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更衣记
一、题解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ChineseLifeandFashions》,后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特的生活阅历赋于张爱玲散文一股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双重渗透,使《更衣记》具备了双重美学品格。
二、关于作者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显赫而没落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及母亲的“新女性”个性,畸形地持继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1939年入香港大学学习。1942年因战事回到上海后开始文学创作。1952年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自1973年起定居洛杉矶,1995年在孤独中辞世。
主要作品有:《传奇》、《流言》、《金锁记》、《秧歌》、《十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外,尚有《倾城之恋》、《太太万岁》、《不了情》、《小儿女》等戏剧、电影剧本。有《张爱玲全集》16卷行世。本文选自《张爱玲全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三、课文脉络满清服饰:袄子、裙子、皮毛(无时装可言,过分注意细节)光绪三十三年:衣裤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时,元宝领产生(骚动,无均衡)民国初服饰:喇叭管袖子、短裤、衣领等(天真、轻快、愉悦、灵感来自西方)五族共和之后:旗袍衣领、衣袖男装:民国四年至八九年:也花哨,且衣料可以与女装通用目前:谨严且黯淡
四、课文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更衣记”,以为是具体的记述文字呢,读完却发现原来是一篇“论”,这也就是张爱玲此文立意的不同凡响所在了。她所说的“更衣”,不是作者或其他某人的更衣秀(熟悉张爱玲的读者知道,她对于时装服饰有着特殊的爱好),不是讲述个人的具体经验和情感,她的用意比这要大得多,她是要概括中国衣饰(主要是女子衣饰)的特点,描述中国近代服饰的历史演变。
“更衣记”——服装的更新换代的历史。从构思而言,文章虽以“论”为宗旨,却还是以具体的情景引领读者进出,以假想的晒衣情景开头,又以小孩撒把骑车的情景收尾,看似信手拈来,却正合题意: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是那一撒手罢。对市井生活细节的浓厚兴趣,不妨碍她从中看透生命的苍凉,体现生存价值的悲悯。
第一自然段写了:那个悠闲、平静、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去了。第二自然段写了:把“回忆”联系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三至十一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上述十二至十九自然段的精彩描述和点评,岂是心心念念于华服丽装的小女子所能想见。服装潮流的更新换代,并不仅仅是女人们爱美好奇、喜新厌旧的结果,它与社会、朝政、文化等等息息相关。这样的见解和智慧,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却尽在张爱玲的“轻描淡写”之中。
张爱玲不仅把服装的款式、品种、习俗以及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摇曳生姿地道来,同时还忘不了通过服装变迁显示人性与民意——这是她作品里一如既往的根底。《更衣记》的末段结尾,尤其让人咀嚼不尽。张爱玲绚烂恣肆的写作、惊世骇俗的装扮不就是那飞扬的一刻、可爱的一撒手吗?
五、作业1.从张爱玲写作《更衣记》到今天,又是6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服饰也经历了几度变迁,请尝试以张爱玲的方式分析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因素。提示:首先应当注意张爱玲分析衣服的方式是什么。然后可以根据当代服饰的一休具体变化来加以分析,学生一定能够在饶有兴趣的分析中体会此文的妙处所在。
2.个人的穿衣打扮、娱乐方式和语言行为的喜好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有某些不变的成分,请选择其中的某一项作为分析对象,分析这种变与不变的个人和社会原因,并根据你的具体想法构思一篇文章。提示:流行的魅力其实就在于变与不变之间。比如可以选择花边、发夹这样一些小小的装饰品,进行讨论,学生一定既可以进一步体会此文的优长,又可以体味到生活的真情趣。
课外题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3—6节中,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答:特点: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律,仅有姑娘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齐整,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社会少有活力。
(2)课文第7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答:反映了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
(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答:服装变小、变紧,(以女装而言,袄子套在身上像刀鞘,紧身背心使女人看上去像一缕诗魂,铅笔一般瘦的裤管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时代特点:政治动乱,社会不靖,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姓生活“颠连困苦”。
2、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晶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洋媚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3、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