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初步学会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进行正确计算。2、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教学过程:【导入】课前谈话课前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和思考,总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知识,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去观察和思考?一、抓住体积概念本质,就地取材,创设生活情境。1、 教师魔术表演:神奇的水。学生猜想、验证,,通过观察水面的变化,得出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的结论。(1)知道刘谦吗?老师也非常喜欢魔术,今天露一手。请欣赏魔术,神奇的水。请大家仔细看,这两个杯子里面一样吗?(杯口朝向学生,让学生看。)现在,请大家睁大眼睛看仔细,我要把我研制七七四十九天的神奇水倒出来了。(倒入一个杯子)快看一看。(2)(慢慢倒入有石头的杯子)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倒水,水溢)怎么会这样呢?(3)学生猜测。看杯中石头。
2、 探索体积概念。(1)杯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为什么放了石头就会溢出来?石头占了谁的空间?(2)运用手边的实物,如书包、文具盒,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品占得空间大,哪个物品占得空间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3、 教师介绍体积的概念,(板书)鼓励学生用体积描述上述物品的大小。文具盒的体积指什么?你来举几个例子吧。4、 课件出示体积不同的实物和模型,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学生感受物体体积大小。 〔设计意图:由“空间”到“物体要占空间”,再由“物体要占空间”到每一样物体所占空间多少的不一样,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步步相扣,层层推理,较好地处理好了体积概念的抽象。以学生天天相见,日日接触的文具盒、书包为学习素材,学生学习亲切,又好奇。熟而不能再熟的身边事物也有值得讨论和学习的问题,自然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接受学习方式,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二、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创设精准的问题情境,探索学习常用体积单位,深化理解物体的体积概念。1、 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引出体积单位,鼓励学生猜想。(1)、出示一组体积相差大的物体,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你怎么比较的?(2)、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我们的学习伙伴红红和亮亮分别作了一个长方体,他们都说自己做的大,你有什么好办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方法。)(3)回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2、 认识体积单位①探究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通过观察、对比等方式明确概念并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从学具中找到1立方厘米。你根据什么特征找到的?(明确立方厘米是个较小的单位。)立方分米同上。②1立方米的探索
1立方米有多大?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用课前准备的3根1米长的木条,师生合作,在墙角搭出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有多大,再钻一钻,帮学生建立1立方米的观念。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异同。3、 计量物体的体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理解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并能举出例子。用12个1立方厘米学具摆一摆,鼓励个性摆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同伴合作交流,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大家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学生对一个新的概念的接受和形成需要不断地体验和强化,而操作性的体验强化可以提高学生形成新概念的效果。〕三、启发课后观察操作,深化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练一练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基础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启迪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四、引导学生反思整理,形成体积概念。(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体积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呢?(2)我们都知道有一只聪明的小乌鸦,运用体积知识喝到了水,希望同学们也像这只聪明的小乌鸦一样,从生活中发现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