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语文选修《吻火》word导学案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诗的伊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帖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甜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地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寥寥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一、作者简介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他的散文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和《泪与笑》出版。他的散文虽然总数不过50篇,但是另辟蹊径,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二、整体感知本文在梁遇春所有的散文中是最短的,而且不属于纯议论性的散文,它是为追悼一个朋友、追悼一个作家所写的特殊的文字。本文又是一篇精彩而独特的怀人散文。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之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一、注音
眸子(móu) 厌倦(juàn) 琐事(suǒ)二、写对字形wěn(吻)火徐志mó(摩)冷kù(酷)三、解释词义1.情调: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2.出乎意料:出:超出。意料:预先的估计。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3.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4.隔江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漠不关心,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5.生龙活虎:形容很有生气和活力。阅读课文《KissingtheFire(吻火)》,回答1~4题。1.徐志摩的眼睛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他的眼睛写起?答案:“银灰色的”、充满了“惊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者写人首先选眼睛:“回想起志摩先生,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双银灰色的眸子。”文章开篇即告诉我们,作者是通过对与徐志摩交往的所有情景进行筛选后,才把聚光镜头对准了徐志摩眼睛的。无论是对
“人世的悲欢”“自然的美景”还是“日常的琐事”,徐志摩都对其充满“惊奇”,这就是他眼睛的魅力、与众不同之处,从而塑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2.找出本文中的对比部分,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人世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是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结果上了个大当。他却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作者将两种人生——怯懦的人生、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进行比较,从而表达了对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精神独特魅力的赞美。3.请对课文最后一段作简要赏析。答案:“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突然作结,仿佛留下了绕梁的余音,久久不息。这确实是一种奇想,借火抽烟是与火亲近,用嘴用唇,现在是轰隆一声巨响,徐志摩全身在烈火中腾空而起,与火融为一体了!这种壮烈的场面,作者是具有“吻火”精神的人,从火葬的酷烈,联想出人生的神奇,铺陈出这样一句火热的文字。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A.眸子(móu) 厌倦(juàn)
上了当(dànɡ)隔江观火(ɡuān)B.吻火(wěn)讣告(fù)一溜烟(liù)天遂人愿(suí)C.消逝(shì)揭开(jiē)应声虫(yìnɡ)溘然长逝(hé)D.火焰(yàn)琐事(suǒ)闷葫芦(mēn)同仇敌忾(kài)解析:B项,遂suì;C项,溘kè;D项,闷mè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A.猜迷 神秘 雕象 情调 琐事B.兴致厌倦点燃光辉冷酷C.凭添登陆密码夯实指摘D.严谨腐臭上瘾记律火焰解析:A项,迷—谜,象—像;C项,凭—平;D项,记—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来我们班实习的大学生热情奔放,知识丰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谁不佩服?B.德国世界杯赛场上球星们精彩纷呈的表演,令球迷目不暇接,球场内不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C.作为一个芸芸众生,父亲像同村其他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D.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
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解析:A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用于有崇高威望的人。不合语境。B项,“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C项,“芸芸众生”指众多的平常人,和“一个”不能搭配。D项,“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使用对象不符。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有关人士认为,重视民生,建设花园城市,使城市的人过上美好生活是城市的发展能否提高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准。B.世界卫生组织披露,近30%的全球儿童每天看电视或花在电脑上的时间达3小时甚至更多,仅25%的男孩和15%的女孩锻炼充足。C.野生全松几乎对所有的慢性疾病都有效,特别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它更是现已得到证实的不可替代的全能保健。D.科学家警告说,为了避免对自然造成更恶劣的伤害,人类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使地球温度增加的幅度相比工业化之前不超过2摄氏度。解析:A项,一面对两面,前后不照应;B项,语序不当,应为“全球近30%的儿童”;C项,成分残缺,“全能保健”后缺宾语中心语“品”。二、课外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志摩纪念
周作人面前书桌上放着九册新旧的书,这都是志摩的创作,有诗、文、小说、戏剧。志摩死了,现在展对遗书,就只感到古人的人琴俱亡这一句话,别的没有什么可说。志摩死了,这样精妙的文章再没有人能做了,但是,这几册书遗留在世间,志摩在文学上的功绩也长久存在。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助成新诗的生长,这个劳绩是很可纪念的,他自己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自《志摩的诗》以至《猛虎集》,进步很是显然,便是像我这样的外行也觉得这是显然。散文方面志摩的成就也并不小,据我个人的愚见,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平伯废名一派涩如青果;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轻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但是,我们对于志摩之死所更觉得可惜的是人的损失。文学的损失是公,公摊时个人所受到的只是一份。人的损失却是私的,就是分担也总是人数不会太多而分量也就较重了。适之说,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
就是有些小毛病小缺点也像脸上某处的一颗小痣,也是造成好感的一小部分,只令人微笑点头,并没有嫌憎之感。就是有别派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适之又说志摩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我也同意,而且觉得志摩因此更是可尊了。这个年头儿,别的什么都可以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在这时候有一两人能够诚实不欺地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无论这是一种什么主张,总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了。关于志摩的私德,适之有代为辩明的地方,我觉得这并不成什么问题。为爱惜私人名誉起见,辩明也可以说是朋友的义务。志摩死后已是二十四天了,我早想写小文纪念他,可是这从哪里着笔呢?我相信写得出的文章大抵都是可有可无的。文章的理想境界我想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有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或者一声“且道”,如棒敲头,夯地一下顿然明了,才是正理,此外都不是路。我只能写可有可无的文章,而纪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这种文章来敷衍的,而纪念的收稿期限又迫切了,不得已还只得写,结果还只能写出一篇可有可无的文章,这使我不得不重又叹息。这篇小文的次序和内容差不多是套适之在追悼会所发表的演辞的,不过我的话说得很是素朴粗笨,想起志摩平素是爱说老实话的,那么我这种老实的说法或者是对志摩的最好纪念亦未可知,至于别的一无足取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一九三一年十二月十三,于北平
(本文有删节)5.结合语境,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就是有别派的作家加以攻击,我相信这所以招致如此怨恨者也只是志摩的阶级之故,而决不是他的个人。(2)知识阶级的人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是一筐子马克思,后面是一口袋尼采,也是数见不鲜的事。答案:(1)徐志摩的人品给人留下好感,是值得称道的。(2)有些知识分子心口不一,言行上不诚实。6.简述徐志摩在文学方面的贡献。答案:①他前后苦心地创办诗刊,孜孜矻矻地从事于创作,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诗集;②散文方面,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具体说就是散文语言的变化,使之更有表现力。7.纪念徐志摩可以从很多方面谈起,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篇幅对徐志摩的人品大写特写?作者在此文中认为徐志摩人品是怎样的?答案:由于当时人们对徐的人品多有微词,所以作者对徐的人品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大写特写,以正视听,给人一个正确的认识。作者认为徐志摩“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近”,“就是有些小缺点也并没有嫌憎之感”“是诚实的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我们的尊重的”。8.作者为什么反复称自己和别人的纪念文章大都是“可有可无的”?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作者认为“文章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禅,是个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境界”。对这个观点可赞同,可提出不同观点,如“用文字纪念逝者可让自己从悲痛中走出来”等等。(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三、语言运用9.下面是一位网友的微博节选,请根据节选内容续写一段话。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②50~70字。小时候,我经常纠结:长大后,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清华、北大是我梦中的星星,美丽而遥远;惠大、韶大是我眼前的果实,芳香而诱人。我愿采撷果实,让星星居住在梦中。10.某班学生在讨论“说不尽的贾宝玉”时,从不同角度简要地阐述了他们对贾宝玉的认识。请你将其整合为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①贾宝玉是个贵族公子。②贾宝玉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③叛逆精神是贾宝玉的性格特征。④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⑤贾宝玉是封建伦理的孤独的反抗者。
答案:示例:贾宝玉是曹雪芹为揭示贾府的衰亡史和罪恶史所写的《红楼梦》中生活在充满矛盾的封建大家庭里的具有叛逆精神的孤独地反抗着封建伦理的贵族公子。1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正确,喻体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王维之诗如空山鸟语,恬静幽雅;东坡之词如渔樵问答,旷达潇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陶潜之文如平沙落雁,清新悠远 杜甫之诗如苏武牧羊,沉郁顿挫天才徐志摩余 杰扔了这沉重的皮囊吧,是人没有不想飞的,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这皮囊若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徐志摩
1933年11月19日午后2时,一架司汀逊式小型运输机展翅北飞,把它的身影投射在深秋斑斓的大地上。忽然,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雾铺天盖地,飞机顿时迷失了航向。经过几分钟艰难的飞行,飞机撞到了泰山北麓的白马山上,“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团冲天大火,挟裹着浓烟坠落山下……这架飞机上有一位特别的乘客——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烈焰中,这位年轻的诗人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而他的灵魂已飞向天外,逍遥地“云游”去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单纯”信仰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都是世故的,乡愿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侵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
,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生活的。“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奋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痛苦,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在答复梁任公的责难时,徐志摩说出了肺腑之言。但是,世间有没有真正的“灵魂之伴侣”呢?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有不爱而勉强爱的,有爱而不能爱的,有且爱且不爱的。总之,无论怎样求索,他的“爱”一次次被现实碰得粉碎。这是必然的结果。浪漫的爱,有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不可及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圣洁高贵虚无缥渺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女子自由结合,幻想立刻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自由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再开始心目中的爱。这样周而复始、两次三番地演下去,以至于死。
这是一个无法摆脱的悲剧模式,徐志摩深深地陷到了漩涡之中,每一次的挣扎反而加速漩涡的运转。徐志摩本不该来到这么一个世界的,就好像一粒沙落进眼睛里肯定会被流出的眼泪冲走一样,他只能被当作异端。不设防的城市往往招致最猛烈的攻击,这是一种他怎么也参不透的逻辑。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整份的累赘往天外飞。“太丑恶了,我们火热的胸膛里有爱不能爱;太下流了,我们有敬仰之心不能敬仰;太黑暗了,我们要希望也无从希望。太阳给天狗吃去,我们只能在天边的黑暗中沉默着,永远的沉默着!这仿佛是经过一次强烈的地震的悲惨,思想、感情、人格,全结震成了无可收拾的碎片,再也不成系统,再也不得连贯,再也没有发现。”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而好友梁遇春的回忆录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徐志摩拿着一支纸烟向一位朋友借火时说一句话:“Kissingthefire”。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
,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人生的传奇。”还是梁遇春看得真切透彻,徐志摩的血液里,真有希腊人天真好奇的因子呢。“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缥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