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2相信未来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ID:1046245

大小:9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一、单无概要  本单元所选的十首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元曲和屈原的作品。这些下同形式的作品,都是各个历史阶段文学样式的代表,在文学史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阁夜》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杜诗中的典范作品。它不仅章法严密,其起、承、转、合无不自然合理,而且气象雄浑,把天地、古今、人事、物理全都说到了,也鲜明地体现了杜诗的沉郁风格,耐人寻味。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以浪漫主义方法来表现音乐的。这首诗本身就是他自已独创的一篇瑰丽的音乐神话,一幅诱人的写意诗画,一曲色彩斑斓的交响音画!这首诗创造了一种神奇美。   《虞美人》是李煜后期的代表作,艺术境界也是最高的。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周邦彦是善于使用艺术语言的大师,他往往运用优美的词语来创造生动的形象。《苏幕遮》一词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淡雅素洁,别具一格,词境倩新而爽朗。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鬼神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客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沙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为国捐躯的英灵,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不能回归故乡。我们从楚人悲壮的祭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中亘古不变的坚毅和刚强。   高适的《燕歌行》是唐人六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诗人借潢水之败抒发感慨,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淫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抒发了诗人在特定政治斗争环境中的无限感慨。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温庭筠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的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其审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作者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构思新奇,下落窠臼。                       二、学习策略一、因声求气(见书)二、吟咏诗韵(见书) 三、构想依据此单元的任务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它要求我们通过对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并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感情。 因声求气,就是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划分诗句的节拍,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脚,掌握简单的平仄知识,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在词的教学中,对一些典型性句式,如词的“一字读”等,要重点讲解,要突出学生掌握词的抒情艺术;而情是承载在具体的诗词句子里的,要通过反复吟诵,在体会词句语调、语气的变化,以及韵脚韵字、读音特点中,来细细感悟诗歌情感的变化。所以,这个单元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吟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把吟咏作为单元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来实施。 四、授课方式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它力争促进学生各自特长和个性的形成。我们在必修3第2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一首古风《蜀道难》,它句式富于变化,韵脚灵活多样;同时学习了白居易歌行体的《琵琶行》,《琵琶行》句式整齐,韵脚多变,情感也随着叙述、抒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对吟咏诗句也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就格律诗而言,我们学习了杜甫和李商隐这两位大家的诗歌,对律诗的句式、节奏、韵脚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应该掌握了格律诗吟咏鉴赏的基本方法,因此,我设想在此单元教学中,要以必修3第2单元的教学笔记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把已学用于所学,我想,如果教师过多的讲解,就会抹煞学生的个性水平,常常造成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教学中,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为主,注意对照已学课文,选其相似之处来比较;如果遇到疑难,老师可就某些存在共性的地方适当加以引导,但教师决不越俎代庖。 五、实际操作由于受假期时间的限制,我仅详细解读了《将进酒》,把它分为“整体感知”、“学法指导”、“文本解读”、“走进作者”、“背景纵览”、“课文剖析”、“写作特色”、“主旨探究”几个部分,供老师做教学设计时的参考,同时,做了一点练习的设计,可以借鉴。教学设计上我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即便我全做完了,那也只能是带有大成特色的教学设计,因此我只做了三则。我会陆续按照《将进酒》的模式把剩余篇目续完。《将进酒》一、整体感知这首诗作于李白离开长安以后。从诗的主要内客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下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但深入理解李自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下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未排解心中的苦闷,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全诗气势奔放,语言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映了李自放纵下羁的性格与文风。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中要明确这首诗的旨趣。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卖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三、文本解读《将进酒》汉乐府曲名,古代的歌辞,有以饮酒放歌为言的,有以濡首荒志为戒的。李自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客,这是值得重视的。  四、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下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下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亨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但这并不是诗人的初衷,李白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赐金放还,从此漫游各地。安史之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罪流放夜郎,中途追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代之冠,亨誉甚隆。宋本《字太白集》下载其词。《尊前集》收录‘字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五、背景纵览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大约为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距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元丹丘家作客。岑勋,李自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下追合”(萧士贯)之际,于是满腔下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六、课文剖析   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自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君下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就是“于天上来”。“青丝”指黑发,“雪”指白发。“悲”,为动用法,“为……而悲”。」   此四句为第一层,突出一个“悲”字。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颖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者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未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未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下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下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悦:“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未。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得意”这里是指有兴致的时候;今义是指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烹羊宰牛,意恩是丰盛的酒宴。语本曹植《箜筷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且,姑且。会须,应当。会、须皆有“应当”的意思。」   此六句为第二层,突出一个“欢”字。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已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下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正因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所以很多人因此陷入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境地,但李白的性情却不属于悲观一类,这时的李白已被赐金放还,为朝廷所弃,但其并未因此而沉沦颓废,与友人岑勋和元丹匠登高宴恢,酒酣赋诗,在他看未,只要“人生得意”就“须尽欢”,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肯定自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已跳出了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大有‘君子坦荡荡”之风;“千金散尽还复未”,更进一步拓宽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的境界,在他眼里,千金何足贵,散尽还复来,何必斤斤计较一餐贵贱,更不是假惺惺地装出“金钱乃身外物”的嘴脸来,让人生厌。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豪迈之气令人叹服,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一句,就足令天下才子精神为之一振。   岑夫子,丹匠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岑勋先生呵,丹丘先生呵,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让我为你们唱一曲,请你们侧耳仔细听。岑夫子,即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当时的隐士]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下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朗朗上口。既是生逢知已,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未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钟鸣鼓响恢食如玉,何足珍贵?我只愿长醉亨乐,不愿醒来受罪。古来圣贤,生活恐伯都寂寞,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亨乐一番!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美好的饮食。馔:吃喝;玉,像玉一般美好。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恩。陈王,即三国魏曹植,因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死后溢“思”,世称陈工或陈思工。宴,举行宴会。平乐,观名,汉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这句和下句出自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    这六句为第三层,主要抒发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未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面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息,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何为,为什么。径须沽取,那就应当买了来。径,即、就。沽,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五花马,毛色班驳的马。一说,剪马鬃为五瓣,极言马的名贵。将,拿]   此六句为第四层,主要抒发狂放之情。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饮酒了,而且看起未酒兴更高。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这结尾之妙,下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进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七、写作特色   1.中国古代诗歌的比兴手法,李白运用得颇具特性。即把比兴与夸张结合在一起运用,把诗写得形象雄奇、豪放、鲜明、寓意深长。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3.用典。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台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盲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4.语言上,此诗句子主要是七言,杂以三言、十言,显得自由无束,奔放自然。 八、主旨探究关于本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首先要看到“钟鼓”两句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概括方式,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黑暗现象在诗人心灵中的折光反映。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愿长醉不复醒。”这种概括方式,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2.表达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古来圣贤”,至高至大莫若孔子、孟子,他们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辛苦备至,可有谁听他们呢?真是“寂寞”得很!诗人看穿了这一点,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决心逃于酒乡,所以接着就说:“唯有饮者留其名。”3.显示了诗人对未未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村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未。)4.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首诗也流露出诗人恩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已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崇拜曹植,赞扬他“斗洒十千恣欢谑”的做法,也证明了他这个恩想矛盾的存在。李自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客。那么,如何看待李白狂歌痛饮的行为?可作一番探讨。 练  习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乐府《行路难》、《梁甫叶》、          等,是抒发怀才下追的悲愤;《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迫求身心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2、字、词、句解释。(1)钟鼓饯玉:(2)径须沽取:(3)何为:(4)斗酒十千恣欢谑: 阅读《将进酒》,完成3~4题。3、试分析这首诗作者在感情上的大起大落的特点。   4、试举例分析这首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季节的一种气氛。 (2)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               余亦能高咏,斯人下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宫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振。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将进酒》参考答案1.答案:青莲居士《将进酒》《梦游天姥叶留别》2.答案:.(1)形客宫贵豪华的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美好的恢食。馔,吃喝。玉,像玉一样美好。(2)那就应当买了来。径,即、就。沽,买。取,语助词,表示动作的进行。(3)为什么。(4)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极言酒的名贵。恣,放纵、无拘无束。谑,玩笑。3.答案: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1)开头四句写悲。(分析:略)(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分析:略)(3)“钟鼓”以下六句写债激之情。(分析:略)(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分析:略)4.答案:夸张的运用是李自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例一:“朝如青丝暮成雪”:(分析:略)例二:“会须一饮三百杯”:(分析:略)例三:“与尔同销万古愁”:(分析:略)5.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   (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并,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6.答案: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洁,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字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蚀和寂寞,也表达了作者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综合鉴赏古代诗歌。包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效果等。教学重点:  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课时安排:5课时[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是“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是“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  杜甫五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五古《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七古《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②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a.天门/中断/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c.两岸/青山/相对/出……      d.孤帆/一片/日边/来……参考答案:C  ③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并背诵《将进酒》。 《将进酒》教学设计【设计思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将进酒》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这首诗感情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饮酒吟诗的诗作层出不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而喝酒作诗中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悲伤                         欢乐                                     愁愤激狂放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板书设计:将进酒李白悲伤——欢乐——激愤——狂放愁 《阁夜》简案1、结合课后注释,联系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讨论解决各句诗的内容,明白它所反映的意思是什么,特别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用典(卧龙、跃马等),其实,学生在杜诗三首中,已经接触了用典的情况。2句式倒装。如:野哭千家闻战伐——闻战伐千家野哭;夷歌数处起渔樵——渔樵数处起渔歌等。杜诗《咏怀古迹》中有“玉佩空归月夜魂”,要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这样用。此时,学生温习必修第3册第2单元杜诗三首学习笔记,了解诗句中用韵、节奏的特点。讨论本诗的节奏,并划分节奏(2-2-3式)。找准本诗韵脚和平仄。这样,同学明白颈联中,两句诗倒装是为了对仗,为了押韵,必须对句式进行调整。3同学们看课后提示,结合提示,同学们揣摩诗句的语气语调,读准诗句。教师找部分同学诵读,同学们评析他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和自己的相符,如不符,提出自己的理解。4结合课后习题二,理解分析体会诗人情感: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凄凉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对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寞无奈以上的表达的情思,我们从已学的杜甫的诗歌中都能够找到,他特别是对战争中百姓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这是杜甫一生的痛。以上表达的感情,要让学生对照已学的杜诗,找出已学过的和这些情感相似的诗句。大家在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再朗读此诗,注意音调高低起伏,长短停顿的变化,把诗歌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最后,反复吟咏,背诵此诗。 其他诗文的处理《李凭箜篌引》,我主要想让学生对照《琵琶行》的第二段对比阅读。《琵琶行》中,诗人主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修辞的运用更多,也更具特色,这里有夸张、比喻、通感等,同时,就写作手法上,李诗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等,表达技巧十分高妙。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李诗在写作方面的特点。高中阶段,我们还没有接触词。但李煜的词很多同学都在课本外背诵过,它一般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词风清丽,格调低婉,我打算不讲,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十分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花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上这一课,我是这样来想的,第一步,完成本单元重点的任务,即划分节奏,搞懂韵律,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第二步,了解内容,把握特点,结合诵读提示,同学们讨论词句声调高低长短,语气上扬下抑的变化,定下基调。 第三步,同学们反复诵读,背诵该词。  课堂教学设计课题《虞美人》课型   新授课授课教师 时间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材情:本课是《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前两个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本单元在诵读诗词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节奏和音韵。学生通过感受诗文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2、学情: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激情与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了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增强了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学习诗词气氛浓,热情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养成了充分预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已具备赏析诗词的基本能力,本课继续提高学生诵读鉴赏诗词的能力。3、考情:古代诗词鉴赏历来是高考的一大重点,分值6分或8分,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将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要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词的意境和美点。 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鉴赏诗词的能力,以教材为例,拓宽学生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宋词,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通过反复有感情朗读,再加以反复播放歌曲,使学生沉浸在悲伤的乐曲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线,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曲赋构成了祖国古代文学百花园的绚丽多彩。宋词作为这个艺术王国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与《诗经》、《楚词》、《汉乐府》、唐诗、元曲共同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因此,我们让学生欣赏宋词时,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宋词的激情与兴趣。在讲授《虞美人》之前首先让学生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鉴赏源自感受,感受出于视听。在教学过程中,本课设计以读贯穿各教学环节,再反复播放歌曲《几多愁》,让学生沉浸在悲伤的乐曲里,自我体会李煜的内心情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本课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倡导新课改下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教师有效控制课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点拨。还要让学生阅读李煜的其他词作《浪淘沙》,进行比较阅读,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激情导入李煜是一位亡国之君,他的词作大多倾诉了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凄怆感人、哀婉悱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入李煜的世界,去感受那“朝来寒雨晚来风”的凄凉,去体味那“故国梦难归,觉来双泪垂”的哀痛,去领略那“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千古悲情吧!(教师板书:虞美人 李煜)  (教师根据情况,也可课前预习时处理)   师语:前人曾评价南唐后主李煜,说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对李煜了解了哪些?(1)教师动情地导入,使学生上课伊时及早进入诗人李煜的世界。(2)串联李煜的词作,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李煜的词风。(3)学生更可能多的积累有关李煜的词句。此种导入,可达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环节二:预习交流     (教师根据情况,也可课前预习时处理)   师语:前人曾评价南唐后主李煜,说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对李煜了解了哪些?        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把自己了解到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给老师、同学。生生交流,相互补充如下: 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河南开封),过着“朝夕只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作《虞美人》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宋太宗闻之极为震怒,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虞美人》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      此环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可以放在课前解决。教师根据情况,可课上让学生展示,以有利于本课的学习,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李煜,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环节三:互动探究   师语: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绝命之词吧。                            此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鉴赏《虞美人》的激情与兴趣,为学生进入诗境创设氛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                  读诗第一步读:读    教师引导学生初读,生生互评后,加以点评并指导。教师有感情朗读后,激发学生挑战。1、整体感知:甲生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他读得怎样?(教师启发:可从节奏划分、语速快慢、语调高低、情感把握等方面来点评。2、找乙生点评。3、               3、乙生读,经教师点评并指导后,乙生再读。4、               4、学生可跟着小声吟咏。注意节奏划分、语速快慢、语调高低、情感把握等方面。5、               5、甲生再读。其他同学注意刚才强调的几个方面。6、丙生挑战甲生这是读诗的重要一环,学生根据本词的特点,通过感受诗词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词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选用合适的语气、节奏和感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能够深化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艺术的诵读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情操,追求审美情趣。 读诗第二步:悟   师语:好的诗是需要品读的,同学们再读这首词,自主探究,然后组内讨论,品味这首词的美点(好的字、句,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适时点拨,鼓励学生探究更佳的知识点,让学生真正探究诗词的美点。)  生生交流,讨论品味。1、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艺术技巧赏析:虚实相生,起伏跌宕。      这是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一环,教师点燃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热情,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抓住关键词语和典型意象,探究词的意境,揣摩词的感情,品味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师语:这首词的确很美,歌唱家也为之倾倒,倾情演唱了用这首词编写的歌曲《几多愁》,下面让我们置身诗境,再次领略《虞美人》的艺术魅力。(录音播放或多媒体展示)师领唱。    欣赏歌曲《几多愁》,要求置身诗境,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吟唱。    借用歌曲使学生耳闻心动,产生一种情愫。学生置身于诗人李煜的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环节四:交流展示      1、学生置身于乐境,联系这首诗的意境,把课前准备好的情景再现加以整改、添补,在组内交流,然后选出组内写得好的,加以展示。     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学生以散文诗的形式有感情朗读。生生碰撞,师生碰撞,在碰撞中提升对诗歌的艺术鉴赏水平,使课堂达到高潮。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安排学生展示的人数,深入各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点评,教师作示范点评,如:(1)你这饱含血泪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我禁不住要涕泪掩面了;(2)真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把我们带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2、安排2-3个组展示成果(成果展示材料见后面“情景再现补充材料”),其他组的同学要听仔细,用一句话作适当的点评。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读诗第三步:品      教师回放音乐,要求学生再进入情景,品悟、回读、反思。      学生沉浸在悲伤的乐曲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真正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达到与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反复播放歌曲使学生真正进入诗境,再次使学生掀起情感的波澜。 环节五:当堂达标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背诵,进入竞争状态,组组竞争,既要背诵流畅,又要感情充沛。     流畅而有感情地背诵;组与组之间相互挑战;最后齐背。  积累是学习诗歌的重中之重。有感情的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环节六:拓展阅读   师语:一首九曲回肠的《虞美人》道出了李煜满江的愁水。下面请同学们用这节课学习的读、悟、品的方法,鉴赏李煜同一时期的另一篇作品《浪淘沙》,比较两首词情感、艺术手法上的差异。生生交流中教师要适当点拨。      1、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然后,组长结合实际情况决定讨论时间的长短。   2、展示探究、讨论结果。   (组组之间交流补充)     链结与本诗相关的诗歌,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把握诗歌的特色,拓展诗歌学习的范围,提升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环节七:整理反思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反思本课的收获与疑惑。(这个环节教师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如课上还有时间,可当堂解决;时间不足,可课下整理,教师下节课解决)      学生整理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组内反思,组长整理在课前发的整理反思纸上,组内解决不了,交给老师。    通过整理,学生养成鉴赏诗词时举一反三的好习惯。诗无达诂,鼓励学生继续深层次探究。   教后点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