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姚县三岔河镇朵腊寄小王丽芹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111~P112《有趣的平衡》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右边的钩码数×刻度数”,初步感知杠杆原理。2、通过实验发现,当“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3、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动手操作和归纳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发现“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右边的钩码数×刻度数”,初步感受杠杆原理。教学难点:发现当“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或木棍)、钩码,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同学们小时候都玩过跷跷板的游戏吧?坐在跷跷板上,一上一下真的让人觉得很快乐!瞧,这儿有两个人正在玩跷跷板的游戏呢!小丑体重70千克,圣诞老人体重80千克,小丑比圣诞老人轻,要使跷跷板保持平衡,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吗?那圣诞老人要往前坐到什么位置?要在小丑这端增加多少重量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趣的平衡》,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定能够解开你心中的疑惑!(板书课题:有趣的平衡。)二、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右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知道当“左边的钩码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钩码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三、指导学生学习标杆题,展示、反思、点拨。标杆题:小组合作探究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学习要求:1、如果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钩码才能保持平衡?(1)指名猜一猜。(2)小组合作验证完成。左右刻度()时:左边钩码数25右边钩码数4发现的规律是: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米尺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钩码数()才能保持平衡。2、如果左右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什么位置才能保持平衡?(1)指名猜一猜。(2)小组合作验证。左右放入()个钩码时:左边刻度24右边刻度1发现的规律是: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钩码,它们移动到刻度数()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3、想一想:要使米尺保持平衡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学后反思】通过两次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共同规律?类比题:小组合作探究一般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钩码,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猜一猜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钩码,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你有什么发现?【练后反思】(1)与刚才的游戏相比,有什么异同?(2)了解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四、强化训练,拓展延伸1、完成下表。在左边刻度4上放3个钩码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钩码才能保持平衡呢?右边刻度1234612右边钩码数乘积
从表中你发现右刻数和所放钩码数成什么比例?2、根据木棒左侧放棋子的数量和位置,想一想,在右侧的什么位置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木棒平衡?共有几种方案?3、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衡的例子?你能举例说说吗?4、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离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平衡?5、现在你们能解决圣诞老人和小丑坐跷跷板的问题了吗?谁有办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你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五、反思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附板书设计:有趣的平衡质量距离(钩码数)(刻度数)左边钩码数×刻度数=右边钩码数×刻度数4×3=3×46×1=3×26×1=2×3左边刻度数×钩码数的积一定时,右边刻度数与钩码数成反比例。教学反思:
《有趣的平衡》是本册实践与综合运用活动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制作实验用具,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根粗细均匀的小木棒(米尺),在木棒(米尺)上找出中点,刻上凹槽,拴上绳子,再把中点两边平均等分待用。课中提出小组合作要求和活动步骤,使整个活动规范有序。然后通过学生猜想、验证、观察填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左边的钩码数乘刻度数=右边的钩码数乘刻度数,当右边的钩码数乘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左边的钩码数和刻度数成反比例。课中教师特别强调一些重点要求,使学生理解后再操作,取得很好的效果。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点:1、功夫体现在课外,本节课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课,课前学生的准备非常重要,本节课准备比较充分。2、课中教师能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归纳出结论,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后给予适时指导。本节课也有不足:1、没有很好地运用反比例知识进行扩展。2、教学中,少数学生不认真,缺少与同学合作得意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