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劝 学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也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荀子和孟子同属于儒家,但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认识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要保持自己的善性;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荀子还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因此他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劝学》原文很长,课文是节选。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今河北邯郸)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改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现存32篇,绝大多数是说理散文,是其学说的集中体现。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识通假(1)譸以为轮(“譸”通“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有”通“又”)(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3.解多义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辨活用(1)譸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曲度,弧度)(3)故木受绳则直(名词活用为动词,经墨绳打量)(4)金就砺则利(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锋利)(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处)(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1)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作形容词,专一)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分古今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6.明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蓼蓝颜色(更)深。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翻译: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3)车柔以为轮。翻译: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句式特点:省略句:车柔(之)以(之)为轮(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翻译: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句式特点:判断句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句式特点:判断句(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7.积名句(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014·大纲全国高考)(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014·浙江高考)
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014·福建高考)(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013·全国课标高考Ⅰ)(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3·山东、天津高考)(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012·大纲全国高考)(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012·江苏、山东高考)(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2·安徽、北京高考)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一了解本文的观点态度1.文章用“君子曰”引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提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学习的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学习。2.课文节选部分共四段,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其余三段各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提示:三个分论点。第二段,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段,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作者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2.作者用“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提示: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提示: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人的不足。4.课文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先反面后正面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知识窗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者和被比喻者应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要存在着相似性,两者之间具有推理关系。其作用是把不易理解的和较深的事理用容易理解的和较浅显的事物来说清楚、讲明白,具有深入浅出、平易生动的特点。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5.作者在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的方法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的。请根据下表填写出“积”与“不积”的具体内容与结果。提示:根据课文第四段的内容填写即可。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1.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具有哪些特点?提示: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2.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人的说法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提示: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方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劝学》虽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原因是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如文章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说理明白透彻,使人信服。学以致用请仿照本文的比喻论证手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个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200字左右。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写作示例:情感是火,只有把它投入炉中,才能温暖我们,而不至于灼伤我们。情感是水,只有把它贮于坝内,才能滋润我们,而不至于淹没我们。情感是灯,在暮色笼罩四野,我们陷入迷途时,它是亲人的一道目光。情感是鸥,在波涛阻断陆地,我们精疲力竭时,它是亲人的一声呼唤。没有情感,花无香,蜂无蜜。没有情感,路无车,河无舟。没有情感,日无光,月无华。没有情感,山无林,鸟无歌。情感是什么——是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中,是把你的心放在我的心里。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文白对译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凝视人性的荒野——荀子李广良战国晚期,秦人的铁骑横扫六合,无数高贵的与卑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倒下了。在战车的碰撞与金戈的交锋声中,最后的几个王国覆没了。秦帝国诞生的前夜,一代大哲荀子,长眠在兰陵的蒿草中了。与同时代许多横遭夭折的伟人比起来,高龄而殁的荀子也许是幸运的。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和著述。没有威名显赫的事功,也没有浪漫传奇的生平,与那些双手沾满鲜血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同,他是那种因思想而伟大的影响了历史的人物。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思想的动力来源于忧患,荀子的心中充满了忧愤痛苦。在这样的时代,有智慧的人不能参与治理国家,贤明的人得不到任用。在命贱如草、世道衰微的时代,他保全了自己,给后人留下了数万言的著作。先秦知识分子好谈人性。他们热衷于从人性中探寻社会治乱的原因,从人性中寻找解脱痛苦的出路。他们对人性的态度,或是顺应善良的本性,成就内在的人格;或是桎梏邪恶的本性,导向外在的规范;或是无所谓地通达与超脱。对他们来说,人性似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一切都取决于抽象的人性,那些具体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社会矛盾,似乎倒成了次要的东西。在这种对人性的过分重视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的精神先辈们,究竟是怎样为我们确立精神起点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一个邪恶的时代,知识分子处在黑暗的包围中,黑暗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使他们犀利地洞察到了人的众生相,也从而有了种种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自然是影响最大的两种。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他们都看到了现实人心的险恶,对世道都持激烈批判的态度,但两者角度不同,他们用不同的药方来救世。由性本善引出了孟子的仁政王道,由性本恶引出了礼制的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人性是什么?在荀子看来,人本是一种自然存在,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共性,是人从自然所获有的“恶”的规定性。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生物本能,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的天然追求,好荣恶辱、妒忌憎恨、好利恶害的社会心理,都是人性的生动表现,人必然为之所累。放纵本性,任其自由的结果,只能是道德伦常的败坏、法制纲纪的颓废,满世界的混乱与残暴。人性恶,人都是天生的坏蛋,孟子所谓人性善是绝对错误的,人决计不是什么生来的“天使”。人的善良与美好不但不是人的人性中固有的,而且是违反人的本性的。人之所以向善,那是因为人性中本来没有善;人之所以求美,那是因为人性中本来没有美。美与善都是属于社会的东西,而“性”则是不关人为的自然规定性。悠悠往事千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荀子或褒或贬,或损或抑,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面既有着褒扬和同情,也有着误会和曲解,更有着指责和抨击,但不管作何了断,荀子总是一位非凡的历史人物。(节录自《伟人的困惑》)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品读提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人性大论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的两位大家各持一说,对“性善”与“性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荀子之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他洞悉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统治者人性的险恶,凝视着人性的荒野,提出了人性救赎的良策。《劝学》《非相》等篇章正是这种良苦用心的表现。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就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劝学》开篇就借君子之口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主张。这与今天我们提倡的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这正是荀子所说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的观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运用方向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学习不可以停止”“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等立意的作文中。
美文阅读素材开发●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由孔子、孟子而至荀子一脉相承,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按照正常的推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家不同的学派,谁胜于谁现在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老师的荀子,决不是让学生唯我独尊;作为学生的韩非、李斯,也不是唯老师为正宗。在他们的教与学中,应有鼓励质疑,提倡创新。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一位哲学大师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运用方向这则材料可以用在“创新教育”“尊重老师更尊重真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立意的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