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

ID:1044581

大小:76.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姓名:***学号:40902***院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级汉语言文学*班目录一、前言二、教材分析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个性心理特征2、媒体操作能力3、知识结构四、教法分析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1、教学目标1.1知识目标1.2能力目标1.3情感目标2、教学重点3、教学难点4、教学过程六、学习准备七、学习环境与资源八、学习情境创设九、教学过程流程图《雨巷》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前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比式 学习,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应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组织《雨巷》一课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对象分析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自主探究→交流评价→教师小结→反馈评价→总结提高。通过语言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法、讲授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前制作网站《春雨江南》,将教学中要利用的信息,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链接,进入相关网站)。最后,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语文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雨巷》。本节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诗歌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现代诗歌中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既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现代诗歌作了铺垫;同时也为学生选学《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打好基础。从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言,这首诗在高一上期教材中非常重要。由于将来选学内容《中国现代散文诗歌欣赏》对中国现当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因而在必修现代诗歌的教学中,回避了较为艰涩,难以理解的诗歌。选文《雨巷》让学生体会诗歌学习的“三美”,引起阅读学习现当代诗歌的兴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个性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审美风格、审美方式以及个人的文学知识积累。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诗歌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能够分析诗歌,能够感悟诗歌的美。教师要尊重其个性发展,让其自主探究学习。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百度、谷歌等常见搜索引擎,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内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3、知识结构本文是一篇现代诗歌。其分析方法,如象征的手法、意象的使用、押韵、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初中阶段均有所提及。学生的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四、教法分析新课程提倡“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首先精心确定富有动态的题目《春雨江南》,让学生有亲切感,通过视频朗诵等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创设诗歌探究情景,进行探究讨论式教学。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学科语文课型诗歌分析学习课课题《雨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基础目标);②通过对《雨巷》“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体悟,掌握诗歌“三美”的基础知识(高层次目标)。能力目标①掌握诗歌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方法(基础目标);②掌握诗歌“三美”的分析方法(高层次目标)。情感目标①通过对《雨巷》中“三美“的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体悟文学诗歌中的美、生活中的美;②通过分析诗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重点《雨巷》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基本特征、分析方法,体会诗歌的“三美”教学难点诗歌的基本特征、分析方法,诗歌的“三美”教学过程教师行为预想学生行为 情景导入1、音乐响起,引导学生访问《春雨江南》网站;2、提出问题:①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哪些?②修辞手法一般有哪些?③“意象”是什么?其作用?1、浏览《春雨江南》网站及相关链接站点;2、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进入学习情境。教学过程自主探究1、在电脑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雨巷》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基调?②主要运用了哪些物象(意象)?③“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中“丁香花”可否换成其他意象,如“玫瑰花一般的姑娘”?④“姑娘”代表了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⑤诗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2、积极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3、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并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交流讨论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3、将留言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多媒体系统供全体学生交流;1、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不断修正自己对问题的看法;2、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小结提升1、小结:①感情基调:低沉幽怨;②使用物象:"雨巷" "姑娘" "我" "油纸伞" "篱墙" "丁香花" ;③丁香花,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作者继承了这一点;④姑娘代表了作者的爱情和理想(表现了作者对爱情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不得后的失落和苦闷);⑤运用了反复、叠词、排比等手法。2、提升:通过“⑤”的总结,归纳出诗歌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1、将所学“意象”“表现方式”等诗歌知识内化;2、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3、领悟教师讲解的诗歌“三美”内容。总结提高 今天我们这节课让大家学会了一种网上学习的方法,除了要上网浏览、收集必要的信息,还要重视消化吸收这些材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相信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将会使大家终生受益。反馈评价(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下节课抽背;2、学生发挥想象力,把《雨巷》改编成小说或者散文,字数在800字以上;也可以写一首诗,必须在二十行以上(一周后交)。认真完成作业六、学习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阅读收集整理与作者戴望舒、文本《雨巷》有关的资料(网页、信息、图片、书籍等)。2、教师: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准备有关本文的文字、图片、音像、模型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网站。七、学习环境与资源:1、学习环境(1)Web教室(2)Internet环境2、学习资源类型(1)课件(网络课件)(2)专题学习网站(3)多媒体资源库(4)网络课件3、学习资源内容说明(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2)提供相关站点,提供学生访问服务,全方面了解与戴望舒、《雨巷》相关的知识。(3)以上网站都链接在教师制作的《春雨江南》网页上,并提供搜索引擎《白度搜索》等,以便学生搜索其他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八、学习情境:1、学习情境类型(1)虚拟情境(2)问题性情境2、学习情境设计整堂课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贯穿而成。教师将学生引进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感受浓郁的江南春景文化氛围。根据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自主搜索与 “巷”文化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并以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指导的形式展示成果。九、教学过程流程图音乐幻灯片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幻灯片引导学生访问《春雨江南》网站低沉幽怨的春雨江南——“雨巷”提出问题:①戴望舒的生平经历?②《雨巷》的创作背景?③诗歌的表现手法?④修辞手法一般有哪些?⑤“意象”是什么?其作用?幻灯片查阅资料并学习上网进入链接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查阅资料访问本地资源区提出问题:①《雨巷》诗歌中,作者的感情基调?②主要运用了哪些物象(意象)?③“丁香花一般的姑娘”中“丁香花”可否换成其他意象,如“玫瑰花一般的姑娘”?④“姑娘”代表了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⑤诗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幻灯片查阅资料访问本地资源区展示收集资料课堂讨论交流1、小结:①感情基调:低沉幽怨;②使用物象:"雨巷" "姑娘" "我" "油纸伞" "篱墙" "丁香花" ;③丁香花,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作者继承了这一点;④姑娘代表了作者的爱情和理想(表现了作者对爱情和社会理想的追求不得后的失落和苦闷);⑤运用了反复、叠词、排比等手法。2、提升:通过“⑤”的总结,归纳出诗歌的“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幻灯片教师总结《雨巷》的“三美”。让学生朗诵《雨巷》学生集体朗诵《雨巷》总结并布置作业 图例:媒体选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