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在方格纸上把一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略)谈话:刚才所看的几组图片,为什么有的图片变大和变小后,看得很清楚,形状没有变,而有的图片变大或变小后,却看不清并且都变样了呢?同学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好吗?(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1.教学例1。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几组图片,有的是变大与变小,有的只是图形变大或变小,而不是数学上的放大与缩小。那么数学上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一个图形放大的例子。(课件呈现例1图)
谈话:第二幅图是由第一幅图变大后得到的,现在大家要研究的问题是:变化后的长方形图的长与原来长方形图的长的什么关系?宽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说出: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宽也是2倍或变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1,宽也是2:1。(板书:2:1)提问: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是相同的)谈话: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那就是“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板书改写成对应边的比是2:1)谁来指一指两个长方形中的对应边?再口算一下这个比的比值。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大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放大,这道题中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1、4:1放大,放大后的图形与题中第二幅长方形相比,会怎么样?长和宽各是几厘米?谈话:刚才说到的2:1、3:1、4:1,比值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大于1)如果比值小于1,例如按对应边的比为1:2变化,你认为图形会怎么样?(缩小)为什么会缩小?(因为1表示变化后图形的边长,2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所以图形变小了。)这个比值是多少?(课件出示变小的图形)提问: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缩小,那么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指名回答,课件演示结果)再次出现一个长方形并标出长和宽的长度,让学生试着说出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小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缩小。1.教学例2。呈现例2,指名读题。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几件事?那么你认为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呢?(先计算后画图)。提问: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缩小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学生各自在课本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关注画面布局)
提问:这样方格纸上出现了3个图形,观察这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话: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变,例如这道题中的3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都是2:1,保持不变。1.教学“试一试”。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在画放大后的三角形时,你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谈话:画图时,你们注意到了放大后的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三角形直角边的2倍,那么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请大家量一量,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也是2倍)提问:你对“对应边”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谈话:图形放大过程中,对应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这样才能保持图形形状不变。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共同评议,同桌相互检查。2.做练习九第1题。学生阅读题目,自主做题。指名回答,共同评议、订正。3.做练习九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同桌相互检查。四、全课总结提问:图形的对应边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放大?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缩小?在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