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始得西山宴游记【目标导航】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语言积累】1.音形辨识(1)字音识记僇(lù)人 施施(yíyí)而行 斫(zhuó) 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引觞(shāng)满酌若垤(dié)若穴 岈(xiá)然 衽(rèn)席攒蹙(cuáncù) 颢(hào)气(2)多音字辨析更加(gèng)梦亦同趣(qū)施施而行(yí)更替(gēng)兴趣(qù)实施(shī)2.词语积累(1)通假字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的意思。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2)一词多义异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形容词,特别的,特殊的)始指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渔人甚异之(动词,惊奇、诧异)其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指示代词,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代词,它们)日与其徒上高山(指示代词,那些)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代词,它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人称代词,他)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表修饰,不译)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表顺承,相当于“就”,“才”)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表转折,却)志故为之文为志(记,记事的书或文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心意,志向)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忆,记住)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标记,标志)(3)古今异义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凡是 古义:两个词。所:所有。是:代词,这。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②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于是 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指这次游西山。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词类活用-9-用心爱心专心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醉则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名词作动词,入梦,入睡。望西山,始指异之异:形容词意动,以……为异穷山之高而止高:形容词用作名词,顶点。自远而至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句式(1)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 (用“……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定语后置句: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者”作“山水”的定语,“者”定语后置的标志)(3)省略句居(于)是州“居”后省略引导居住地点的介词“于”。(我)因坐法华西亭句前省略主语“我”。始指(之)异之动词“指”后省略了宾语指代西山的“之”。(我)引觞满酌句前省略主语“我”。故为之文以志(之)动词“志”后省略了宾语“之”。4.名句名篇、名人名言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文题感悟】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三戒”和“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2.写作背景唐宪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的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现在湖南邵阳)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就加贬为永州(现在湖南永州)司马(司马是州刺史的属官),刘禹锡等七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为了排遣抑郁的情怀,他“闷即出游”,寄情山水,形诸笔墨,孕育出了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作者被贬永州后的第五年,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思想内涵相对丰富,可以看成此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9-用心爱心专心
3.文题释义“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语篇研读】1.脉络图解2.文白对译自(从)余为(成为)僇人(僇,同“戮”,受刑戮的人,罪人),居是州,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译文: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其(指示代词,那)隙(公务闲暇)也(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则(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行,漫漫(漫无目的)而(连词,表修饰,译为“地”)游(游玩)。(译文: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与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徒(随从)上高山,入深林,穷(穷尽,走遍)回(迂回曲折)溪;幽(幽深)泉怪(怪异)石,无远不到。(译文: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则(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披(拨开)草而(连词,表顺承)坐,倾(倒出来)壶而(连词,表承接)醉。(译文: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则(与上句的则连用)更(交替)相(互相)枕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作“而”)卧,卧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梦。(译文: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意(心中所想)有所极(动词,到),梦亦同趣(往,赴)。(译文: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觉(睡醒了)而(连词,表承接)起,起而归。(译文: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认为)凡(凡是)是(这)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有异态之山水”-9-用心爱心专心
,异,奇异;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皆我有(享有,这里是“欣赏”的意思)也(语气助词,表肯定),而(连词,表转折)未始(曾经)知西山之(助词,的)怪(怪异)特(奇特)。(译文: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今年(指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因为,由于)坐法华(寺名)西亭(作者于元和四年建亭于寺西,因称“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意动用法,以……为奇异)之(代词,代西山)。(译文: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认为它怪异。)遂(于是,就)命仆人过湘江,缘(沿着)染溪,斫榛(树丛)莽(草丛),焚茅茷(茅草),穷(尽,走到尽头)山之高(形容词用作名词,山的最高处)而(连词,表顺承)止。(译文: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登上山的最高处才停止。)攀(抓着东西往上爬)援(拉、拽)而(连词,表修饰)登,箕踞(古人席地而坐,呈簸箕状,称“簸踞”)而(连词,表修饰)遨(游览,指观赏),则(连词,表顺承,就,那么)凡(凡是,表概括)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睡觉用的席子)之下(形容离得很近)。(译文:然后,我们抓着茅草,拉着山石,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其(指示代词,那)高下之势(形势,这里指地形),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洼然(低洼的样子),若(好像)垤(蚁穴边的积土)若穴(洞穴),尺寸千里(尺寸之大的视界里包含着千里之广的景物),攒(聚集)蹙(收缩)累积(层层堆叠),莫得遁(逃避)隐(隐没)。(译文:它们那高高下下的地势:山谷空阔,洼地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萦(缠绕)青缭白(这是一个变式句,正常的表达是青白萦缭,青,指青山;白,指白云),外(向外,即远处)与天际(交会),四望如一(一个整体)。(译文: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远处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浑然一体。)然(这样)后知是(这个)山之特(独特)立(卓立),不与培塿(小土堆)为类(同类)。(译文: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悠悠乎(渺远的样子)与灏气(即“浩气”,天地自然之气)俱(一同),而(连词,却)莫(否定副词,不,没有)得其(代词,代天地自然之气)涯(边界);洋洋乎(广大的样子)与造物者(大自然)游,而(连词,却)不知其(代词,大自然)所穷(尽头)。(译文: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却不能知道它们的边界;情怀浩荡与大自然游玩,却不知道它们的尽头。)引(取过来)觞(酒杯)满酌(斟酒),颓然(颓,本义是跌倒,这里是摇摇晃晃要倒的样子)就(接近)醉,不知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入。(译文:拿起酒杯来斟满而饮,喝得摇摇晃晃的就要醉倒,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苍然(苍茫的样子)暮色,自远而-9-用心爱心专心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至,至(到了……的时候)无所见(没有看到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犹(还是)不欲归。(译文: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心神)凝(注意力集中)形(形体)释(解除束缚),与万化(自然界万物)冥合(浑然一体)。(译文:此时,心神专注,形体放松,与万物融合为一体。)然后(这样以后)知吾向(原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始(曾)游,游于(从)是(这时)乎(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始(开始),故(所以)为之(指示代词,这;也有把这个“之”理解为代“西山之游”这件事的)文(名词用作动词,写文章)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志(记载)。(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来记载它。)是(这)岁(年)元和四年也。(这是一个判断句,“也”是标志)(译文: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3.问题释疑(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3)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语篇鉴赏】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被那奇丽秀美的山水风光所陶醉,仿佛和作者一起消融在那邈远无限的景色之中,正如文中所说“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篇游记则主要是写游山感受,以舒抑郁,并不着意于描写山水。它构思精深,而结构平常,重在写意。实质上,这是作者贬谪永州后遨游山水的一个思想小结,主题是探索一条真正遣闷舒怀的道路。-9-用心爱心专心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间是他一生中最郁闷痛苦的时期,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游遍永州的青山秀水,使自己沉醉于那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中,借以排遣郁积心中的愁苦与寂寞。他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人眼前的山光水色之中,虽然句句写景,但却字字有情,我们很难分清作者是在写山水,还是在写自己,是在向本是无情物的山水诉说心中的忧伤,还是寻找那难觅的知己。文章一开头就明确交代自己贬谪永州,心情压抑,亦即说明自己游山玩水的目的原为遣闷排忧。接着便概括叙述游西山前的遨游情形,然后着重记叙宴游西山的经过和乐趣。显然,这样依先后顺序记述的结构是一般的,也自然,但其实质是在对比两种遨游的特点和收获。 以前的遨游是无远不到地搜幽索怪,追求醉梦以获一时忘忧,满足于“皆我有也”。但思想上没有自觉地领会、思索山水的真正美妙动人的所在,因而“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梦中和醒时的心情一样,不获真正遣闷。游西山则不同。虽然从发现西山到渡水登山时,目的依旧,但当攀登高峰之后,俯视四下,仰望天外,看到“尺寸千里”,“四望如一”,感到胸襟开阔,目光远大,这才懂得“是山之特立”,真正体会到西山的美妙所在和游山的真正乐趣,那就是“悠然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在于恒久不懈的精神和宽广无限的胸襟,亦即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获得这样的高尚乐趣,作者真正陶醉了。当作者在“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时,被眼前之景所震惊,“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回望如一”这西山的奇特景致使其醉而忘返,作者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寄托,这“不与蝼为类”的西山不正和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相一致吗?虽然作者遍游数州,但却从没有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未能从中得到精神的愉悦与解脱,而西山之游却让其慨然自慰,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与天地之气相通,“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一切个人的抑郁烦闷都消除了,思想真正自由,心情十分舒畅。因此作者觉悟到“向之未始游”,也可见其主旨在说明思想收获。其艺术特点则可谓“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获得山水乐趣的真谛所在,也就不注意山水形态的奇丽壮美,所以写意而不描物。【卓越有成】2007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自懂事以来,便居住在这青瓦白墙的古巷中,清晨,巷口包点铺的香味和着小贩的叫声氤氲在雾气里。隔着木门可以听到拖鞋打过青石板路面的响声,踢踢踏踏,像一首慵懒的歌执一柄密梳,坐在雕花窗前,细细的理顺,理顺心中的烦闷苦恼,一天的心情便无比顺畅。小巷人们朴实醇厚,仿佛刚从桃源中走来,纤尘不染,小脚的老人们,走东家串西家,闲话家常,巷里大抵都是四合院子,家家户户都有着“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的景致,玉兰开得正欢,洁白的瓣朵仿佛在绽放一个个的梦,这里的人们安然的体味人生,享受生活,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也不会占谁家便宜。他们会的,只是在院里的大树下下几场棋,在堂前的书案上挥毫泼墨,在桃花树下拉着二胡、弦子。我有幸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里淳朴的风气,诗意飞扬的一切。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的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9-用心爱心专心
,不管近不近黄昏。折一枝垂柳插在蓄满清水的瓶中,尖尖的嫩芽像崭新的刚刚萌发的梦,镜子里是一片如花笑靥,花面交相映,保留一份童心,保留一片纯净,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像写诗一样去蕴酿每一分情感,是古巷人们的共同特征。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纯净的心灵与天空,连空气的味道都有棉花糖的香,待白发苍苍时,请故乡的风再把我带回此地,吹一曲箫音,诗意地生活在这里,以终余年。19.始得西山宴游记【卓越闯关测试】一、积累运用1.B(衽席:睡觉用的席子)2.A(“僇”通“戮”)3.D(A.结构助词的/代词;B.……的样子/这样;C.结构助词的/代词。)4.A(A.取消句子独立性;BCD表示修饰“的”)5.D(第一个“然”是“表示……的样子”,第二个“然”是“然而”)6.C(A.代词,它们/的;B.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我;C.在/在;D.……的样子/无意)二、阅读鉴赏7.A(A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B、古,因此认为/今,认为C、古,同伴/今,徒弟D、古,从此/今,表示承接的连词。)8.①就住在永州,常常感到恐惧不安。②每天同我的同伴们登上高山,走入丛林深处,穷尽迂回(曲折)的溪水。③到了(目的地以后),就用手分开草坐在草地上,尽情喝完壶(里所有的酒),直到喝醉。9.写“未得”西山之前的“漫漫而游”,看似与西山无关,实则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西山之景,作铺垫,也是为了反衬“始得”西山的惊喜。10.B(作者并未摆脱“惴栗”的阴影。)11.B(适:到。)12.D(其实:古它的实际情况/今连词)13.C14.(1)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2)鼓槌停止敲击,余音还在传扬,就以为得到(名为石钟)的缘由了。(3)被敲打时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9-用心爱心专心
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三、表达交流15.(1)“郦元之所见闻……虽知而不能言。”(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高考展示平台】1.D(这里的“赚”读“zuàn”,是“哄骗”的含义。整句话是其妻子开玩笑的话,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实际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2.C(C项前面的“之”是衬字,起调剂音节的作用;C项后面的“之”是代词,指代“她”。A项两个“以”都可理解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以不译。B项两个“者”都是助词,与前面的动词构成“者”字结构,可译为“……的”。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可译为“和、同”。)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理解能力。①是说作者对书斋的陈设情况;②是陈述作者的爱好与自得其乐的雅趣;④是说作者有一天忽然悔悟:这三项都不符合表现作者“醉书”的事情。③⑤⑥分别从随看随批、废寝忘食等方面陈述“醉书”的细节。)4.B(B中“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有误。原文是说“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是因为痴迷于读书而无意中造成的后果。)5.(1)(书斋内摆上)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2)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3)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刘伶对酒(的痴迷)没什么区别,正当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9-用心爱心专心
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很好的,只是做李白和周太常的妻子不容易啊!”于是不再提戒掉嗜书,而是采用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做“醉书斋”。-9-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