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专题《始得西山宴游记》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中“惴栗”、“施施”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趣”等通假字和“文”等词类活用词语;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了解“记”类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自主梳理,以生生交流为主,辅之教师答疑和补充,疏通字词音义和句子翻译;2.合作探究,通过对原文句子的研习,准确概括西山的独特之处;3.指导美读,想象体验,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从“恒惴栗”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精神世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四)教学重点合作探究,通过对原文句子的研习,准确概括西山的独特之处。(五)教学难点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二)梳理字词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3.最后教师进行检测,在多媒体屏幕上亮出题目检测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还不过关的马上用笔记下来。(1)字音僇(lù)人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觉(jiào)而起斫(zhuò)榛(zhēn)莽茅茷(fá)箕(jī)踞(jù)衽(rèn)席岈(xiā)然若垤(dié)攒(cuá)蹙(cù)培(pǒu)娄(lǒu)颢(hào)气引觞(shāng)遁(dùn)隐颓(tuí)然冥(míng)合(2)通假字①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到。(3)古今异义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4)一词多义异始指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意动用法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为自余为僇人:成为故为之文以志:作,写(5)词类活用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名词作状语箕踞而邀像簸箕一样,名词作状语
卧而梦入睡,名词作动词望西山,始指异之以……为异,意动外与天际向外,名词作状语而不知其所穷边际,形容词作名词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远方,形容词作名词(6)虚词而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修饰到则披草而坐:修饰卧而梦:承接觉而起,起而归:承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转折穷山之高而止:连词,才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修饰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转折自远而至:修饰而犹不欲归:转折与A动词连接外与天际。B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其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C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三)梳理句子1.学生再次自主诵读课文,以句子为对象逐字逐词依次翻译(尤其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本,适当运用意译。疑难之处做上记号。2.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3.小组检测后教师检测,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班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并随时补充翻译的方法和技巧。(1)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的西亭上,望见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异。于是就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直到山顶为止。(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译文:
我攀援着登上西山,席地而坐,观赏风景,那凡是周围几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高的隆起,低的凹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尺寸之界包含了千里的景物,各种景物聚拢紧缩,层层堆叠,没有一个能够逃避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译文: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向外连接天地交汇处,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以后才知道西山的独特卓立,与小土堆不是同一类。(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译文:我的神思悠悠与天地之气共存,却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大自然共游,却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满斟而饮,摇晃就要醉倒,一点儿也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了。(5)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译文: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还不想回家。精神专一,忘掉形骸的束缚,似乎与万物融为一体。(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开始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此写了这篇文章来记录它。这一年,是元和四年。(四)研习内容1.题目告诉我们作者是游西山,那真正写作者游西山的是哪几自然段?学生易答出文中从第二自然段才开始写西山。2.也就是说文章没有直接开始写中心内容,而是着墨于他处,为什么?一方面是引出游西山,为下文作铺垫;另一方面是把游西山和游其他地方进行对比。3.进行了哪些对比,西山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里估计学生答不全也答不深,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思考。再引导学生找出在西山和在其他地方所做的相同举动或景色,在书中划出原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小组派代表发言。(一)醉其他地方: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西山: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二)坐其他地方:披草而坐。西山:箕踞以遨。(三)归其他地方:是觉而起,起而归。西山: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经过几组互相补充,大致可以得出以上三组。(四)景其他地方:无远不到(远),高山(高)。西山: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不与培塿为类。通过几个小组互相补充,得出以上四组。
4.每组之间有差异吗?(师生互动探究)第一组差异:容器不同。一个是倾壶,一口气倒光;一个是引觞,把酒倒到小酒杯里。显然两个饮酒的状态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求醉,借酒消愁。而第二个,是享受。第二组差异:坐是臀部压在脚跟上坐(图片展示)。箕踞是像簸箕一样地坐(图片展示)。箕踞姿势更加随意。显然两个状态不一样,游其他地方状态拘束。而在西山,非常放松。第三组差异:沉浸于景,流连忘返。第四组差异:远、高;偏远和孤高(五)知人论世1.作者为什么要找这些高而远的地方?(关注“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一句,走进“恒惴栗”的深处)学生由已知的柳宗元的生平和文章内容猜测其经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后展示PPT: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9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行未半路,11月加贬永州司马。次年王叔文被赐死。学生先体会PPT上的资料,教师同时补充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半年后就去世这一事件。(六)研习情感1.西山为什么能够让作者忘情,而其他地方不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什么时候你会和自然有共鸣?当景和人的心境相类似时。2.记这一文体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文中的景和作者的遭遇有哪些地方类似?(结合之前分析过的西山的景独有的特点)“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偏远和鲜为人知,是被人忽视的山,而柳宗元是一个政治上被忽视的人。(赏析完朗读)“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高到孤立,是一般的小土堆无法媲美的。柳宗元自己的个性:人品孤高,不依附权贵。(赏析完朗读)西山的偏远和孤高,使作者观照到了自身,发现了自己。西山是“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悠悠乎与灏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观照自身,自己原本可以和西山一样的超然,自己的不幸也可以像看山下的景象一样看得很渺小。柳宗元的心境和博大的自然相冥合,恒惴栗的心情也冰释了,有了从心为形役到心凝形释的变化,也就引证了标题中的两个字——始得,才发现了游的乐趣。3.补充:“宴”学生查阅古代汉语字典,“宴”本义为安闲。作者始得的是正是一种安闲的游览。(七)美读课文
学生诵读课文,想象和体验课文的情感变化。(八)总结收获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自主发言三四人,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并推荐阅读“永州八记”中另一篇《钴鉧潭记》。三、板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醉倾壶而醉求醉引觞满酌享受坐披草而坐拘束箕踞而遨放松归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景远、高偏远、孤高心为形役心凝形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