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黄鹤楼毛泽东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3.词语辨析(1)寥廓·辽阔两者都是形容词。“寥廓”指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幅员辽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登上山脊极目远眺,高纬度的天穹显得格外寥廓(寥廓/辽阔),湛蓝色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②在河北承德地界,两个面积辽阔(寥廓/辽阔)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像两颗明珠环卫着京畿,一个叫塞罕坝,一个叫茅荆坝。
(2)意气·义气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意气”可有三种理解: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他平时很少讲话,但做事却很义气(意气/义气),和同寝室的兄弟们都处得特好,大家尊称他为大哥。②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意气/义气)风发,精神振奋,对中国的前程充满信心。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共五卷;另有《毛泽东诗词集》,其中《七律 长征》《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卜算子 咏梅》《采桑子 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坚决斗争。这年2月,毛泽东同志回到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冲,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农民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8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冲,经过长沙,准备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10月深秋季节,在长沙停留期间,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1)词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以是否分段(或“阕”“片”)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
(2)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字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这个格式去作词,叫做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1.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中,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试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中,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多种景物:从山上选取了“林”,江面选取了“舸”,天空选取了“鹰”,水底选取了“鱼”来进行描写。其中“林”是静景,“舸”“鹰”“鱼”是动景;“层林”所处的“万山”是远景,“鱼翔浅底”的“鱼”是近景;此外,写景又由上到下,层次分明。这样就做到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体现出诗人观察的角度和写景的层次,同时也把景物写活了,避免了呆板。
2.毛泽东用字精妙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在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废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正是有了这种锤炼语言的精神,才有了那么多的经典佳作。这首词的炼字就极富表现力,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炼字1.炼字题的设问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诗中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2.炼字题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有艺术手法就分析手法,没有艺术手法就思考该字的不同层面内涵。(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注意联系全篇的主要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一)”第10题
定义:情景交融是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作用: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写法指点: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要做到三注意:1.注意抓景物特点世上万物,各有各的特点。要从景物的本身出发,抓住景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神韵,并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将内外巧妙结合。
2.注意选用词语和修辞最优美的写景往往是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工夫,或是借助词语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或是借助修辞营造绝妙意境,如《天净沙 秋思》中作者通过“枯、老、昏、古、西、瘦”等词将一些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连缀起来,将无限愁思寓于图景中。
3.注意处理好情景关系写景不是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表现情感。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写景的同时要注重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本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
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雨”为题目写一段文字。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多角度,多侧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一阵阵冷风从背后袭来,使人不禁感到秋雨的冷漠。接着一团团的乌云将湛蓝的晴空染黑,再接着一颗颗硕大的雨滴从天而降。哗的一声,大地炸开了锅,雨声似珍珠落入玉盘般清脆悦耳。它们用自身丰硕的身躯猛击着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的烙印,仿佛在告诫着大地,不要因冬的寒冷而将自己遗忘。一觉醒来,惊奇地发现大地已被霜所覆盖,使人猛然觉得肃静,一下子变成了“露从今夜白”的景象。那路边的植被,经过秋雨的洗礼后,早已将自身的色彩退却,变成了成熟的黄;花园里的菊花,正夹含着雨水渐渐绽放。泥土的清香夹杂着雨水的冰冷,扩散在四处,正可谓别有一番情味。
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者对词句中“怅”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怅”字到底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高山流水〗“怅”字用来表达深沉而激昂慷慨的心绪。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独钓寒江〗“怅”字是失意惆怅的意思。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词人陷入了沉思,河山虽壮美,但黑暗的形势不容乐观,所以表现出失意惆怅的心绪。后面的一问表现了词人的迷茫和怅惘。我的观点
胸有凌云志敢为天下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应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革命大志,并开始了革命活动,胸有凌云之志,生命自会精彩。毛泽东胸怀天下,气魄非凡,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表现出超群的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带着这种崇高的理想,他以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也让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常人难以超越的高度。【应用角度】“青春”“理想”“自信”“责任”“奋斗”等。
一时间,北大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清华在经营“花样文凭”,为“论文博士”贴金的同时,正充盈着自己的钱袋。有人责难社会上所有的腐败在大学里都能找到。易中天更是为教授划出了底线,说教授不能和学生争女朋友等等是建设理想大学的第一步。更有一家媒体在评论节目时忧国忧民地慨叹:“中国现在越是重点的精英大学,学生们跟你聊的事越世俗,越是回到自己身上。反而远一点的二三线地方的学生,可能会想一些比较宏大点的抽象点的做梦一样的事情。”
【媒评文摘】1.大学是象牙之塔,走进象牙之塔的人就应该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这是一种误识。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成才,大学培育的人才优劣要到社会现实中以实际工作成果检验。如果大学教育脱离社会实际,大学生毕业后融不进社会生活中,那才是教育的失败。——浙江在线·教育
2.“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是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社会孕育出来的。现在的很多人,都把“当大官”和“发大财”,看做是成功人生的标志。而且当了大官和发了大财的人,也过多地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追捧。这就很容易让那些高智商和高学历的精英分子动心,并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去追求风景最美的人生高度。——文萃周末
站在橘子洲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远眺岳麓山,俯视湘江清流,仿佛在浏览一幅历史的画卷。
翠绿的橘林,挺拔的绿竹,岳麓山上万山红遍的枫叶,潇湘江中碧透秋水下的卵石……成熟的、蓬勃的、灿烂的、沉重的,无不凝聚着一种浩然正气。青年的毛泽东来到了长沙,来到了橘子洲,来到了湘江与岳麓山。这是长沙的荣幸,这是橘子洲、湘江、岳麓山的荣幸。
在长沙,他们自觉负起民族的大任,胸怀大志,英姿勃发:在橘子洲的绿荫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研究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岳麓山的红叶边切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酝酿革命的文韬武略;在湘江旁的清流边深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构筑救国救民的宏图大业。也曾栉风沐雨,“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为未来大任而锻炼斯人,磨砺了痛苦之后的超然;也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获得了天地自然赋予的豪气,表现了革命者的沉浮激愤、壮志凛然。这山,这水,这洲,砥砺了伟人的意志,孕育了革命的理想,铸造了革命的蓝图。
在橘叶织成的春梦里,在枫叶燃成的火焰里,在江水流成的漩涡里,掩映着秋收暴动的呐喊,燃烧着八百里井冈的战火,映照着遵义城头的红旗、宝塔山的倒影……这山,这水,这洲,生长出民族的希望,生长出波澜壮阔的革命,生长出时代的伟大与不朽!我踏着历史的足迹,追寻已逝去的岁月,我想到了造就英雄的时势,想到了改变时势的英雄。在那段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中,他们像群星熠熠生辉!我抚摸着橘子洲的土地,土地的温热述说历史的沧桑;我捡拾岳麓山的红叶,红叶的血色描绘革命的艰辛;我掬尝湘江的秋水,秋水砭骨的寒意诉说浪遏飞舟的胆略。
一群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出,一位伟人的征程从这里开始。他的足迹踏出了一条中国的革命之路,这路千回百折、坎坷艰难,经过了枪林弹雨、风雨如磐的万里征程。这路就是谱写中国革命史诗乐章的五线谱。这史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意志,为了心中的长城万众一心,用自己的血肉向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意志就是那奏响史诗乐章的琴弦,一曲翻江倒海摧枯拉朽的天籁绝响,呼啸着撒向中华大地,“唤起工农千百万”,“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春雷响彻九州!五线谱化作一阵浇灌万象更新的春雨,撒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一九四九年十月,当一代伟人在北京庄严地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世界东方一条彩虹横空出世,彩虹的七色中既有岳麓山红叶的热烈,橘子洲头绿橘的蓬勃,也有湘江秋水澄碧的冷静。我站在橘子洲头,远眺岳麓山,俯察湘江水,犹如踏上了历史的航船。
【精要赏析】这是一篇用激情成就的华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一代伟人丰功伟绩的称颂与赞美,缤纷的词汇中穿插了伟人的精言妙语。本文文采斐然,充分地展示出与当年伟人驻足时的精神风貌协调一致的“恰同学少年”的风采,读来不能不让人心生感奋,情绪激昂。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三、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文字投影:《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1925年)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见【课前自主导学】“相关知识”。三、教师范读接着,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看录像画面,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领会,品评、鉴赏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明,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毛泽东是“独立寒秋”,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我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生:望)也是控制7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大家推荐一位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生1读:“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7句)“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师范读此7句)现在大家再齐读这7句。(生齐读)这几句诗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湘江秋色图。(文字投影:“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
4.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你再模仿一下。(生模仿)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生模仿)]“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生模仿)]
5.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心情,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生上台演示)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叉腰好?(生:叉腰)“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生:慢点好)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现在我读着这几句,你再来表演一遍好吗?(生演示)神态自然,从容多了,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6.接下来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翔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染”为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对,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飞”太一般了)说得好,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较强。“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说得好。“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染个尽,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用词是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主席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生:值得学习)
8.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生:号召和呼唤)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生:色彩斑斓,生机勃勃)是的,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文字投影: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9.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寞”(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本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生:沉思,或讨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
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对,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下面齐读上阕。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生:“独立”)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生:忆。“粪土当年万户侯”)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生诵读)“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
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师范读)(生齐读)“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生: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11.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生: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有道理。那《沁园春 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
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生: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是的,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12.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与毛主席的相比怎样?(生: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13.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文字投影:革命情怀)
14.归纳总结与欣赏歌曲。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知识拓展】毛泽东的学生时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最后两年,主要是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在那里自修,对不感兴趣的课程则应付了事,甚至根本不去上课。教师们都能谅解他,把他当做一个特殊的学生。对于一个有自学能力的好学的人来说,自修,也许是一种最好、最有效地利用时间的学习方法。不少成大事业、有大学问的人,都有过这种独立自学的经历。
马克思在柏林大学,9个学期中只选修了12门功课,甚至这12门课他也很少去听。他选修法学的课程不过是作为研究历史和哲学的一种附属修业。正如梅林说的,“作为一个思想家,马克思在大学时代就已经独立地工作了。他在两个学期中所获得的大量知识,如果按照学院式的喂养方法,在讲堂上点点滴滴地灌输的话,就是20个学期也是学不完的”。在这一点上,青年毛泽东同青年马克思颇有近似之处。1918年6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
他在1920年6月7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入学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可能。”从此,毛泽东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活。随即进行了组织新民学会、组织勤工俭学等等活动,开始了他投身革命洪流的新阶段。
从毛泽东在学生时代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早就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胆识的人,他不仅是一个特别用功、好学深思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如此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所有这些,都是值得今天青年一代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