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课件1

ID:1042509

大小:1 B

页数:54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 词语万花筒第五课 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第五课 高考导航2学习目标3因事悟理4双基要点5语林趣话6随堂练习7课后强化作业8经典晨读1 经典晨读 点绛唇雨恨云愁宋·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①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②。平生事,此时凝睇③。谁会④凭栏意! 【简介】《点绛唇》,词牌名。取江淹的“明珠点降唇”诗句命名。调见南唐冯延巳《阳春集》。又名《十八香》《南浦月》《异瑶草》《万年春》《点樱桃》等。双调,四十一字。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家世务农,出身清寒。进士出身,官至左司谏、知制诰。敢于直言讽谏,因而屡遭贬谪。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先锋。其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著有《小畜集》。 【注解】①孤烟:炊烟。②行如缀:排成行的大雁,一只接一只,如同缀在一起。③凝睇:凝视。睇:斜视的样子。④会:理解。 【故事】这首词,王禹偁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雨景,不仅表达了对江南的赞美,也流露出了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愁闷。如丝细雨,绵绵不尽,好像蓄满怨恨;灰色云块,层层堆积,如同郁结愁闷。即使这样,江南景色,依旧说得上美丽。在濛濛细雨中,水上村落,湖边渔市,星绕棋布;一缕淡淡炊烟,袅袅从村落上空升起。天边远去的大雁,遥遥看去,一行行缓缓飞行,好像是空阔天空的装饰。我凝神注视天空,想着自己平生直言讽谏,屡遭贬谪,哪里还有凭栏远眺,无忧无虑的兴致? 高考导航 (2014年高考全国卷〈大纲〉)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A.搭配不当,“发生”与“案情”不搭配,“案情”是案件的情节,可将“案情”改为“险情”。B.语序不当,应将“每当”提到“火车”前。C.缺谓语,在“从过去……”前面加“经历”。【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试题,要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常见方法有:①语感审读法;②结构分析法;③特征辨析法。 学习目标 1.掌握歧义的种类和歧义产生的原因。2.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因事悟理 1.引子中的语言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本节引子通过猜谜语说明了在同一语言材料中,同时具有两种意义的理解,这就是语言现象中的歧义。 2.什么叫歧义?歧义的性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1)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或者说跟原来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相比,“多”出了一个意思。(2)歧义的性质有以下四点:①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②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③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④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 双基要点 1.“歧义”与“模糊”“笼统”的区别是什么?(1)“歧义”与“模糊”。①模糊:语言的意义都有模糊性,一个词语的意义与别的词语的意义往往难以绝对划分清楚。②歧义:同形语句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意义。③歧义在言语交际中可以通过一定手段来消除,而模糊则始终是模糊的。 (2)“歧义”与“笼统”。笼统:来源于语言的概括性,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而产生的。示例:“他买了一双鞋”中的“鞋”就是笼统的,它不能表明是男鞋还是女鞋,是皮鞋还是布鞋。 (3)“有歧义”与“辨歧义”。有歧义:“咬死了猎人的狗”有歧义,一是动宾关系(猎人的狗被咬死了),二是偏正关系(把猎人咬死了的那条狗),歧义较明显。辨歧义:“饺子包好了”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饺子制作好了,二是指用别的什么东西把饺子(比如速冻后的饺子)包裹起来了。由于第二种解释出现得比较少,而且是由细微的词义差别造成的,所以需要细加辨析。 2.歧义句类型图表 3.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如:“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3)语义不明确造成的歧义,如:“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4)词类不同造成的歧义。如:“我要炒肉丝”中的“炒”,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形容词。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的歧义。如:“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的歧义。如:“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7)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会造成歧义。如:“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中的“就”,若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若重读,则是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4.消除歧义的方法有哪些?(1)设置具体语境。如:“你为什么打他?”可具体表述为:“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2)增加必要词语。如: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如: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如:“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 语林趣话 提货人应带哪几种证件某火车站向货主发出《到货通知》,这个通知中有一条是关于提货手续的规定,规定原文说:领货时应携带“领货凭证”和收货人证件(身份证或工作证)或服务所在单位开具的书面证明及印章。看了这条规定,不熟悉托运提货的人恐怕琢磨半天也不一定弄清楚到底要带哪些“证明”去车站,才能提到货。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一条规定条文是歧义性的。 比如,“领货凭证”为A,“收货人证件”为B,“单位证明”为C,“印章”为D。那这一条规定便可简化为:领货时应携带A和B或C及D。这个规定怎么理解,到底要带哪几样东西?关键在于“或”字的理解,它所涉及的范围有多大。第一种理解:(A+B)或(C+D)第二种理解:[(A+B)或C]+D第三种理解:A+[B或(C+D)]第四种理解:A+(B或C)+D 根据这四种理解,可以得出四种结果:①带A、B;②带C、D;③带A、B、D;④带A、C、D。一条规定可以作出四种解释,可以得出四种结果,这不能不使提货人感到为难,感到无可适从。心细的人,只好把A、B、C、D都带上。粗心的人只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证件去车站提货,结果和实际规定不一致,缺了A、B、C、D中的某一项,也就空手而返,白跑一趟。 这条规定不仅给提货人带来不便,也给车站找了些麻烦。原来这条规定的意思是A+(B或C)+D。后来这条规定就修改了,成为下面的样子:领货时应携带:①领货凭证;②领货人证件(身份证或工作证)或者工作单位证明;③领货人印章。像这样的规定条文就不会产生歧义了,从而也就不再使人难以理解了。语言的歧义也常常被某些人利用。如一个人想给一个算命先生出难题,便说道:“请先生算算我父母的情况。”那先生想了想,便说道:“母在父先死。” 这时,旁边有几个看热闹的,其中一个说:“他母亲活着,他父亲死了。”另一个却说:“不对,他父亲活着,他母亲在他父亲前头死了。”第三个说道:“你俩都不对,他算的他父母都死了,只是母亲先死。”第四个人则说:你们都错了,他算的是以后的事,是说将来他父亲先死罢了。”那个出难题的人盯着算命先生说:“你说我父母到底怎么样呢?”那算命先生从容地说:“我算着就是‘母在父先死’,有什么不对吗?”这个先生就是利用句子的歧义性骗人,如果不懂得他耍的把戏,那就难免上当了。其实,有些句子的确容易产生歧义性。 如,“学习文件”可以理解成“学习的文件”,也可理解成“正在学习文件”或“就要学习文件”。当然如果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歧义性就会消逝。如:“你拿的什么?”“学习文件。”“他们在干什么?”“学习文件。”虽然答案相同,但由于问题不一样,所以它们不会产生歧义性。 再如:有道“脑筋急转弯”的题:“李字去了木,念什么?”有的人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念‘子’。”实际上错了,如果这么简单还叫急转弯吗?答案是“一”。为什么呢?它就是利用句子的歧义性。冲口而出的理解成“李”字去了“木”,所以剩下“子”字。而急转弯所表示的意思是“李”字去“了”和“木”,所以,就只剩下“一”了。 又如,“他走了一天了”这一句话,表示什么意思呢?可以理解成“他在路上走了一天了”,也可以理解成“他已经离开一天了”。这句话所以产生歧义,就是因为对“走”字的理解不同。前一种理解,“走”作“步行”讲,后一种理解,“走”作“离开”讲。这两种理解都有道理,因为“走”这个词具有多义性。由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句子所以产生歧义性,或者由于词本身的多义性,或者由于句子本身的成分结构界限模糊。因此为消除这种歧义性,必须在词义选择和句式选择上下功夫。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句子歧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或是跟要表达的意思相比,多出一个意思。B.词语的多义性容易造成句子歧义。C.句子结构的多样性也易造成句子的歧义。D.句子的歧义大部分可以通过修改法和补写法来消解,但有部分歧义句是无法消解的。【答案】D(所有句子的歧义都可以消解。) 2.选出不会产生歧义的一句()A.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B.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C.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D.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答案】D(A句“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看来应指少年儿童们动手写的作品,但从下句看,又可以理解为关于少年儿童的创作;B句可以理解为“老师”高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高兴;C句“两个”既可以理解为修饰“同学”,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合理化建议”;D句则只有一种理解。) 3.“我们要学习文件”是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A.请做好准备。B.请把电视机关上。C.小说不要带来。D.请你告诉小王。【答案】B(接上A、C、D项的内容后,这个句子仍有两种理解。) 4.下列语句所表意思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今天来了几个出版社的编辑。B.李玲同学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C.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D.他知道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答案】C(A.“几个出版社的编辑”有两个意思:几家出版社的编辑;一家出版社的几个编辑。B.“李玲同学生日”意思不明:是李玲的生日,还是李玲的同学的生日?D.有两个意思:“没什么大不了的”指“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指“他知道这件事”。) 5.下列各句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答案】C(A中“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这样,句中“他”既可能是嘉宾,也可能是别人。B中“和”当连词讲时,原句可理解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自己一人去做某事;“和”当介词讲时,意思是他背着总经理,跟副总经理一起去干某事。D中“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修饰“学校”或“领导”。) 6.下列各句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 【答案】B(A中的“还是十来岁的孩子”指代不清;C中“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D中的“那个修鞋的”指代不明。) 7.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答案】A(B.“这”指代不明;C.“她”指代对象不清;D.句意不明,“对论文的观点”是否已修改,没讲清。) 8.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八旬翁难忍老伴闹离婚B.10万候鸟飞羊城高度戒备C.俄美欧联手力阻伊朗恢复核燃料研究D.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纯属谣传 【答案】C(A项,有歧义,可指“八旬翁闹离婚”,也可指“八旬翁的老伴闹离婚”。B项,有歧义,可指“10万候鸟飞/羊城高度戒备”,也可指“10万候鸟飞羊城”,有关方面“高度戒备”。“飞”本身也有多义,既可指“起飞”,也可指“降落”,还可以指“经过”。D项,有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是谣传,也可以理解为央行有关负责人指出“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是谣传”。) 9.造成下列句子歧义是由词性不确定引起的一项是()A.这辆车没有锁。B.藏着章太炎的书。C.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D.咬死了猎人的狗。【答案】A(A中的“锁”可以当动词,亦可当名词。) 10.造成下列句子歧义不是由多义词引起的一项是()A.请吃菜。B.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C.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D.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答案】D(A.“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B.“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C.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起来”,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