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课题: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教学重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1):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行图中,数的排列规律。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学生自己看书解答例1的(2)、(3)小题 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二、新授: 1、学习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2: (1)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运算定律。 (2)如果用字母a、b或c表示几个数,请你用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 (3)当用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看书45页“用字母表示……”这一段。 (4)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其它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请学生在草稿本上能写几个写几个,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根据学生写的情况师逐一板书。(学生在表示时,一定要清楚表示的是哪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2、教学字母与字母书写。 引导学生看书P45提问:在这些用字母表示的定律、性质中,哪一个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是怎样表示的?(请一生板演) a×b=b×a(a×b)×c=a×(b×c) 可以写成:a·b=b·a或ab=ba(a·b)·c=a·(b·c)或(ab)c=a(bc) (a+b)×c=a×c+b×c 可以写成:(a+b)·c=a·c+b·c或(a+b)c=ac+bc 其它运算符号能省略吗?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乘号能省略吗?为什么?(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说)师强调:只有字母与字母、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才可以省略不写。 3、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例3(1):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公式、及数量关系。 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你能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吗? 学生先自己试写,然后小组交流,看书讨论。 2)字母和数字之间的乘号省略后,谁写在前面? 师强调:a表示两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 省略数字和字母之间的乘号后,数字一定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4、练习: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x×xm×m0.1×0.1a×63×nχ×8a×c 教学例3(2): 学生自学并完成相关练习。两生板演。师强调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2题。 要求:第1题在书上完成。第2题先写出字母公式,再应用公式计算。 2、练习十:第1-3题先独立解答后,再集体评议。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用字母表示数(一) 乘法交换律:a×b=b×aS=a×aC=a×4 可以写成:a·b=b·a或ab=baS=a2C=4a 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二、课内练习。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1、课内练习一-----第1、2题。2、课外作业: 流口中心小学 张建华
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的周长(小学数学九年级义务教材第十一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2、 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 3、 初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 5、 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6、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的认识。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直径为5厘米、6厘米、7厘米的圆片各一个,有圆面的物体各一个,线,直尺,每组准备一只计算器。 2、 教师准备图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动物王国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可热闹了,想不想去看一看? 2、 一只小山羊和一只梅花鹿分别在圆形和正方形跑道上赛跑,大家猜一猜最后谁跑的路程远? 二、探究新知 (一) 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1、 由比较两种跑道的长短,引出它们的周长你会算吗?(如果学生谈到角或线的形状,就顺势导:正方形是由4条这样的线段围成的,圆是由一条圆滑的曲线围成的。) 2、 (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追问: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板书c=4a)那你们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4倍,1/4)(师,正方形的周长总是它边长的4倍,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 圆的周长能算吗?如果知道了计算的公式能不能算?看来很有必要研究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4、 猜想: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二) 测量验证 1、教师提问: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 ① 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师生合作演示量教具的周长。 ② 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 2、①学生动手测量,验证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并记下它们的周长、直径,填入书中的表格里。 ②观察数据,对比发现。 提问: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呢?(圆的直径变,周长也变,而且直径越短,周长越短;直径越长,周长越长。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3、 比较数据,揭示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秘直径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呢?猜猜看,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 学生动手计算:把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填入书中表格的第三列。 提问:这些周长与直径存在几倍的关系,(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引导学生看书。 (三) 介绍圆周率 1、 师:任意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来表示,用手指写一写。 2、 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请同学们看课本小资料,讲述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小结: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史的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根据需要,我们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的?两个数相除又可说成是两数的比,所以这个结果就是圆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这个比值是固定的,而我们现在得到的结果有差异主要是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有误差造成的。那圆周率的数值到底是多少呢?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强调∏≈3.14,在说的时候要注意是近似值,写和算的时候要按准确值计算,用等号。) (四) 推导公式
1、 到现在,你会计算圆的周长吗?怎样算? 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表示d直径,字母公式怎样写?(板书:c=∏d)就告诉你直径,你能求圆的周长吗?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 3、 知道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周长是它半径的多少倍?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 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 花瓶最大处的半径是15厘米,求这一周的长度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口的直径是16厘米,求花瓶瓶口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花瓶瓶底的直径是20厘米,求花瓶瓶底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 钟面直径40厘米,钟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 钟面分针长10厘米,它旋转一周针尖走过多少厘米? 5、 喷水池的直径是10米,要在喷水池周围围上不锈钢栏杆2圈,求两圈不锈钢总长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这节课,同学们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关系、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进行科学的验证,发现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们正在走一条科学的研究之路,希望你们能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
营造学习数学的大范围皖、黄山市休宁县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唯有此,数学才会被学生所接受,才会受学生的欢迎。如何使学生不怕数学,不厌烦数学,把它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小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面对着低年级的小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三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轮胎(圆形、方形、椭圆形)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同学们兴趣十足地猜着谁能拿第一,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学生从鲜活的生活化情境中,得出圆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在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二、数学活动社会化“数学很有用”
,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当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老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都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不知哪个学生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用上了”。又如,我们地处安徽、黄山新安源上游,是名优茶“新安源银豪”的产茶基地。茶农卖茶时茶叶商按质论价后按茶沫的多少分别去5%~10%的茶沫。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养不高,对于百分数更是一窍不通。根据这一数学信息在学习百分数时,我就带领学生深入茶叶市场去帮助家长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困难。当学生发现茶叶商的计算速度很慢,通过探讨认为是计算方法不够简便。商家都是以(数量-数量×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单价,为公式来计算的。而学生认为可以用(数量×百分之九十五(或)百分之九十)×单价,这样计算速度更快。这样学生学习的百分数知识。是从生活实际中得到的,当生活实际中有关的情境再现时,学生就会产生用百分数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上例子不仅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百分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受益的还有广大茶农和茶叶商,也激起了他们谈论数学的兴趣。如:和孩子一起炒菜时就会问这道菜买来3元钱加上油盐调料和煤气2元钱,如果到饭店炒这道质量等同的菜需要8元钱,那么商家的利润是百分之几?等等一些数学问题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谈料。形成了数学活动的大范围。三、情感数学经常化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的牵着孩子们的手,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让学生学“好吃”的数学。如在数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真诚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道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如在教学数学图形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的实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用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编题,把童话引入课堂。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可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停的跑,结果跑得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时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识架设了台阶。四、解决问题实际化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孩子自己学会,学会了能灵活应用,能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教学的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活学活用知识。如:学习了“圆的认识”,可以让孩子们去帮助体育老师布置跑道,掷铅球的场地。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孩子们学以致用,提高应用能力。这样,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还增加了一些社会知识。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就应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从我国学生目前参加重大国际数学竞赛的成绩来看,计算能力虽然强,解题水平固然高,但实际应用能力薄弱,动手能力较差,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正确观念,更缺少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正解认识。这也反映出我们对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强。因为,我认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重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数学的力量。如学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后,让学生按利率计算一下自己爱心储蓄的利息;学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再根据平时速度估算需走多少时间;学了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有关客厅、教室、学生宿舍的面积等;学了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通过调查同学的身高,计算出同学的平均身高,等等。不仅如此,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还不能局限于某个知识点的应用上。学科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只有深入社会生活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增强应用能力。例如:夏天,学校服务部要进50箱饮料,应该进几箱可乐,几箱矿泉水,几箱酸奶呢?这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但又不是答案随意的问题,“销路好”这一非“数学”条件是考虑的主要因系。学生只有通过社会调查才能提出较合理的答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作出计划,搜集信息,运用数学,获得结论及验证的过程中,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数学整体素质提到了提高。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营造学习数学的大范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谈话中、在玩耍嬉戏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探究流口中心小学张建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我们的教师都有同感:每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久而久之有的同学在学习上就落伍了,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学困生。他们厌恶学习、厌恶教师,甚至与教师对着干,既影响教学成绩的提升又影响班级的管理。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还有学校教师的。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化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求教师用爱心去呵护,用真心去关爱,用耐心去教育,使其从劣转优。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对转化学困生的教学策略作粗浅的探究。一、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主要表现(一)数学概念理解肤浅。1.学困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各个概念,有的根本不知道;有的虽然能背,但是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明确的表达。老师在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概念的含义时,他们都是把这个概念背诵出来,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概念的含义。如果遇到要求举例说明时,更是一脸的茫然。2.孤立概念的联系。学困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孤立的、单个的,不能将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起来。(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放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时有发生;只顾玩自己的玩具,对教师的教学以及活动的开展置若罔闻也是累见不鲜;身在曹营心再汉,思想开小差欺骗老师的把戏经常玩弄。2.作业质量不高。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正确率低,书写马虎、潦草;遇到难题不动脑筋,抄袭了事,敷衍塞责。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运用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3.缺乏竞争意识,凡事无所谓。在上课、作业和测试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课发言不积极主动,被老师抽到发言时,来个沉默是金;作业中的对错无关痛痒,等候老师讲评时把答案抄来就行;测试时就临场发挥,我落后我甘愿。总的来看,学困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没有自信心和学习的奋斗目标。长时间下来,自暴自弃、厌恶学习,就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因此转化学困生就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二、教学中时刻关注学困生教师要作好心理准备。无论是你从一年级开始教的还是在中途接手的班级,从一开始就要关注、研究、转化学困生。1.注意发现学困生。发现学困生不是难事,只要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就能发现。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发言、活动参与度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就可以发现;作业批阅中看看学生的作业书写、对公式的运用以及正确率等也可以发现;从教学检测更能发现学困生。
2.研究分析学困生。一是研究不同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二是研究分析每个学困生的具体表现。这样才能在转化中做到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学困生转化的教学策略(一)矫正“第一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第一次犯错误时希望得到改正的心理愿望是最强烈的,面对第一次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力是最小的。作为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及时地抓住学困生的第一次错误,数学课上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以及等等,及时的给予批评教育和合适的处罚,让他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达到惩前毖后的作用。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意义“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乘法,对它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不少同学对×7和7×两个算式的意义区分不开,都写成7个是多少。我针对同学们这一情况,及时地讲解:一个整数乘以一个分数可以看成是求这个整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分数乘以一个整数可以看成是求相同几个分数的和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都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二)以优扶缺,实施兴趣教学。1.以优扶缺,帮助学困生克服不足。学困生身上也有优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仔细地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的优缺点了然于胸,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失,利用学生的长处来引导、纠正缺点和不足之处,效果比较明显。在教学中,发现一个同学的作业正确率很低,但每次轮到他做值日的时候都比较好。经研究分析发现他的错误大多属于计算失误,根据他的这个特点,我便问他:“想想你是怎样把值日工作做好的?”他思索了一会儿说“我在打扫卫生时,注意到教室的每一个地方,特别是不易被人发觉的地方必须打扫干净。”我说:“这样很好,那你在完成练习题的时候也应该这样啊,注意到每一个细节,特别是看看计算有没有问题。”这样利用他的优点来帮扶他的缺点,经过一段时间耐心地帮助,这个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正确率提高了许多。2.注重兴趣培养,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数学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科学性和抽象性的学科,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知识的形象化和直观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具体地展现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更能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西师版教材小学六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利用课件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堂课气氛活跃,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兴趣极高。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清楚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来的,由此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数学教学应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利用学困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基础,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最好途径。在教学“近似值“时,有一练习题“一养猪场购买500头猪,计划每个猪栏关猪6头,这个养猪场至少需要多少个猪栏?”在检查时发现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计算很认真,结果为83.33个猪栏。下课后我问这几个学生:“你们在那个地方看见0.33个猪栏呢?有没有0.33个猪栏这种说法?”他们听后齐声“喔”,我知道哪里错了。明白了这题的结果应该保留整数,而且要采用“进一法”
来取近似值,结果是84个猪栏。这样利用生活知识来转化学困生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三)重视情感教育,优点扩大化。对于学困生,最忌讳的是“放弃”和“歧视”。他们自暴自弃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呵护他们,倾注更多的感情去关爱、温暖他们。让学困生们感觉到老师没有抛弃他们,老师才是他们最真心的、值得信任的朋友。所以在教学中,当学困生有一丁点的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四)目标分类,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1.向学困生开辟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把学困生组织起来,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开设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有效地进行补缺补差,提高学业成绩,从而提升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长期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明显。2.降低作业的难度,提高作业的正确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意识地降低作业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一些简易的题目。长期坚持,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也知道自己是可以学好的。3.降低测评的目标。在每一次教学测评之前,向他们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有机会得到较高的测试分数,使其产生学习成就感。借此激励他们,争取向上,达到转化的目的。(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习成绩。1.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1)提前预习教学内容。上课前,要求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做简要的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家长或哥、姐请教,仍然不懂得问题要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上多留心、带着目的地去学习。 2.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课堂是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主要场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更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1)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探究讨论,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如有不懂,及时发问,虚心听取同学的发言。合作学习,共同提高。3.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1)书写工整,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保持作业本的清洁和完整。(2)写完作业必须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3)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养成自主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困生,利用以上教学策略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和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均有极大的帮助。古人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只有时刻关注学困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将其转变成优生,学到必需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