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长清一中赵士慧
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学目标七、说教学过程八、说板书设计说课流程五、说教法学法六、说教学设想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生命的赞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作为高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主人公形象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3、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出示目标(2分钟)导入新课(3分钟)梳理情节(8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难点突破(8分钟)体悟形象(20分钟)作业(2分钟)七、说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出示目标(2分钟)
六、说教学设想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七、说教学过程随机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本课标题。【设计说明:“藤”字极易写错,板书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落实写字工整美观又准确的基本功。】导入新课(3分钟)
七、说教学过程1、用几句话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求:包含本文的标题和主要人物。)2、“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梳理情节(8分钟)【设计说明:本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一,通过梳理情节,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
设计说明:本环节完成教学目标二,对老贝尔曼的评价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引导学生把文本看细致。这也将是本课的亮点,提倡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激烈的辩论,从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真正体悟人物身上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七、说教学过程1、优秀作品都有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小说中哪处细节最打动你?结合细节,谈谈你对自己最有感触的人物形象的看法。2、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你觉得谁是主人公?(学生讨论)3、请同学们给贝尔曼写一段颁奖词。体悟形象(20分钟)
1、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2、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七、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本环节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三,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难点突破(8分钟)
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七、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明:课堂小结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课堂小结(2分钟)
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七、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着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作业(2分钟)
八、说板书设计贝尔曼苏艾琼珊人性美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