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西师大版数学二下2《千米的认识》word教案4教学目标: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千米。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2)实际感受1千米。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4.完成教科书上的“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注:如果条件不允许,此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5.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2页的例5。3千米=()米5000米=()千米教师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个1000米,就是5千米。6.练一练。6000米=()千米4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没有平均使用力量,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千米的认识上,长度单位间的变换由于学生基本上属于“教师不讲就会”的状态,所以教师花费的教学时间相对就少一些。]三、巩固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1、2题。第1题,是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常见物体运行速度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进行反馈。第2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2.课后练习第3题。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为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2)妈妈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奶奶,途中要走308千米。他们早上8时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四、课外拓展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设计意图: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附送:2019春西师大版数学二下2《毫米的认识》word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页例4及第91页课堂活动。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二、探索新知识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练习:2厘米=()毫米8厘米=()毫米()厘米=50毫米60毫米=()厘米(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cm=10mm。(板书写出)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2)尝试量一量。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二、用新知,解决问题1做教科书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