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干将莫邪》教学课例语文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培养语感,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情节设置一波三折的效果,提高鉴赏水平;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下层百姓反抗强权的愿望。教学重点:1、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理解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神秘色彩;2、分析鉴赏人物,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学难点:对志怪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的欣赏。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哪位同学听过《干将莫邪》的故事?(两个版本)(2)“干将莫邪”的意思。干将莫邪的故事是一个神奇的传说。后来,干将、莫邪成为利器的代称,他们化为一对锋利无比的宝剑,成为许多武侠大师笔下的利器,演绎了许多恩爱情仇的江湖故事。干将莫邪那种为了事业不惜生命的精神将永传后世。(3)、干宝的《搜神记》——志怪小说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畅响亮,停顿恰当三、说译文——同桌互译,疏通文义评点重点词语,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四、说情节——1本文的情节如果用两字来概括应该是什么?(复仇)围绕“复仇”两字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山中遇客以命相托客设计谋智杀楚王2文章是小说,而且是志怪小说。你觉得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离奇的?(生谈)生1:干将说“剑在其背”,但赤却“不见有山”,这是一折。生2:赤发现剑在“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于是“日夜思欲报楚王”,这是二折。生3:“王即购之千金”,儿报仇无门,“亡去,入山行歌”,这是三折。师:“报仇无门”,为何还唱歌?生4:心中异常悲伤,应该是边哭边唱,下文中也有呼应。师:“客有逢者”,转机到来——生5:对,客曰:“为子报之”,赤“即自刎”“立僵”。师:“客持头往见楚王”赤真傻,不怕客以头换千金?生6:不,只是诱杀楚王的诱饵。以汤镬煮之,头不烂,引王“往临视之”,后“客以剑拟王”。生7:还有出乎意料的举动:“客亦自拟己头”呢!生8(插嘴):“三首俱烂,不可识别,”赤与仇人葬在一起?师:因不可识别,只能当王葬之,岂不快哉?
小结:全文以复仇为主线,依次写了干将嘱咐,赤复仇遇挫,山中客相助,及至最后客杀楚王,与赤共同完成复仇大业。整篇故事内容环环相扣,有悬念,有伏笔,更有转机,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从这篇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早期小说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师引导学生继续追问:(1)干将遭杀后,莫邪还能在原地生活吗?(2)赤有何本领报父仇?(3)楚王为何常做恶梦?(4)赤逃后,其母亲安置在哪里?(5)客为何要杀楚王,客与楚王有何仇?客与赤是何关系?(生只提问,不作答。)师: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晋人所自著者,有干宝之《搜神记》,……为唐人小说之初祖也。”(全班分角色朗读——字正腔圆,读出气氛)五、故事充满了悲壮色彩,有些情节离奇、血腥,充满神幻色彩。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生杂曰:“人物形象鲜明”。六、分析形象,鉴赏人物,揭示主题这篇故事以生动的笔墨为我们塑造出了干将和他的儿子赤,以及山中客这样三位勇于抗暴的英雄形象。请同学们重点朗读第三、四段,发挥想象力,然后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人物的理解,请大家用“……(词语)用得好,写出了……(人物)的……”说一句话。生9:“即自刎”中的“即”用得好,写出了赤长大得知父亲的死因后,日日想着为父复仇。当他听到山中客愿意帮他完成复仇大业,但要索取他的头颅和剑时的毫不犹豫。生10:“尸乃仆”的“乃”用得好,写出了赤“两手捧头及剑奉之”之后,当他确实听到山中客立下誓言,“不负子也”,才仆倒在地。生11:“踬目大怒”用得好,写出了赤的头与楚王相见时,也表现得异常勇敢。师:其头放入开水锅中煮沸三天都不烂,且还能从沸水中跳出来,,这种复仇的战斗精神与古代神话中的虽头已断但仍“舞干戚”的刑天反抗天帝的“猛志”极其相似。这一幕感人至深,令人肃然起敬。赤的头在镬中跃出,犹“踬目大怒”,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对报仇者勇气的热情歌颂,也是对暴君专横的无情嘲讽。师:山中客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对于“复仇”的经过,故事作了详细的描述,对于“复仇”的背景,故事也有明确交代,但半路杀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山中客”,他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背景,我们一无所知。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个“神秘人物”,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合理的想象。鲁迅《故事新编·铸剑》中有这么两句:“一夫爱青剑兮呜呼不孤,头换头兮两个仇人自屠。”可以这样理解:“一夫”指楚王,“两个仇人”指楚王的两个仇人──赤和山中客,以这“两个仇人”的头去换“一夫”楚王的头,所以叫做“头换头”。因此,我们可以将山中客理解为是像赤一样的复仇者。生12:山中客在作品中虽然仅是个配角,但作品也一样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勇敢。特别是故事最后,为了完成代人雪恨的大业,他竟自己也割下头颅,与赤一同取得最终的胜利。山中客的这一壮举,表现了他不仅有着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同时也有着侠士特有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师:另外,故事开篇,作品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干将赴死前的镇定、从容。他铸好剑后,预感自己“往见楚王”一定是凶多吉少,因而临行前先嘱咐妻子让儿子长大后为自己报仇,又机智地藏好雄剑,为日后儿子复仇留下了战斗武器。也是一个英雄。
生13:我想说说楚王。文章第一段四次提到“王怒”(“王大怒”)——作剑三年乃成,王怒;王怒,往必杀我;将雌剑,王大怒;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可以看出:楚王因干将、莫邪铸剑时间太长,心中不能容忍;而剑铸好后只把雌剑呈给楚王,更加剧了楚王的疑心;但最可怕的是楚王为了使干将、莫邪不再为别人炼剑而杀了他。可见楚王是一个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的君王。小结:赤和“客”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他们在力量上与楚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赤为了复仇,毫不迟疑的献出自己的头颅的悲壮举动和山中客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概,具有感人的力量。故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牺牲精神的赞美,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全班朗读——有情有境,有急有缓)师提供“链接材料”:《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干宝在《搜神记》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楚辞》、《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七、板书设计:客:见义勇为机智镇定专制残暴团结合作楚王赤:报仇心切至死不渝昏庸愚蠢自我牺牲莫邪:忍痛舍子,除暴志坚八、布置作业:鲁迅根据《干将莫邪》的故事内容改编为故事新编《铸剑》(《眉间尺》)。课外阅读《铸剑》,比较鲁迅对《干将莫邪》做了哪些再创造。教学反思:1、学生能否顺畅地疏通文意?2、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3、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文章的怪异成分,体会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以上三个问题是设计教案的出发点,第2、3个问题属于鉴赏层面,对于刚上初二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的反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喜欢故事,所以从学生喜欢的情节去体会鉴赏,既提高了鉴赏小说的能力,又为下面的人物形象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我一直想力图突破文言文串译的“瓶颈”,今天做了一些尝试,用主问题“文章是小说,而且是志怪小说。你觉得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离奇的?”串起对全文情节的赏析,让优生带中等生,在回答过程中强调对关键语句的翻译。下课后应设计字词练习反馈,学生会学得更扎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