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景之形蕴情之魂——《我与地坛(节选)》教学案例一、教学设想及准备(一)思路准备面对《我与地坛》(节选)一文,我打算遵循这样的教学设想:1.预习阶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我”与“地坛”的关系,“母亲”与“地坛”的关系;认真品读选文第一部分(由于是比赛课,这里重点处理节选文本的第一部分),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初步感悟。2.课堂阶段:深入品读第一部分三段景物描写,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与“地坛”的关系;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二)课件制作本堂课课件共7张。使用过程是:(1)第1张展示作者相片,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准备简介作者。(2)第2张,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这堂课要完成的任务有明确的认识。(3)第3-5张,品读景物描写,揣摩语言,体味精彩片段,体会作者情感。(4)第6张,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联系旧有知识,迁移、致用。(5)第7张,用哲人的话高度概括本课主题。(三)导学案制作:导学案分两部分构成:预习案和导学案。1.预习案(1)熟悉作者及背景(2)打通字词关,把握选文结构思路。(3)阅读课堂任务部分选文,初步感知文本。(4)链接相关主题阅读。2.导学案(1)教学目标①品味三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②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2)教学重点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3)问题探究问题1.关于地坛的三段景物描写中,哪些词句引发了你的联想,或者疑惑,提出来,咱们交流一下。问题2.找出史铁生在地坛的启示下得到的对死的感悟。(寻找关键句)问题3.三段景物描写都是描写地坛风景,能否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建议小组讨论)5
(4)课堂检测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什么?荒芜的地坛说:充满生机的地坛说:历尽沧桑,依然故我的地坛说:(5)课后作业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就某一段景物描写写篇鉴赏性短文。二、教学实录(一)课文导入我们读文章,明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的情和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正所谓: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通过品味《我与地坛》一文的景物描写,共同感悟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之后的生死之情。(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显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点击PPT第2张)(1)教学目标:①品味三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②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2)教学重点:体会本部分情景契合的艺术手法(三)研读赏析选文第一部分写景语段。1.师:我们预习的时候,已经找出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语段,共有3段(学生齐声回答),大家已经认真阅读了,请大家关注“导学案”【问题探究】的第1题:关于地坛的三段景物描写中,哪些词句引发了你的联想,或者疑惑,提出来,咱们交流一下。生1:课文第3节的语言很美,用了几个很有特点的词“坍圮”、“剥蚀”、“淡褪”、“散落”等师:请你把你对这段文字的美的感受用语言传达给大家好吗?(点击PPT第3张)(同学们鼓掌)生1:“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师:他读的好吗?生:好——师:怎么个好?能具体说说吗?生:语调悠缓,把“四百多年”的这种时间悠长感读出来了。生:声音低沉,沧桑,符合语段描写的景物特征。师:这两个同学评的非常到位,请大家掌声肯定——(不失时机地)那这段景物的特征又是什么呢?生:荒凉并不破败。(师书板书)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哪些是荒凉的,哪些又显得不破败?生:地坛的建筑物都破败了,旧了,甚至坍塌了,旧日的光泽也退掉了;但祭坛四周的树木却很苍幽,满含生命的力量。师:同学们读的很细致啊,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同学还提到他喜欢“坍圮”、“剥蚀”、“5
淡褪”、“散落”等词,(还是请那个同学)说说理由好吗?生1:这几个词是动词原本是“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阑”等发出的,但是这里主语做了宾语,很有点被动的意味。师:果然是这样啊,你读得很精呢。那主语是什么呢?生:是时间,是历史,是文中的“四百多年”。师:这就令人不解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仅仅是语句变化多样吗?大家一起琢磨琢磨——(3分钟的小组讨论)生:这样写突出这些事物的被动性,符合作者被命运拿走双腿时的无助感,作者带着突然之间被命运打倒的痛苦和无助走进这园子,以“沉痛之心”观“败旧之物”,这里可以说是“融情入景”了。但作者并不想沉沦,他还看得见“苍幽的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他想“死”,但可能更想找一条“出路”,所以,荒芜的地坛中也有强劲的生命力存在。(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师:看来,无需我点评了,大家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评语。师:既然“地坛”是“荒凉而不破败”那相应的此时的作者应该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同样精炼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内心情感,并补充板书——生:(走上讲坛,拿起粉笔,写下——)残废而不颓废(板书见下方表格)我——残废不颓废与地坛——荒芜不衰败2.师:刚刚我们重点赏析了第一部分第3节的景物描写语段,那其他两段景物描写依旧是在写地坛作者这样重复笔墨,会不会太繁冗了呢?生2:不是,这三段景物描写各有侧重的。师:那你能概括一下每段各侧重什么吗?生2:第3节侧重写作者初入地坛时看到的情形,第5段写的地坛景物的微观世界——应该是作者长期流连地坛的发现,第7段写的大气苍凉,像是作者在地坛中反复思索,多年感悟之后的一种所得。师:你分析得很透彻入微啊,那我们接下来齐声朗读第5节,随史铁生走进地坛的微观世界生齐声朗读——(点击PPT第4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师:有没有同学想就这一段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悟呢?生:我认为这段语言特别细腻,柔美。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作者把蜜蜂拼命挣扎双翅,只为在空气中停留的状态写的惟妙惟肖;“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5
,更是以微小见宏大呢,露珠微小,却努力聚集生命,哪怕结果是陨落,也要摔得光彩万丈——这一切似乎在暗示作者从微小的生命体中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同学们听得很入迷,频频颔首表示同意)师:这样看来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更像是作者由痛苦悟生命意义的一段心路历程啊。师:但是作者却在第7段又写了一大段景物(点击PPT第5张),和第3节的表现方式类似,都是大手笔的描摹地坛啊?这段删除了算了——生齐:不行的生3:这一段和第3节不同,第3节是作者初入地坛,观察的是外观,但是第7段,是作者在地坛中消磨了十五个念头之后,全方位的感受了地坛和自己生命的相似,并且从地坛的生命中悟得生的意义之后,再次观照地坛的感悟——就像“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这写语句提到的“落日”和“雨燕”尽管行将落下,尽管在最苍凉的时间里飞翔,它们都和作者一般遭遇着客观境遇的制约,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精神实质——乐观、坚强,极力展现生命的灿烂。这些感受断不是十五年前作者刚刚截瘫时就能体会到的。师: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回答“导学案”【问题探究】第3题的问题了:三段景物描写都是描写地坛风景,能否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生齐:不能生4(女):这三段景物描写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关系是符合作者的心路历程的,它们之间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层次感:死——生——怎样生师:看来你已经能穿透景物之表象,深悟作者的情感的内核了,让我们为她的深刻由衷赞叹吧(掌声)生5(男):您开头不是说散文中“情是景的魂”吗?刚刚那个同学是从“情魂”概括的这三段的关系;我觉得这三段景物描写还存在一个这样的关系,从“景是情的形”的角度,这三段的关系也是层进的:外观——微观——宏观。师:果然是巾帼须眉各领风骚啊,女同学细腻,挖出了“情”的内核,男同学则大气,纵览的“景”的外在。(同学们欢呼)师:如果将你们二人的认识结合起来,那我们这堂课的任务就圆满完成了,谁能用一句名言概括一下他们二人的思维方式呢?(大家开始思考)生6:“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的,通俗之意,一方面要善于学习,理解本源,才能有所感悟;另一方面又要敢于跳出来,不随波逐流,才能获得更多的雅趣。(同学们纷纷赞叹,流露出羡慕神态)师:我又发现了咱们班里一个博学多才的同学了,我这堂课的收获颇丰呢!3.师:我们现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史铁生这十五年来的心路历程了那就是——向死而生。(板书)我——残废不颓废向与死地而坛——荒芜不衰败生史铁生的这种不被命运打败的精神,让我想起一个经典文学人物“桑迪亚哥”,他的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5
(学生异口同声,教师点开PPT第6张)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美)海明威4.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随着史铁生从“一米的高度”观照地坛,感受到了它的荒芜,也感受到了它的生机。地坛无语,地坛永恒,这一切都启迪着史铁生,最终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得到关于生命的启示——(点击PPT第7张)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命更见顽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5.课堂检测此时的地坛还仅仅是一处人文景观吗?不是。他已经成为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无语,地坛有情,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完成“导学案”【课堂检测】部分的作业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什么?荒芜的地坛说:充满生机的地坛说:历尽沧桑,依然故我的地坛说:6.课后作业:结合作者的人生遭遇,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就某一段景物描写写篇鉴赏性短文。三、教后反思《我与地坛》篇幅虽长,但脉络非常清晰。全文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古园风情表现“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但同时这部分也是本文的难点部分,怎样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是一个难题。我在处理文本的时候抓住散文的“情与景”的关系,从赏析景物描写入手,深入感悟作者的思绪。品味语言可以是工具性的,然后要深味出语言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就要表现出语文的人文性。根据这点确定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体会情景契合的手法,感悟作者的生死之情。值得开心的是,在反复诵读品味这部分景物描写语段的过程中,发现了三段景物描写之间存在的层进关系,而这种景物之间的变化,正是作者内心情感变化的外显。因此在“导学案”中设置了一道能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又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本部分文字的题目——三段景物描写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否调换。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本以为这样的文本,学生不喜欢,且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也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但学生们还是在反复熟悉语段的基础上走进了作者内心,感受到了史铁生的情绪脉搏。当然也有不足,一方面,由于课时的限制,选择内容的处理,把第二部分关于母亲和地坛以及我之间的关系生生地扔掉了,总觉得不太合适。毕竟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只论部分的做法总有不完整之感。此外,就是由于时间限制,对文本的阅读只能放在课前和课下,课上读的时间还是少,不利于学生把及时感悟,瞬间所得马上展现,并得到有效交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