间有何联系?作者是怎样把“人”与“树”结合起来的呢?2、填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简介作者特殊的人生历程引入课文教师配乐诵读使师生共同入境,初步感受文中浓浓亲情,总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安排和精心构思
儿子(我)的人生历程合欢树的成长过程母亲的人生历程十岁,作文得第一二十岁,两腿残废,一心想写小说,想死三十岁,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被母亲由路边移到花盆第二年没有发芽第三年长叶茂盛第四年母亲精心侍弄,栽在窗前现在年年开花,长到房高年轻,聪明,好看不年轻,全副心思给儿子治病,鼓励儿子写小说,都报着很大希望儿子成才,合欢树开花,她却已不在人世3、思考:我的人生历程和合欢树的成长过程有和相似之处?都经历风雨挫折最终成功成材,都得到了母亲的精心照料呵护,母亲把对儿子的希望深情同样也倾注在合欢树上,所以合欢树其实就是儿子的化身。4、母亲去世后,作者对合欢树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理?母亲去世的悲痛使我们忘记了合欢树→别人提起借口推脱:目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想去看时最终没看成:静静独处,悲伤也成享受。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之物,它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是母亲的化身。孤独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使作者极度悲伤,但在悲伤中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说悲伤也成享受。5、文中为何反复提到小孩子看树影?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母爱是普遍的、永恒的,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在母亲的庇护下才能幸福的成长,生活。五、总结全文,卒章显志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是儿子的化身;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无私母爱的象征,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成才。真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也是作者以“合欢树”为题的匠心所在,真是“平淡中见真情,随意处显匠心”。六、感情迁移,引发共鸣1、播放歌曲《懂你》2、学生用诗句自由抒发对自己母亲的感受3、教师下水诗歌母亲每天,母亲用锅碗瓢盆交响曲唤醒了黎明,通过教师提问、点拨,师生共同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由文本结合生活在乐曲中让学生结合切身感受随意抒发,使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教师下水更能引起共鸣
也唤醒了酣睡的我。白米饭蒸腾出母亲的汗水,咸鸭蛋溶入了母亲的拳拳之心。我把它们吞下肚,感觉到,母亲的心和我的心贴在了一起。微笑悄悄跑到了母亲的脸上,无情的鱼尾纹却勾勒出流逝的岁月。每天,母亲挥舞那原始的铁耙,翻动那被历史不知翻过了多少遍的土地,播种下那全身流动的液滴和轻轻的“吭唷”声。而她身后,一轮夕阳,正在被黑夜吞噬。母亲,在她把心、血、肉装进儿女的躯体后,却还在拆着散乱的骨架,直到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七、作业布置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作品。2、回家找出父母和自己的老照片,一起重温曾经的时光。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既结合文本又联系实际,用切身感受来引证母爱是永恒普遍的,在母亲呵护下健康成长是多么幸福。教学后记本教案开头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全文,使学生很好地进入情境;结尾处教师通过展示自己和学生差不多年龄时写的诗歌《母亲》,较好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而板书设计用对联的形式,比较新颖独特。不足之处是问题设计方面可能缺少坡度,同时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总体偏低和学习情绪不浓等造成课堂氛围稍显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