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7《朱子语类》三则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研习第一则 1、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 o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o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o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o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3、对你学习的启示有哪些呢?朗读两首诗自我体悟。 于潜僧绿筠轩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无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四、研习第二则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o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o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o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研习第三则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o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o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o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o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o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六、朗读全文,简单总结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第二则:天理、人欲第三则:义、利 七、小结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