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祥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必修二专题一珍爱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教师稿】一、课程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学习自主化。重点难点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受作品主旨。2、学会珍爱生命,拥有坚强的信念。学科指导意见基本要求: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2、体验欧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3、积累关于欧亨利的语言特色。发展要求:概括“贝尔曼”形象性格特征。二、知识体系梳理————整体把握,系统形象化。明线——琼珊病危——重生生线索物——最后的常春藤叶人性的光辉暗线——贝尔曼生病——去世死三、基础知识构建————抓牢主干,知识网络化。1、作者简介欧•亨利(O,Henry,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尔,生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亨利一生穷困潦倒,接触过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三百多篇小说。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与赞美诗》(1906)和《麦琪的礼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人影响颇大,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噱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因而深受读者的欢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2、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4、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逛(guang)来逛去矮墩墩(dun)砖砌(qi)昵(ni)称苔藓(taixian)蹑(nie)手蹑脚气吁吁(xu)殡(bin)仪馆撒(sa)手咆哮(paoxiao)一筹(chou)莫展一幢(zhuang)楼窗槛(jian)瞥(pie)见掺(can)假(2)解释下列词语转弯抹角: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4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或者境遇悲惨凄凉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面面相觑: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2、找出时间线索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内时间线索人物、情节十一月一天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滕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好转,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四、重点难点突破————深入探究,过程案例化。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小说最撼动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并说说自己的看法。情节:小说的结局部分参考观点: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秘。即:老贝尔曼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也恰恰是这幅杰作给予了琼珊活着的勇气、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2、在小说中,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事物上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匠心。本文中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着怎样的关系?关系: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原因:1、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果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2、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她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3、阅读语段,概括主人公贝尔曼这一形象特征。①读课文第30节:初见贝尔曼概括:形象一(正面描写)外貌描写: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骚满腹——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贝尔曼其貌不扬,是一个喝酒过量、脾气暴躁、缺乏温情、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②读课文第31-35节:再见贝尔曼概括:形象二(正面描写)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后语言描写: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可怜的琼珊”、“可恶的叶子”、“愿意为你效劳”——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4
③读课文第52节:重见贝尔曼概括:形象三(侧面描写)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虽然穷困潦倒身体虚弱,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④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现。 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总结贝尔曼的典型形象:酗酒,暴躁,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4、可以说,贝尔曼所画的那片常春藤叶属于他一生的杰作,请问为什么这么说?答案:之所以说“最后的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这不仅因为叶子画的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答案: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作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使这个突如其来的结局合情合理,作者在多处精心设置伏笔,打下铺垫,设置悬念。例如:第5节琼珊“躺在那张漆过的铁床上,一动也不动,望着荷兰式小窗外对面砖屋的墙壁”,正是这面空空如也的墙壁为日后老贝尔曼的杰作提供了画布。这样的伏笔在文中还有。不过意外的结局之所以使读者觉得合乎情理,主要还是因为老贝尔曼具有那种为艺术也为友谊而牺牲的精神。小说结局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在文中还有两处作了伏笔:第一处是第44节“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55节“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动吗?”)4
6、关于欧·亨利式的语言:有人认为欧·亨利的语言是“带泪的微笑”,你感受到了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举出文句为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文句举例】:(1)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2)“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3)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生一筹莫展。(4)他耍了40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已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5)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了。……它傲然挂在离地面20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6)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说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 【语言特色】: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拟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五、情感态度升华————联系生活,教育人本化。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用手中的笔将老贝尔曼顶着风雨画长春藤叶的过程描写出来(注:200字左右,开篇如下)。 已是深夜十二点了,老贝尔曼的屋里依然亮着灯,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引导想象: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六、课程达标检测————分层巩固,能力具体化。二十年以后【参考答案】1、【AC,A.应是紧张心情C.重情守信】 2、【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3、【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 4、【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