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备课精选 4-1《整体的调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3高中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备课精选 4-1《整体的调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ID:1042255

大小:594 B

页数:76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3高中语文《文章写作与修改》备课精选:4-1《整体的调整》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目标导航通常所说的文章修改,主要是指行文后对文章初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与润饰加工,直到完稿的过程。文章修改要求作者有更高、更全面的技巧。文章质量如何,能否升华提高,修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就说明修改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修改文章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的,本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位:第一节是“整体的调整”,从“观点的发展”“内容的添加”“顺序的调整”“角度的转换”四个方面讲了整体修改的基本做法。 第二节是“局部的完善”,常见的局部性失误的几种情况:①中心模糊或偏离。文章中的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句话,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失误的原因:写前思考不足,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就急于动笔,目的不明自然主题难以集中;对材料十分喜爱,难以割舍。②材料的失当与不足。完善的重点在典型性、新颖性和现实感方面。③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话题探究中的例文就属于局部思路紊乱;对于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 第三节是“语言的锤炼”,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整齐与变化,重点之一是掌握组织排比句的方法,特别是话语中原本就只有一层意思,要以排比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我们学会把它分解、扩展成几个侧面或使用陪衬、烘托的语句与之合起来构成排比。我们要在了解相关知识后,有针对性地扎实训练。②句子的松和紧,每种句式都有各自的价值和适用范围,不同的句式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课文提到句子“松”和“紧”的概念,句子的松紧与长短有关,但不是一回事。③衔接与呼应,主要指句子之间的衔接与呼应,一篇之中的衔接与呼应。 学习建议1.本章在编写上采用了边框对比式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前后对比,看原稿有什么不足,修改稿好在哪里,以此来感受修改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2.整理文章整体修改的几个层面的知识,通过知识的消化来提高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3.进行局部完善的练习时,挑选自己有某方面缺点的习作,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如果作文“浑身是病”,用来进行训练,效果也不会好。 4.语言的锤炼关涉很多方面,应首先反复阅读教材所提供的例文,揣摩这些例文遣词造句的方法,进而掌握语句锤炼的三个方面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强化表达能力。 花苑不费剪修功刀剑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理,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200遍才拿出付印; 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鲁迅先生在逝世的前两天,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一文。当时,他深感“已经没有力气了”,可他仍然坚持着写完并认真修改,在这篇文稿上,删改28处,增加25处。作家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由此可见,修改是文章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1.“话题探究”中文章的修改稿较原稿有哪几点提高?①开头由具体的事例引出,吸引读者。②增加了事例分析,增强了说服力。③观点分析深刻透彻。修改稿加上了比较具体的心理分析:“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侵犯时,人们是不愿接受批评的。”这种分析着眼于每一个普通人正常的心理,读者自然也会有这种心理,读起来也就自然容易接受。相比之下,原稿就显得空洞,说服力自然要相差许多。 2.观点的发展主要指分析问题时要深刻透彻。那么,应该怎样做到“观点的发展”?①从不同立场、观点、角度上展开。展开论述时要剖析一下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见解。②从运动发展、转化的观点出发进行展开。世上万事万物无不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因而在写议论文时,尤其是写某些对比性强的、属于一对矛盾的题目,如“美与丑”“平凡与伟大”等,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从事物转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开掘主题。③运用联想和引申的方法,由事到理,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展开。要注意的是:联想和引申要自然,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理从事来,大因小见,彼包含此,表反映里,两者之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3.什么样的文章顺序安排才是合理的呢?安排文章顺序,应符合以下原则:①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文章的结构要选择最利于读者的认识方面去安排。②服从中心的需要。怎样布局最有利于中心的表达,就选择怎样的布局。如果结构影响了中心,就要合理调整。③符合文体特点。文章体裁不同,结构原则也不同。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层次来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的论证顺序。记叙文多用“连贯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通常顺序为“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有时,采用倒叙手法,也还是属于“连贯”的范畴。 4.例文一的修改稿与原稿有哪些差别?原稿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不够充实,需要添加内容。仔细比较原稿与修改稿可以发现两大变动:①题目的修改是文章整体修改的很重要的一步。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好的文章题目既要与文章内容协调一致,又要耐人寻味,内涵丰富。原稿题目是“眼睛”,修改稿为“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改可谓巧妙!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位乐观的盲女形象,题目却反其义而为之!她的眼睛的确看不见,但心里却是“明亮”的,这样的题目增强了文章的内涵,令人深思。相比之下用“眼睛”做题目就平庸多了。②修改稿较原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如第二段,修改稿不惜笔墨,“一连串惯性思维信号在我脑际闪现……”,作者连用8个问句,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也问出了读者的疑惑,吸引读者也想去了解这个人。在第三段,修改稿用一组排比“她谈起了……”,又加上一个省略号,一个爽朗健谈的少女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加上神态动作的描写——“讲着还忍不住咯咯笑着”,更突出了女孩的乐观。在结尾,修改稿在“她会怎么样”之后加上了作者的想象——“承认?沉默?哭泣?争辩?或愤然离去?——一般,残疾人最忌讳这个的呀”,又是一连串的问句也问出了读者心理的猜想,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丰富了文章内容。 整体的修改是指就文章中心的表达、材料的取舍、层次的安排、结构的构筑等几个方面作宏观的修整,使文章在关键的方面有所提升。具体来说,文章整体修改可以分以下几个层面: 一、观点的发展写作过程也是思维逐渐深化和细化的过程,分析问题应越来越深刻透彻,要能从多层面进行思考,这样文章在立意上才能占得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观点的发展可表现为两种情况: 1.观点沿着原有的思路深化,使所谈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沿着原思路多问几个为什么,挖掘一下问题的原因,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文章中能表达超乎一般人的、带远见性前瞻性的看法,将某种理论使用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度,表达某种更加完善合理的观点,这样的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如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立意时可能首先想到“环境是人类共性的问题”,就会把观点确立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上。但如果能追讨一下问题的根源,把观点发展为“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贪婪的欲望。人类把本属于这个地球所有生命的环境当成了只供自己消费的资源”。 如果能分析到这一点,就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文章会深刻得多。再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很多考生把观点确立为“距离产生美”这一层面,可谓老生常谈,但如果能够扩展一下思路去思考一下“距离为何能产生美呢”这一问题,把立意挖掘为“距离可以让人宏观地把握事物;距离可以带来未知的神秘,引发人们的美好幻想”,这样纵深分析的结果是使文章超越一般,脱颖而出。 2.观点的发展还是对原有观点的补充和增加。事物是多个侧面的,但写作初期我们未必能够全部把握。随着分析的深入,我们常常会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没有想到,于是文章就开辟了新的空间。针对关系型题目的作文,初写时容易犯理解偏差或不够全面的毛病,修改时需要对观点进行补充和增加。而一些“非关系”型题目其实仔细分析也蕴涵着一些逻辑关系。譬如2008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话题“春来草自青”,“草”与“春”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再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为“好奇心”,只抓住“好奇心”来审题、立意,恐怕文章思路会比较狭窄,如果再仔细审视会发现这篇文章可以写为“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的关系等等,这样作文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二、内容的增删文章的内容是为表达某一个主题思想服务的。有些文章材料不够充实,情节不够完整,无法充分地表现主旨;而有些文章刻意追求内容“丰富”,不去考虑中心主题,结果罗列的材料游离于主旨之外,过犹不及。针对以上情况,修改时应注意: 许多学生写作时缺乏丰富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只能反反复复讲一些空洞的道理,“车轱辘话来回说”。这样的文章不会有很强的说服力。添加内容。紧扣中心添加论证材料,以期从多个侧面证明观点,甚至深化观点。不同的事例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蕴涵着略有区别的哲理,因此在选择和运用事例的过程中常常可以促进我们深入地思考,促进理性思维的深化。有些学生以为内容丰富就是材料多,写文章容易犯“堆砌”材料的毛病。写议论文,为凑够字数,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的材料不厌其烦地罗列,显得重复啰嗦,还可能有些材料不能证明中心;写记叙文,不知详略安排,只知内容的平铺,繁琐而无构思。删减内容。修改时要懂得删繁就简,紧扣中心,合理安排材料。 三、顺序的调整写文章要合理安排顺序,结构思路要让读者清楚明白,在此基础上才知道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应该怎么表达。文章体裁不同,结构思路也不尽相同。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层次来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的论证顺序。记叙文多用“连贯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通常顺序为“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有时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更有利于表达主题。 各类文体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找到一种最适合的结构来安排材料。文章顺序安排不合理,势必影响主题的表达。顺序的调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思维是否条理。如果表达的内容缺少一定的顺序,那么文章的思路就会十分混乱,结构就不会严谨,这时需要根据要表达的主旨以及文体等调整文章内容。二是看是否体现篇章组织的技巧。优秀的文章一定会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与呼应,注意段落层次的新颖别致的形式。如一篇平铺直叙的记叙文如果调整为倒叙的结构顺序,就可能增加悬念,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篇议论文按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思路调整顺序,观点的论证就更水到渠成。总之,巧妙地调整顺序,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四、角度的转换1.选取合适的切入角度是文章成功的关键。(1)议论文开头可以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也可以从小事切入,自然引出观点,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灯下漫笔》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继而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最后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文章辛辣地讽刺了国民的奴性,切入角度自然,观点阐释层层深入。再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一篇优秀作文即是从“印度驯象人驯象”这一故事入手引出了“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这一观点,切入点小,挖掘深: 印度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便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挣脱时,它也不会逃跑。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很多人也常常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常识固然是重要的,它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 (2)写人记事的文章切入角度更为关键。平铺直叙的流水账,不是成功的记叙文。成功的记叙文讲究切入正题的技巧,或以悬念开头,或以误会导入,或营造某种情境氛围,均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席慕蓉的《生命的滋味》便以一个疑问的方式切入,有引发读者急切期待的效果: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面对平庸的入题方式,修改时要勇于转换切入角度,方能打造文章的亮色。 2.行文过程中角度的转化可使文章显得跌宕多姿。(一)记叙文角度的转化要注意选材的角度,忌从同一侧面选取材料,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选材,才足以阐明中心。示例:著名作家魏巍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从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三个角度选取了三件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孩子和防空洞谈心,体现材料角度的转换,材料不多但显得丰富。 (二)议论文角度的转化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如正面论证,反面论证,喻证,引证等。论证角度的转换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示例: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一篇题为“不要说你是好心”的优秀作文,从“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暴虎冯河、黔驴技穷之时”,“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背叛社会、振振有词之时”,“不要说你是好心,当你违背规律、统治自然之时”三个角度选取农夫与蛇的故事、藏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野生华南虎数量减少到以个位数计算的事实三个材料,体现了材料角度的转换,使文章显得特别有厚度。 总之,把握合理转换角度的原则,对文章进行修改,文章会提升层次。 一、导练话题下面是一篇文章的原稿,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内容比较单薄,故事情节没有适当展开,女教师形象不够丰满生动。重视了正面描写,却忽视了侧面烘托。二、平铺直叙,文笔缺少变化。有些地方,不太注意叙述节奏的调节。就上述几个方面,从整体上修改这篇文章,使之完美。 观日出(原稿)陈亮八月的天气真恼人——骄阳似火,连清晨都是暑气逼人。我在房间里实在待不下去了,便悄悄跑出了无锡某招待所的大门,到外面“换换气”。一到外边,仿佛换了一个季节:秋高气爽。天还未尽亮,朦朦胧胧的,反倒给一望无际的稻田增添了几分妩媚,也给我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感觉。我信步向前走着,贪婪地呼吸着大地香甜的气息。是啊,这儿虽无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却是我这个住腻了喧闹大都市的女孩子眼中的桃花源。 “哈哈……”一阵欢快的笑声伴随着轻风飘来。我下意识地停住脚步,想去寻找那串音符。噢,我看见了,不远处那口老井边四五个孩子正簇拥着一位年轻女子。“快看,太阳要升起了……”一个温柔的女声。顺着她手指的地方,孩子们都往那边张望。“没有啊!”一个天真的声音。是的,我也没看出那边天空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淡蓝,淡得似乎贴着一张透明的玻璃纸,与渐渐发亮的绿田相映,更像是一片寂静、幽幽的湖…… 忽然,那片和稻田相连的显得发白的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吐出了一缕红线。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从稻田上露出了小半张脸。“太阳,太阳升起来喽!”随着一阵欢呼,我的心也激荡起来。我看到那红色的生命似乎又跳了一下,便露出了娇艳的面庞。她静静地站着,那身影就像是一座恬静安详的雕塑。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初升的太阳,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祷告。过了好久,她开口了:“你们说,太阳像什么?”“像火球。”“像铜锣。”“像大烧饼……”“哈……哈……”孩子们哄笑起来。她也笑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就叫‘观日出’吧。现在,我们去追赶太阳,好吗?”“好!”几乎是异口同声,孩子们的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她刚往前走了几步,忽又折回身来,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一束野花放在井边,然后拍了拍孩子们的肩,轻快地说:“让我们出发吧!”她带领着那群孩子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去……这时天已大亮,太阳渐渐升高了。那个早晨,我看到了有生以来最壮观的一幅“绿海日出”图! 二、思路点拨这是要求整体修改的文章。针对原稿存在的几个缺点,要一一更改:一、内容单薄,围绕着女教师丰满形象,适当插补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适当展开——开端、发展、结局等,尽量完整,从而避免平铺直叙。二、既重视正面描写,也要有对教师、学生侧面烘托。三、注意叙述详略得当。 三、巧立标题用“观日出”做题目的古今中外的作品已经有很多了,没有新意,也不大合乎文章的情景,应该修改题目。题目可围绕日出、女教师、圣洁的心灵等来确立。修辞型题目:“日出绿海”“我心中永远的风景”“一次心灵旅游”等。引用型题目:“人比野花美”“我心中的天使”等。其他类型题目:“圣洁的心灵”“井边一束野花”等。 四、佳作呈现日出绿海(改稿)陈亮八月的天气真恼人——骄阳似火,清晨时就暑气逼人。我在房间里实在待不下去了,便悄悄跑出了无锡某招待所的大门,到外面“换换气”。再说,明天我就要随妈妈回上海,结束假期旅游生活了,真想见识见识郊外的风光。一到外边,仿佛换了个季节:秋高气爽。天还未尽亮,朦朦胧胧的,反倒给一望无际的稻田增添了几分妩媚。我信步向前走着,贪婪地呼吸着大地香甜的气息。是啊,这儿虽无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却是我这个住腻了喧闹大都市的女孩子眼中的桃花源。 “哈哈……”一阵欢快的笑声伴随着轻风飘来。我下意识地停住脚步,想去寻找那串音符。噢,我看见了,不远处那口老井边十多个孩子正簇拥着一位年轻女子。“快看,太阳要升起了……”顺着她手指的地方,孩子们都往那边张望。“没有啊!”一个天真的声音。是的,我也没有看出那边天空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的淡蓝,淡得似乎贴着一张透明的玻璃纸,与渐渐发亮的绿田相映,更像是一片寂静、幽幽的湖…… 凝望那片和稻田相连的显得发白的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吐出了一缕红线。这红线不断地向两边扩散,一会儿就把那片天空染成了红色的纱巾。一个红红的、圆圆的东西从稻田上露出了小半张脸。“太阳,太阳升起来喽!”随着那一阵欢呼,我的心也激荡起来。我看到那红色的生命似乎又跳了一下,便露出了她娇艳的面庞。我想,在那一刻,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吧。不知不觉中,我又把目光移向了那位姑娘。 她静静地站着,那身影就像一座恬静安详的雕塑。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初升的太阳,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祷告。过了好久,她开口了:“你们说,太阳像什么?”“像火球!”“像铜锣!”“像大烧饼……”“哈……哈……”孩子们哄笑起来。她也笑了,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她笑得那么甜,那么美。“同学们,今天的作文题目就叫‘观日出’吧。现在,我们去追赶太阳,好吗?”“好!”几乎是异口同声,孩子们的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她刚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折回身来,恭恭敬敬地把手中的一束野花放在井边,然后拍了拍孩子们的肩头,轻快地说:“让我们出发吧!”她带领着那群孩子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去了…… 这时天已大亮,太阳渐渐升高了。我的眼光却怎么也离不开那束静静躺在井边的野花。好奇心促使我走到一位正在井边提水的大嫂身边。“她是谁?”我指着她的背影问道。“她是我们这儿的女教师,哎,是个苦命的孩子。她的未婚夫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为了救一个落井的孩子牺牲了。”大嫂说着,眼圈红了,“那阵子,我们可真怕她出事,整天呆立在井边。现在总算好了,她把心都交给孩子们了,去年她还被评为县里的先进教师呢。”我什么话也没说,默默地走开了。太阳,野花,女教师,孩子,在我眼前交替闪现。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思绪很乱…… 第二天,临出发前,我采了一大把美丽的野花,恭敬地放在那口井边。我想,就让那些野花代我问候她,并且告诉她,还有一个陌生的孩子在她身边,在一个美丽的早晨,看到了有生以来最壮观的一幅“绿海日出”图!汽车开走了,我的思念却留在了那口老井边……【佳作点评】修改后的文章,别具一格,饶有情趣。既有巧妙的构思,又有浓郁的诗情。作者将眼前的实景同丰富奇特的联想结合起来,构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引人遐思,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五、规避风险【案例】怀想天空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明净。在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刷,便骑车下地了。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了,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问题“白云”和“明净”,矛盾!“烈日当空”和“明净”“白云”不协调。有这一段话,第一段完全可以略去。义务?法律没有规定:农民有在烈日下劳动的义务!“生活”不等同于谋生。多了一个“他们”,句子成了病句。“你们”指谁?开首说的是农家子弟,他们能没体会过?还用反问?好像是向富家子弟控诉,可说得又不明。 “奔赴”用得不朴实,与整篇文章的调子格格不入。“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怎么体会到了?这两句重复。我……我……我……。和前一段加起来,像流水账。“四、五”以及前面“五、六”之间的顿号误用。上次五个多小时,还没晒够?站上两小时,还不如帮父亲去割麦。不实,有点作秀。 案例评析:整篇文章感觉是质朴,有感人的成分。但是问题也不少,首先,文不对题。文章的思想性很好,但怎么同“怀想天空”粘上边了呢?顶多是开首写了“天空的明净”,结尾写了“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姑妄认为天空吧),但对整个文章来说,都很生硬,牵强附会。其次,叙事不生动,简单如流水账。再次,用词粗糙,低幼化色彩浓。 2011年高考四川卷(一)考题回放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60分)(二)考题解读2011年四川卷的高考作文题,在思考身边人、身边事的“熟悉”和思考人生哲理的“点线面”之后,推出了“总有一种期待”这样暗扣热点又链接生活的考题,令人耳目一新。 作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感而发,通过对外界的关注,触发内心的情感,宣泄成文。“期待”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期望,等待”。四川从承受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到2011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从悲壮走向豪迈,这一奇迹的实现正蕴含着“总有一种期待”;同时现实中大多青少年是独生子女,加之生逢盛世,基本从未遭受挫折,因此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青少年自杀和犯罪,也呈现了一种颓废的情绪。考题以“总有一种期待”给90后的考生一种积极的指引,让考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可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所以该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 1.回归作文本位,多角度多层面立意“总有一种期待”降低了审题难度,一般不会偏题,主要是考察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审题上,考生可以有这样几种思考:一是“谁期待”。即是“谁”总有一种期待,是我、我们,还是你、你们、他们?我们、你们、他们有什么特点?可以用记叙文来描述我们、你们、他们的现状,最后凸显主旨:给有期待的人一点关爱、一种改变、一种选择和一份担当是我们社会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需要。 二是“期待什么”。是成功,还是超越?是自己需要关爱,还是需要施爱于别人?是家庭幸福,还是社会和谐?是个人的理想,还是民族的复兴?总之,考生首先要确定“期待什么”,然后才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实现大同”等立意。 三是“为什么期待”。为什么是“总有”一种期待,是因为在挫折中,所以期待帮助,还是因为在成功的光环里,所以期待超越?是因为外力,还是因为内心?是因为个人的渺小无助,还是因为团体的强大?是人类的渺小,还是自然的强大?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还是唤起他人奋起?是因为他人的暗示,还是出自自己的判断?这样就可以得出比较深刻的立意,诸如“追求卓越,抛弃平庸”“一个人的成功必然是内因和外因的叠加”等等。 四是“怎么期待”。是守株待兔式的等待,还是在奋斗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期待的结果?这样思考可以得出“在期待中仰望星空,在前行中傲视苍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岁月在消极期待中蹉跎”“消极期待耗费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等立意。总之,此题目在审题上没有设置大的障碍,而是给了考生多种选择,让考生可以从众多角度中选取自己最能写好的角度。既可以写充满哲理的散文,又可以写情文并茂的记叙文,还可以写纵横恣肆、言辞锋利的议论文。 2.关注社会热点,反省自身采用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众多素材,比如用地震时候千疮百孔、一片废墟的灾区和如今花园式村落的对比,用灾区人民开始的绝望和奋斗不息之后的无限憧憬的对比等,可以立意:只要心中充满期待,就能创造奇迹。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富二代”的炫富等材料可以立意:只看到眼前,内心寂寞狭隘没有憧憬的人,不可能收获精彩人生;只有拥有丰盈内心而又充满期待的人,才能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结合课本素材,深挖文化内涵“总有一种期待”包含无限的诗意,是闺中之人的期待还是文人墨客的期待?或是英雄人物的期待?而“总有”二字笃定坚守。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短歌行》、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论语》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郑愁予的《错误》等,哪一篇文章不是表现一种期待呢?因此,得出“因为笃定期待,所以永远感人”“期待让诗文流传”等立意。 虽然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却拥有巨大的写作空间。考生既可以写身边人身边事,抒发真情实感,又可以写古人故事,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写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在矛盾中的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掘出题目所蕴藏的潜在意蕴。 (三)素材航标在“总有一种期待”这一考题下,可选用的素材很多。比如已故作家史铁生的母亲一直期待儿子生命意识的回归;比如王国维笔下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比如苏武牧羊梦回大汉。还可以写父母期待自己的超越,自己期待家庭的和睦等。也可以用王维的《山居秋暝》里优美的意境为依托,书写人类期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可以引用《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期待大同社会。 (四)优秀例文总有一种期待四川一考生总有一种期待,像山谷里流出的淡绿色的风,清凉了燥热的灵魂;总有一种期待,像书页里淡蓝色的雏菊,芬芳了历史的书简——那是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期待,是执著的信念与坚持,是不懈的探索与追求。无论是在宇宙洪荒的时代还是歌舞升平的岁月,这个世界总有一种期待,我们期待良知与正义,有了这样一种期待,明天就有了奔头,社会就有了希望。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 索尔仁尼琴,我看见你执著的目光。当你流亡漂泊数年,重回阔别的故土,步下飞机,年逾七旬的你艰难地俯身,掬起一捧故乡的泥土,深情地说:“我们期待真话,一句真话比全世界的分量都重!”真话,唯有心怀良知与正义者才敢于说出!真话,是你毕生的期待。为了这样一种期待,你以身作则,不惜直言顶撞斯大林。八年牢狱,磨不去你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驱逐出境,逐不动你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当历史一声浩叹,“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永远闭上了双目,你那无论艰难险阻永不放弃的期待将永驻世界。 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老舍,我读懂了你不屈的灵魂。当你遭到社会的误解,当你走近小孙女,摇动着她的手,“跟爷爷说:再——见!”从此,再也不见你的身影,我的泪模糊了双眼,你用生命诠释着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临走前,你说:“国家是理解我的,主席是理解我的。”是的,你的期待是正确的,良知与正义将为你平反。老舍,用生命在期待!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 当“瘦肉精”“染色馒头”刺痛了社会的神经,温家宝总理高呼:“我们期待着人民道德的回归。”道德的回归源于良知与正义的坚持,因为这样一种期待,国家将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坚信,在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必将变为现实。总有一种期待,像灯火阑珊处点亮的小橘灯,温暖了心灵,照亮了黑暗。那是,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有了这种期待,明天就有了奔头,社会就有了希望。无论艰难与否,我们总有,一种期待。 【精彩点评】1.立意高远,胸襟开阔。考生以现实为标靶,尤其以食品安全为出发点,站在全社会的制高点反思社会道德的缺失,洞察到良知和正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可谓振聋发聩。2.结构清晰,一气呵成。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总有一种期待……那是我们对良知与正义的期待。”在随后的索尔仁尼琴、老舍、温家宝总理等例证中都用独句段显豁地强调“总有一种期待,在期待良知与正义”的立意。结尾再次点明主题,呼应开头,做到了首尾照应,足见考生驾驭考场作文的高超能力。 3.材料丰富典型,说服力强。文章选取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以及老舍先生的例子十分典型、新颖,能从众多类似材料中脱颖而出。文章结尾部分,考生针对“瘦肉精”“染色馒头”的现实问题,用温家宝总理的话作理论论据,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说服力。 1.东坡先生三改诗稿何蘧曾在文忠公(欧阳修谥号)的孙子欧阳望之那里,见到东坡先生的几篇诗稿,有一首和欧叔弼的诗句“渊明为小邑”,继而圈去“为”字,改成“求”字,又接连涂去“小邑”二字,改作“县令”,前后总共改了三次才成为人们看到的诗句。至于“胡椒铢两多,安用八百斛”的诗句,最初为“胡椒亦安用,乃贮八百斛”。要是用最初的诗句定稿,难免遭到后人的非议。看来即使是大手笔,也不会一时笔落定稿,而是不厌其烦地修改。 2.“湿”字难找替身杜甫是历史上有名的诗歌语言锤炼圣手,他曾留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在《曲江对雨》中有句“林花着雨胭脂湿”,这句是经过他自己多次修改才确定下来的,后来由于时间的流逝,题在墙壁上的“湿”字驳落,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四人有一次在一起想把脱落的字重新补一个,他们分别用了“润”“老”“嫩”“落”,仔细一读都不禁摇头叹气,一致认为不及那个“湿”字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