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同步练习福州外国语学校林老师◆基础知识达标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项是()。A.裨益(bì)裨将(pí)靡费(mí)风靡(mǐ)B.新鲜(xiān)鲜见(xiǎn)哄骗(hǒng)起哄(hòng)C.粘液(nián)粘贴(zhān)屏退(bǐng)屏除(bǐng)D.着力(zháo)着迷(zhuó)中肯(zhòng)中暑(zhò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消赃弊绝风清林荫路两全齐美B.清净察颜观色摄相机大才小用C.抱负兵荒马乱录像带闲情逸志D.贸然以儆效尤绿茵场甘之如饴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B.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麻雀的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强烈的爱憎情感,读来楚楚动人。C.我相信,一方水土养育出一方的钟灵毓秀。D.从你出生就在影响你,与生俱来、无所不在,潜移默化。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是最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②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的领域。③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的。④“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A.简约涉足洞察传诵B.简洁涉足观察传诵C.简洁涉足洞察传颂D.简约涉及观察传颂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6.初读课文,根据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诗歌用了几个意象?(2)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当堂达标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通缉(jī)镌(juān)刻复辟(pì)一蹴(cù)而就B.创(chuānɡ)伤伺(cì)候剽(piāo)窃殚(dān)精竭虑C.味蕾(lěi)挫(cuō)折骨(ɡǔ)气大动干戈(ɡē)D.混(hùn)淆信笺(jiān)桎梏(kù)身陷囹圄(yǔ)2.下列各项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床第之私姿意妄为编篡坐月子B.平添出其不意修葺青睐C.原型原型毕露直接直截了当D.附加无以复加风声谈笑风声3.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礼记》有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荀子》有言,国将兴,贵师而重傅。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今天,教师更是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A.薪火相传理论铭刻B.薪火相传理念镌刻C.衣钵相传理念镌刻D.衣钵相传理论铭刻4.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B.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隔靴搔痒,何必写杂文呢?C.十多座井架星罗棋布地耸立着D.这个公司厝火积薪,防患未然。5.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4)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①一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另一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这首诗的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能力提升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1)《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2)
阅读《寂寞》结尾两句诗:“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试分析其艺术形式与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古镇的梦卞之琳小镇上有两种声音一样的寂寥:白天是算命锣,夜里是梆子。敲不破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瞎子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敲沉了别人的梦,做着梦似的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三更了,你听哪,毛儿的爸爸,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老在梦里哭,明天替他算算命吧?”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又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1)“梦”指什么?如何理解“做着梦似的”瞎子、更夫“敲不破别人的梦”敲沉了别人的梦”?(2)请谈谈对诗歌中“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的理解。(3)《古镇的梦》反复强调瞎子、更夫“在街上走,/一步又一步。/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哪一块石头高,/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表现了什么?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达标1.D(“着力”的“着”念zhuó,“着迷”的“着”念“zháo”)2.D(“消”“荫”“齐”“颜”“相”“才”“志”分别应为“销”“阴”“其”“言”“像”“材”“致”)3.
A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B楚楚动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楚楚动人,姿态娇柔、秀美,形容女子或柔媚的景物。不形容文章动人。C钟林毓秀:钟:凝聚,集中;毓:养育。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D潜移默化: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4.A(①简约:简略、不详细。简洁:指(说话、行为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②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涉及:指关联到;牵涉到。③洞察:深层次的;观察:表面的。④“诵”侧重于朗诵、诵读,一般指便于口头传播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颂”侧重于歌颂、颂扬,一般指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品格、先进事迹。)5.答案:C【解析】A、搭配不当,“学院”是“一年”。B,滥用使字,缺主语。D搭配不当,录取不能配名额。6.初读课文,根据课文信息初读课文,根据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答:①“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8个意象。(2)【答案】《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当堂达标训练1.B[解析]A.复辟(bì)C.挫(cuò)折D.桎梏(gù)2.答案:B【解析】A、床第(笫)之私姿(恣)意妄为编篡(纂)C、原形毕露D、谈笑风生
3.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理念,理性概念,根据语境“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民间教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语句强调的是“教育的理性概念”,所以用“理念”恰当。铭刻,在金石等器物上铸造或镌刻文字或图案,或者指牢记于心,感念不忘;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根据语境“第一次将‘教育公平’…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语句强调的是“把‘教育公平’可在人类的价值图谱上”,所以用“镌刻”更形象生动的说出“孔子提出‘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故选B。4.答案:A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B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C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D厝火积薪: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B(2)A(3)B(4)①你欣赏风景,别人欣赏你②明月装饰窗户,你装饰别人的梦(5)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课后能力提升1.(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一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2.(1)指人们贫瘠、封闭、空虚、迷蒙、麻木的生活状态。诗人从古镇的众生相中捕捉到了瞎子与更夫两种类型,借以概括阴惨的社会环境与苦难的人生命运。瞎子、更夫“敲不破……”“敲沉了……”表现了这个古镇的人们浸沉在这种生活状态之下程度之深,借以抒发作者极其悲痈的悲剧情感。(2)这一句更能让人感觉到古镇的“寂寥”,这里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手法。(3)“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表明人们都曾有求于算命先生,表现了中国下层人民每一家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暗写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人们在命运面前都有着深深的惶惑、痛苦与悲哀。“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什么人家门关得严密?(答案可以见仁见智)或许不得而知,也许这正是此诗的妙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