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1 师说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1 师说

ID:1043756

大小:67.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11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之:代词,指知识和道理。从:跟从。孰:谁。而:连词,表转折。其:代词,指那些疑难问题。终:始终。解:解决。)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相当于“于”。其:他。闻道: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闻道,懂得的道理。也: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从:后省略宾语“之”,跟从(他)。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连词,表递进。)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动词,这里指学习。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议论。庸:岂,难道。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生年。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于:介词,表比较,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这是因为,因此。无:无论。之:取独。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分析:本文起笔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即紧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出不从师的危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最后紧扣“传道” 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并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嗟乎:语气词,唉。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之:取独。也: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之:结构助词,的。其:代词,他。出人:超出一般的人。犹且:尚且,还。而:有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众人:一般的人。下:低于,不及。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于:介词,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故:这是因为,因此。圣:前一个为“圣人”,后一个为“圣明”。益:更加。愚:前一个为愚人,后一个为愚昧。其:语气词,表推测,大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代词,指“他们”,也即前文的“众人”;。身:自身。而:连词,表目的。于:对,对于。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惑:糊涂。矣:语气词,表感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那些。授:教授。之:前一个为结构助词;后一个为代词,指“童子“。而:连词,表递进。习:使动用法,使……学习。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其:代词,那些。者……也:表判断;后一个者为”……的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或……:有的人……有的人……。师:从师学习。不:通“否”。遗:遗漏,忽略,丢弃,放弃。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其:代词,那种人,指前文所言的人。明:明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百工:各种工匠。之:代词,复指前面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人,等人;下“士大夫之族”句中的“之”同。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师,动词,拜师学习。族:类。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而:连词,表目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相若,相像,差不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阿谀、奉承。)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取独。复:恢复。君子:古代“君子”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为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乃:副词,竟,竟然。其,语气副词,表示反问。也欤,虚词连用,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相当于“啊”。)译文: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分析:第二段以感慨发端,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作者首先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接着运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教之”,自己却不愿甚至耻于从师作对比,则指出“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比较,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常:固定的。师:以……为师。)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徒:这些人。贤:贤能。不及:比不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于:介词,比。术业:学问和技艺。攻:学习,研究。如是:如此。而已:固定结构,罢了。)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分析: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从师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好:喜好。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通,普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余:“于”,介词,向。嘉:赞许。能行:能够遵行。古道:古人(从师)的正道。以:连词,表目的。贻:赠送。)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分析:以“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并说明了写作本文的缘由。继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加以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则是一种号召。本段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是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这一段与第3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虚词总结:于 (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拘于时(《师说》)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古今异义词: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文言实词积累:师①名词,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动词,学习吾师道也动词,从师学习或师焉,或不焉意动用法,以……为师吾从而师之传:①传道授业解惑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道①传道授业解惑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惑①惑之不解疑难问题 ②惑矣糊涂③惑而不从师遇到疑难问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