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小数乘小数授课日期教学内容教科书P64-P65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P67练习十二1--3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新|课|标|第|一|网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教学准备课件、展台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说出下表里积的变化情况乘数乘数积×10不变×10×10×100×102、口算0.52+0.48=0.17+0.33=3.6+6.4=0.8×3=3.7×5=46×0.3=3已知38×32=1008,那么3.8×32=()38×3.2=()学生填表说一说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口算结果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7。(1)出示例7下面是小明房间的平面图,(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如果要求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先估计一下。3.6×3.2≈()(4)提出:列竖式计算怎样算呢?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很快计结果。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追问:你能根据黑板上的计算,说说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积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2、第65页试一试。提出:要求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计算3.2×1.15时,先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在积里应该怎样点上小数点?学生尝试完成,展示学生作业。解释算理,得出:一个因数分别乘10,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扩大10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0倍,要除以1000。原来的积是3.68。3、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1)引导: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小结: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乘的积以后,回头看因数。小数共几位,点上积小数。若是积位少,用0来补足。让学生说一说估计的方法。可能有三种情况。师生讨论,得出:两个因数分别乘10,积就扩大100倍,要想把积还原到原来,积就缩小100倍,要除以100。原来的积是12.16。学生回答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同桌互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1题说说你是如何点出积中的小数点的?2、完成第65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指出:对的要打“√”,不能不打。不对的要打“×”,然后再订正。4、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说说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估计得数,再计算。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计算小数乘小数时,你觉得应注意什么问题?五、课堂作业1、P67练习十二第1题【板书设计】【6】小数乘小数3.8×3.2=12.16(平方米)3.2×1.15=3.68(平方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乘的积以后,回头看因数。小数共几位,点上积小数。若是积位少,用0来补足。【教学反思】【4】1、教材是以解决小明家的房间面积为情境,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题。但我认为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比较,前者需要同时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而后者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计算方法可以类推,算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可以通过积的变化规律加以验证。所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推导基础。所以我没有按课本的编排来上课而是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教法上更多的依赖旧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发现和归纳。2、新课标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复习的目的是“巩固学过的知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并帮助学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复习练的内容,为新课的教学作好准备。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学习为前提的。前后教材的共同因素越多,也就越容易进行正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设法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
出新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充满信心地去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注意练习目的性和针对性。练习的内容紧扣教学要求,练习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处进行。练习还针对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进行,以克服干扰,形成技能。(3)、练习分层次、有坡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所以,练习的安排先易后难,先模仿后独立,先基本后变式,有坡度,有层次地进行。这种练习的层次性,有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理解的发展,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这样的设计收到良好的效果。3、存在不足:(1)、教师本来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但由于教师引导不到位,在学生讨论交流时学生没能很好的进行,最后变成了老师包办的多。(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到位,估计不足。导致在一些地方的教学用时太多,一节课下来完不成教学任务。(3)、本节课设计意在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没能落实到位。这节课存在很多问题,今后一定好好努力,争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