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科学之光《天工开物》两则
⒈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能说出哪些?(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一、单元解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⒉明代社会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知识分子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生产技术与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如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古代农业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农政全书》(徐光启),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乐律全书》(朱载堉)等,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单元说明本单元选读两部中国古代科技名著,《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这两部著作,都产生于明代末年的17世纪,一个堪称技术百科全书,一个堪称地学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民族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是曾经闪耀在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史上的“科技之光”。
⒊《天工开物》简介《天工开物》记载和总结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堪称技术百科全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影响:明、清中叶前止;17世纪末到了19世纪初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等汉字文化圈的亚洲国家;后流传到欧洲,法国汉学家儒莲译,英达尔文引用并称其为“权威著作”,法国平炉的祖先,巴尔扎克小说中商人讨论中国造纸以竹为原料的方法,是受到《天工开物》的启示。
⒋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他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崇祯七年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在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稻《稻》选自《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乃粒”一词出自《尚书·益稷》:“烝民乃粒,万邦作乂(yì)”,意思是百姓有粮食吃,天下才能安定。作者在这里用“乃粒”一词,统指谷物。稻并不在传统的五谷之列。汉代的郑玄注《周礼·天官·疾医》,以麻、菽(豆)、麦、稷(小米)、黍(黄粘米)为五谷。二、课文内容讲解分析
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了?
有人说这种失落是源于近代满清政府的文化扼杀,也有的说是因为连年不断的战火毁坏,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文化差异和传承机制问题。 大家知道,西方人热衷于“实证”。他们的知识演化都是一步一步的推导过程,每个结论都有根有据,有章有法,都有相应的理论支撑。而中国古代科技往往都是“灵感”的产物,大多是来自于实践发现或经验积累,是一些行家里手通过长时间的实际操作,摸索出的一些潜在规律,没有相应的演算过程和定理罗列,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如何得来,只知道事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问为什么?不知道,没有为什么!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医的穴位和脉络。这些东西在西方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通过解剖人体来寻找,可是一无所获,看到的只是神经、肌肉、血管和骨骼。而穴位、脉络却又真真实实的存在着,他们只好用敬畏的眼神来瞻仰我们的祖先。
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还是出在中国人恪守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身上。儒家思想对科技的评语是“奇技淫巧”,那么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古代中国人对科技发展事业几乎达到了“全民化”的不重视。
在传承机制上,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我们一直都没有建立长期的、连贯的、严谨的知识体系,很难让科技成果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再加上古人贯有的“门户”偏见,导致很多技艺的演示,只局限在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如此一来,大量的中国古代科技严重丧失了生命的延续能力,所以也就无法煊赫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