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x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大学》节选x

ID:1047760

大小:1018.83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它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介绍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何谓“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小学 大学三纲领大学八条目朱熹 明德新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大学三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大学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段宗旨前一个“明”,“使……显明”。后一个“明”,美好。“亲”应为“新”,使天下人去旧更新。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收获译文: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使家庭、家族和和美美修养自身的品性使自己获得知识探究事物原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一切根本枝末、枝节他该重视的不重视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古代那些想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的心意诚实;要想使自己的心意诚实,先要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 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心意才能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了,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 第一段:大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内容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第二段使意念真诚厌恶;不好喜爱;美好;容貌同“慊”,满足、满意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要谨慎不苟独自呆着的时候躲躲闪闪的神态使显明,标榜好像……一样内心 【译文】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味,就像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看见君子就躲躲闪闪,掩饰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第二段:通过“慎独”来谈“诚意”。课文选本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内容分析 【解读】从正面来说,要做到真诚,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谨慎,简而言之,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一切都发自肺腑,发自内心,发自我全部的感官,就像手脚长在我自己身上一样自然自如,一样真实无欺,而不是谁外加于我的“思想改造”,外加于我的清规戒律。 从反面来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在市场经济时代,金钱诱惑滚滚而来,政府反腐倡廉,“慎其独”是不是也应该作为公务员们必修的一课呢?真诚做人,立身之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愤怒第三段应为“心”正位 【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内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但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但却不见声音;虽然在吃食物,但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第三段:诚意之后是正心(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内容分析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第四段即“于”,对于偏颇,偏向同情,怜悯骄傲;怠慢大,茂盛 译文:之所以说整治家庭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鄙视讨厌的人多有偏见;对于自己畏惧敬重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怜悯同情的人多有偏私;对于他们认为怠慢失礼的人多有偏见。所以,在喜好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人普天之下实在少见!因此有谚语说:“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子女的毛病,(贪得的人)不满足于已经长势很旺的禾苗。”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就无法整治自己的家庭。 第四段:修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内容分析 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第五段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父母爱子女作用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败,坏率领,统帅“之于”的合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开导 【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化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爱来引导天下,老百姓就跟随他们而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自己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自己做到善,然后再要求别人做到;首先不做坏事,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讲恕道,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第五段:治国必先齐家。“国家”,“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其家”。内容分析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救人者”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第六段“老”,动词/名词,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长”,动词/名词,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体恤,周济幼年丧失父的人通“背”,背弃量度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乃,才 之所以说使天下归于太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所以,君子具有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续文译文: 第六段:在“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阐述君子的示范作用、民心的重要、德行的重要。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内容分析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道理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发芽的。诚实的孩子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出面“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六尺巷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