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学习目标】1、理出本文中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2、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3、多角度分析贝尔曼的形象。4、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预习案】1、反复阅读课文,标记勾画重要字词句,再研读本学案。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质量。【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亨利,20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少年时曾一心想当画家,婚后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后因在银行供职时的账目问题而入狱,服刑期间认真写作,并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风格独特,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而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2、“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式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3、小说三要素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课前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昵称()缅怀()苔藓()转弯抹角()瞅()颤抖()打颤()窗槛()殡仪馆()模特儿()模样()数落()2、解释下列词语不速之客:一筹莫展:不以为然:不以为意:3、文本内容预习(1)朗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2)理清本文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对应关系。时间情节与人物十一月:一天早晨:这天夜里:第二天早晨: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第四天:【课中探究案】自主、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切记:讨论集中,及时修正自己的学案。(一)文本研读研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2、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4、文章最后部分描写了琼珊织披肩的情节,作者为什么强调琼珊织的披肩是“毫无用处”的?2
5、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6、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贝尔曼先生的地方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7、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8、你认为小说的结局好吗?有怎样的艺术特点?(二)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提示:(1)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归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2)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的、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3)“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 (4)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两块面包(美国)欧·亨利玛莎小姐的面包小店开在街角。店门前三步台阶,门上装着开门即叮咚作响的门铃。玛莎小姐今年四十岁,嘴里镶着两颗假牙,她心地善良,银行里有二千美元的存款。许多结婚机会远不如玛莎小姐的人都已结了婚。有一位顾客每周都要光顾她的小店两三次。玛莎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这是一位中年男子,戴着眼镜,褐色的胡须修剪得十分整齐。他穿着一身旧衣服,有几处还打着补丁,虽然不修边幅,看上去却干净利索,彬彬有礼。他每次来总是买两只陈面包——新鲜面包是五分钱一只,陈面包是五分两只——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要。有一次,玛莎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色块。据此,她断定这位先生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一座小阁楼上,画着画儿,嘴里啃着陈面包,心里大概在惦记着玛莎店里的种种美味。想到这儿,玛莎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玛莎从自己的房中取来一幅威尼斯风景油画,把画挂在柜台后面货架上一个显眼的地方。两天以后,那位顾客又来了。果然,他看到了这幅画。“小姐,您的这幅画挺不错嘛!”“真的吗?”玛莎一边包着面包一边说,“我非常喜欢艺术和绘画。您觉得这是幅好画吗?”她为自己的成功暗暗窃喜。“可它的构图不够均衡,”这位顾客回答说,“透视也不太准。再见吧,小姐!”从此以后,这位彬彬有礼的艺术家——她现在是这样认为的——每次来都要和玛莎聊一会儿。但他仍旧只买陈面包——从未要过蛋糕,从未要过馅饼。他渐渐地消瘦了,而且神情沮丧。玛莎想给他加点儿好吃的可又没有勇气,她怕冒犯了他,因为她知道艺术家们往往是自尊心极强的。玛莎开始注意打扮自己。站柜台时她穿上了那件蓝点的丝绸背心。一天,这位顾客又来了。他把一枚五分镍币放在柜台上,仍要他的陈面包。正当玛莎取面包时,外面传来一阵刺耳的尖叫声,一辆消防车喧嚣而过。这位可爱的顾客赶快跑到门口去观望。玛莎灵机一动,她迅速地在每个陈面包上深深地切了一刀,分别塞进一大块黄油,然后又将面包紧紧夹好。当这位先生返回柜台时,玛莎已像往常那样在用纸包着陈面包了。他们又聊了一会儿,欢快异常,然后这位顾客便离开了。玛莎暗自微笑,但又不禁焦虑不安:他吃面包时会想到那只把黄油放进去的手吗?门铃刺耳地、恶狠狠地响了起来,打断了这令人愉快的遐想。玛莎叹了口气,快步来到店堂,她的可亲的贫困不堪的艺术家却一反常态,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了后脑勺,头发乱蓬蓬的。他紧握着拳头,凶狠地向玛莎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吼着: “你毁了我!”玛莎要站不住了,她虚弱地靠着柜台,一只手揪着那件背心前襟。这时,一个男人把那愤怒的家伙拽到了门口,转过身来对玛莎说:“我想您应该知道,小姐,他叫巴姆勃格,是个建筑绘图员。我们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他为一个市政厅的新设计图已经辛辛苦苦干了三个月了。为的是用它参加一次有奖竞赛。昨天他用墨水笔描出了底线,你知道,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稿,再用墨水笔去描,然后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线。巴姆勃格一直在您这儿买陈面包,可是今天可是,您知道,小姐,那黄油把巴姆勃格的图,全毁了……”玛莎走进内室,脱下了蓝点丝绸背心,一屁股坐在凳子上。1、文中画线的三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形象。3、这篇小说的结局很有特色。请联系全文,试着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或主题揭示三者中选择一个角度探究这种结局的艺术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