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l文教学从《我与地坛》解读史铁生的意义江苏省丰县中学柏云高存根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多个版本的高中生安坐地坛十几年,在沉静的光芒里审视自语文教材收录,为当代中学生最喜爱的篇目之己,想废弃的双腿,想残缺的生活,想劳苦的母一。韩少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亲,想自己灰暗的人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地想关于死的事”,想“我为什么要出生‘我为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2010年史铁生离世后,什么要活”。有时,机缘的到来就在一个偶然的此文更是被人们奉为文学经典。其实,史铁生瞬间。突然有一天,在檐头剥蚀、朱红淡褪、高的意义已不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墙坍圮的古园里,史铁生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如作品,而在于其生命在场时折射出的精神光的蜂儿,看见了惬意和机灵的蚂蚁,看见了执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带领着的瓢虫,看见了进发生命力量的露水。我想,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更要引导学生悟在那一刹那,史铁生一定被深深震撼:与自己出其中寄寓的精神内涵。在此,笔者试从((我与如此相似的荒芜的园子里竟深藏着无限生机。地坛》中解读史铁生的意义。他开始理解了生命的柔弱和坚韧,懂得了生命一、参悟生死:探求生命的哲学意义的微渺和美丽。上苍在赐予史铁生生命的同时也赐予了于是,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史铁生建构他痛苦的磨难:2l岁双腿截瘫,沉重的打击骤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然而至,让史铁生猝不及防,瞬间跌入万丈深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渊,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他首先想到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自此,史铁生觉得的就是死,因为死是解脱苦难的最简单最快速“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于的方式。“要不要去死”成为时刻萦绕在他脑海是,史铁生决定活下去试试。“机会难得,不试里的问题。在困苦无助之际,史铁生遇见了生白不试。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这当命中最重要的朋友——默默等待了他四百多然只是一种自我宽慰。实际上,史铁生已经用年的地坛。他一下子就从地坛里看见了当时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思考方式,从自然和现实中参自己:荒芜而破败。他每天同上班一样,摇着轮悟了人生的哲学,理解了生死的价值:活着本椅到地坛去,“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身就有着自己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和权利漠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为着那儿是可以视生命;死亡是人生修行的终结,会如期而至,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不必刻意追寻。以彻底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生人类的本质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史铁和死,这使得史铁生的思考有了宗教的意味。圄礤14年第5期●总第4蝴o8期
在史铁生心中,母亲是苦难的。49岁的母自己:“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亲匆匆离去时,史铁生“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郁和哀怨”,沉浸在无边的悔恨之中。很久之永远是要有的。”“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后,史铁生迷迷糊糊中听见了自己的回答:“她色?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言语中虽饱含无奈和悲去。”设若母亲的离去是对人生痛苦的解除和观,但却深刻冷峻地道出了世间一切存在的必摆脱,也就减免了史铁生的一些悲痛,“似乎得要性和恒常性,包括苦难。既然苦难是恒常存了一点安慰”,这也源于史铁生对生死的彻悟在的,无法避免,那就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和达观。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与其忧愤不2010年12月31日,在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平地被动面对,不如坦然接受。刻,史铁生捐献了自己的肝脏,拯救了一个生于是,史铁生开始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他命。这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最真实的珍视。在古园里“默坐‘呆想‘窥看自己的心魂”,领二、直面苦难:思索逆境的生存之道略出“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当决定活下来时,“如何活”,这个永恒的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比哲学命题,又摆在了史铁生面前。“这却不是在如始终镇静地站在那儿的苍黑的古柏。古柏何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尝不是古园的精神,何尝不是在启示我们要以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如何一颗淡定之心迎接生活?园中“落日‘雨燕”面对残缺的身躯和重创的心灵,能够给史铁生“暴雨‘秋风”,虽都是让人伤怀的物象,但与答案的也只有他自己。自此,史铁生开始了漫其对应的都是明亮的色调,何尝不是告诉我们长的自我救赎的过程。一切磨难中都孕育着收获,因而,史铁生告诉在文中,史铁生写到一个有天赋的长跑家自己,要以一颗平常之心直面苦难,这是多么朋友,盼望以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朴素的精神哲学。这种思考轨迹在他的小说放。“第一年他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命若琴弦》中也有体现。照片都挂在橱窗里;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想明白之后,史铁生便不再避讳残缺的身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三名的照片;第三年他躯和人生的不幸,反而因为这园子,“常感恩于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第四年自己的命运”,坚忍而达观地面对生活,用如水他跑了第三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的刚硬与柔软诠释了生命的柔韧和“乐知天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命”的人生大智慧。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史三、困而守道: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铁生记述的事看似个例,但又不是个例。他说,在确立了“如何活”之后,史铁生希望“有“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确实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如此,失去双腿后,史铁生的苦难接踵而至:30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岁患肾病,47岁确诊为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少说得过去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尊严。生持生命,在轮椅上生活了整整38年。命的尊严,不在长命百岁,不在荣华富贵,而在苦难的降临,使史铁生陷入了内心的不断其纯度和厚度。“如何直面苦难,找到自己的生挣扎:“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命价值”,成为史铁生深思的第三个问题。在么?‘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佐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叔孙豹日: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最终史铁生告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l2o1翳蝌圜
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即是中国传统文人志士了你心爱的东西”。不论是哪一种悲剧,根源都所尊崇的人生价值的三种实现方式。亚里斯多在欲望。有了欲望,就像背了包袱,总觉活得沉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重,也注定活得痛苦。欲望无边,痛苦便永在。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史铁生正是在愈来愈近起初,史铁生“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的“光明”中,完成了生命意识的觉醒,为生存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要是有找到了“牢靠”的理由——写作,自此走上了一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条艰辛的“立言”之路,因为他时刻都要忍受病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小说发表后,仿佛“中痛的折磨。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遵“道”而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他觉得自完全为了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不能为了“炫宗耀写作活着‘越来越感到恐慌‘担心要不了多祖”,不能为了“潇洒”,不能为了参加比赛、久你就会文思枯竭”。这无疑不是作者所追求擂台和排名榜,写作的目的是追问生命的意的写作和生活境界。义。史铁生将自己的这种写作称为“写作的零史铁生开始说服自己,“活着不是为了写度”,并作了诠释,“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每当你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才不得不写作。”这样想后,史铁生不但不恐你就回到了零度。’就是这样一位白谑“职业是慌,反而觉得轻松起来,就如当初参悟了生死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身残业余写作者,“至强的意义一样。“我看出我得先把我杀死在市场至尊”(韩少功语),用心坚守着写作之“道”。这上,那样我就不用参加抢购题材的风潮了。”如不仅是对写作者的尊重,也为作家树立了典此,史铁生不但不再是“欲望的奴隶”,反而成范,更是对生命尊严最好的捍卫。正如中国作为了“一座文学的高峰”(韩少功语)。他的写作协主席铁凝所说,“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也摆脱了狭隘的“成功”或“扬名”之欲望,超越人,~‘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了功利。史铁生涤去了欲望和功利色彩的文然,诚朴,有尊严。”史铁生呈现给世人的不只字,“使我们浮躁以至暴戾的心获得宁静、开始是平实深刻的文字,而是一种“困而守道”、“生沉思或拥有真正由内而外的澎湃激情和渴望,而有尊”的精神哲学。从这一方面讲,史铁生也从而使自己的灵魂超越世俗,超越功利,实现完成了“立德”的过程。形而上的飞升和自由,邀游于天地之问。”(林因而,作家陆天明表示,“史铁生是一位值少华语)得尊敬的作家。他对生活、对文学、对他人、对文字是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体现。《生自己、对世界一直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这命——民间记忆史铁生》执行主编岳建一称:份虔诚、沉静、思索的文学精神,在当下社会尤“铁生以伤残之躯以毕生超越荒谬、超越困境、其可贵。”超越恐惧、超越功利、超越虚无、超越自身极限四、超越功利:建构生存的美学状态攀临的人类精神高地”,其伟岸“确证了生命存史铁生认为,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他把在的真正价值,确证个体、族群自我救赎的可自己“坚持活下去”也理解为一种欲望,人有能”。“想活着”的欲望,有“想得到点什么,比如爱史铁生追求灵魂的自由,“籍着作品,籍着情、价值等”的欲望。萧伯纳曾说,“人生有两大坚定的信仰、价值体系”,彰显了其思想之美、悲剧,一是没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人格之美、智慧之美和生命之美,建构了生存量宝圈2014橐年犁第5期●总第4。O8期
ll嗣el—Ia0u—;文教学《与朱元思书》文末四句探讨湖北省襄阳市第二十七中学黄文笔者执教八年级课文《与朱元思书》时,心可是,对于这样的说法,我研读后心中仍中总有疑惑:课文最后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有疑惑。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否属于败笔?如果我总在想《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布局能否删去最后四句,文章是否会更好?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三峡》一样,与同事交流,心中的疑问总不能得到满意作者在文章中写景、叙事后抒情,自然流露出的解释。有人说古人肯定写得好,写不得不好种种慨叹。而《与朱元思书》前文总写“奇山异怎能流传这么多年,还被选入到教材中?也有水,天下独绝”,后又分写“异水”和“奇山”,最人说教参上讲得很清楚。于是,我又拿起教参后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研读起来。(一与朱元思书》的末尾四句,教学参谷忘反。”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考书是这样的解释的:的表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志趣。行文到此即可结束,可又有“横柯上蔽,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句。每读到时见日。”读者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此,我总是感到这四名有“累赘”之嫌。学生也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询问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虽以教参中解释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回答,但心中疑问如鲠在喉。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带着这样的质疑,我上网查询,得到如下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答案: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与朱元思书》的最后四句的作用是什么?——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最后四句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出版公司1988年版(作者:丁长河)交映,有时见日。”的美学状态,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高标。时代的精神坐标。罗曼·罗兰曾说,“痛苦像一把犁,它一面史铁生曾这样形容地坛:“在人口密聚的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史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铁生正是在人生痛苦的浸润里,创造了非凡的苦心安排。”我想,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道德、文化和精神价值。他虽然一辈子坐在轮会,有这样一个宁静的人,引领我们感悟生命椅之上,但他的灵魂和精神早已坚实地站立在和人生的意义,才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中华大地上,成为了人们的灵魂导师和社会、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