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一次小说教学尝试内容摘要:对小说文本作多元主题解读是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受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启发,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复述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而由“这是谁的故事?”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本文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元主题;多重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课标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学生观。其实,对小说文本的多元主题解读是改进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模块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收录了此篇小说,并将它置放在“精神之柱”这一板块下。苏教版此模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主题内容组元方式来编写教材。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得出该小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便是“信念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一主题主要是由人物琼珊来传达的。同时,在教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②,而这一主题是由人物贝尔曼来完成。在对该小说的诸多研究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来论说的。更多的研究者是两者择其一而详细论之,有据在理。孙绍振先生的《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一一〈最后的常春藤叶〉解读》③则是两个主题兼论,深入文本细部,论述新颖别致。这也更加证实了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等读者中心论已深入这个重人文精神、张扬人的主体性的时代。确实,一个文本一经产生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与作者寄予的意义无多大关系,它的丰富含义更多取决于读者的能动参与行为。在此文中,我们将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该小说的多元主题作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解读。教师扮演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④的角色,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课堂主人翁角色去深入文本的多元主题探讨中,全面调动学生的能动参与行为。“多重聚焦叙事方式”是在20世纪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本中兴盛并得以深入发展的一种叙事模式。“聚焦”一词最早由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
奈特提出。它包括聚焦者和被聚焦对象两部分。它是属于内聚焦型。所以聚焦者通常为故事中的人物,而被聚焦对象通常为一个中心事件。在叙事文木中,多重聚焦叙事模式是“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观察同一事件,以产牛相互补充或冲突的叙述”⑤。它是情节重复表现的一种技巧。由文木中的“不同人物”也就是聚焦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讲述自认为的故事。在叙事功能上看,它削弱了故事情节的传统因果式的单一运行模式,而使故事运行方向变得具有多种可能性。随着影视业的发展,这种多重聚焦叙事模式也越来越受导演们的青睐。比如著名的影片《罗生门》(日木黑则明导演)、《英雄》(张艺谋导演)都是成功运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经典例子。这种多重聚焦叙事方式为我们解读文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开放性,使读者(观众)也卷入到了对文木的深层思考中。受此启发,如果视《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一个电影剧木,那么教师这个导演该如何引领学牛去挖掘更多的小说内涵呢?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能否让学牛作为聚焦者来讲述相应的人物故事?这两个问题启发我对整个课堂结构的设计。在该小说中共有三位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不同的学牛会选择不同的人物来完成自己所理解到的小说主题内涵。于是该课的教学结构便有了一个全新的设计。所以在课堂导入之后,第二个教学环节的“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请围绕着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来展开你的故事。”同时为学牛提供判断主人公的标准,那就是首先看这个人物在全体人物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次看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逆转,最后看这个人物的故事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其实这样的主人公评判,也是非常符合小说教学的文体特征,那就是重视小说基木因素一一人物、情节、主题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邓彤老师讲的“让小说教学起步于小说的原点”⑥。主张文木细读并在小说领域做得卓有成效的著名的新批评派宿将沃伦(R-P-Warren,1905-1989)和布鲁克斯(C-Brooks,1906-1994)说:“人物性格对小说来说是如此重要,所以要想了解一篇小说的基木情况,唯一的方法就是问一下'这是谁的故事?'。”⑦于是我们的课堂结构在多重聚焦叙事模式的启发下,回到了小说教学的原点一一“这是谁的故事?”o这是个很能让学牛发挥自我见解的切入口。不同的学牛便会围绕上述的主人公评判常识,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和兴趣点出发来确定“这是谁的故事?”。同时结合了上述的主人公评判依据后,我们可以帮助学牛排除苏艾为文中的主人公。接下来我们结合文木细读一起来分析主人公存在的三种可能性而得出的三种主题内涵。一、这是“琼珊”的故事一一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在这里学牛视琼珊为主人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牛提供这样一个表格:时间线索琼珊(病情发展)十一月病倒
一天早晨病重这天夜里也是病重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病情好转第四天脱离危险(右列为空白,让学生根据文本来补充。)那么,他们可以在这样的表格提示下來完成自己的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我们从这个故事的复述屮可以看到,聚焦者(这个时候复述故事的学生)强化了琼珊这一人物形象所阐发的主题涵义,并且我们发现和文本题目相扣。看到最后的常春藤叶,成为琼珊生命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主题的分析。让学生比较一下琼珊在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Z前和Z后的生活态度的变化。Z前医生说:“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她又什么心事吗?……她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一_比如说,男人?"“男人?……难道男人值得__别说啦,不,大夫,根本没有那种事。”苏埃说。⑧这里通过医生和苏艾的对话,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琼珊对爱情都没有强烈的企盼和留恋了,她在病重Z际已经极其绝望了。而“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手段Z一,当然是人物语言,人物的谈话方式。”⑨我们再来看看琼珊自己的话。“妙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來,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你不用买什么酒了……不,我不咬喝汤……我希望在天黑Z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來。那时候我也该走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从正面的语言描写中,可以得出琼珊在病重时,把自己的生命和一片叶子的生命联系在一起,叶子的凋落与否成了她生命能否延续下去的一个隐喻。在重病的人那里,这种以身感怀的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她看到最后的常春藤叶决不轻易放弃白己的生命留在墙壁上时,她说:“我真是个坏姑娘……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來,再弄一点惨葡萄酒的牛奶,再一_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來看你煮东西。”她对饮食、打扮、生活琐事又充满了情趣。在琼珊的心里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她重新找到生的信念。视琼珊为主人公的学生,他们充当复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屮读出了自己的小说主题:一个人在挫折困难面前要有不息的战斗精神,要有信念去支持自己的人生大厦,哪怕在最最危难的时候。不可轻言放弃,放弃是一个闪念,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生命的奇迹往往属于那些有着坚强信念的人,有着在危难时刻懂得自救的人。让我们也记住海明威的那句话“一个人尽可以被打败,
但不可以被打垮。”信念、精神等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学习和牛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二、这是“贝尔曼”的故事一一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这里学生视贝尔曼为主人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牛提供这样的一个表格:时间线索贝尔曼十一月说要画一幅杰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一天早晨这天夜里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被送到医院第四天医院去世(右列为空白,让学生在复述中补充)这样,作为聚焦者的他们可以紧紧围绕着贝尔曼复述自己眼中的故事: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副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a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使最后一片叶子能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来代替自然界已经掉落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是完成了他的杰作。但是正因为这样,他得了肺炎,被送去医院,住院两天后不幸过世。从聚焦者的如上复述中,我们觉得依然符合文本想要传达的主题并也非常扣题。我们述可以用文本中的三次集中写贝尔曼这一形象来佐证。这样,我们可以再一次带学生进入文本细读。初次见到贝尔曼时,文本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又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再见他时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形象的,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最后一次见他,已不同与前两次的止面描写,这是通过苏艾的话来侧面写出的。“后来,他们找到了述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述有儿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贝尔曼己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生命的转折点也在于这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他的人格于此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视贝尔曼为主人公的学生,他们充当复述文本的聚焦者,于文本中读出了自己的另一个小说主题: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这里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让我们震撼。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个平凡的英雄,完成自己今牛的杰作,只要心中装有关爱,只要具有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一一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琼珊”、“贝尔曼”分别为小说的主人公很容易被学生看到。但是我们还可以视“琼珊和贝尔曼”共同为小说的主人公。基于聚焦者(学牛)的如上故事复述。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上述两张表合成一张表格来完成对这两个主人公所要传达的小说主题分析。表如下:时间线索琼珊(病情发展)贝尔曼十一月病倒说要画一幅杰作的郁一天早晨病重郁不得志的老画家这天夜里也是病重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病危,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病情好转被送到医院第四天脱离危险医院去世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时关照到人物双方的互动关系,并且紧紧扣住这“最后的常春藤叶”O其实,我们可以把琼珊和贝尔曼的两条线简化如下:琼珊:病危\/病好……生最后的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逝……死从上面表格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人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环节里发生了生命中的生死交叉。正是由老画家贝尔曼在“这天夜里”画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在“第二天早晨”当琼珊看到时挽救了她的生命,而贝尔曼因完成“杰作”而献身。艺术上的这片叶子,担当起了风雨的洗礼,获得了永恒的价值和三重超越,它实现了生命和艺术的三次对接转化。首先,它超越了自然界那片叶子的生命有限性。事实上,自然界中存在的那片“最后的常春藤叶”早已在狂风暴雨中凋落。客观世界一切生命皆有尽头,只有转化成艺术,才能获得有限生命的永恒超越。其次,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实现了琼珊生命与艺术的对接转化,使琼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本来病危的琼珊,在自己的错位认知下,把这个“杰作”当成了自然界存在的那片叶子,从而获得身处逆境更因顽强存活的精神启发,最后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她从病危中挺过来,又开始了她新的艺术旅程。最后,这“杰作”述使它的创造者老画家贝尔曼获得艺术生涯的超越,实现了有限生命在艺术中获得永恒延仲。我们从小说文本中看到,这是位落魄潦倒的痛苦艺术家。大有尼采所认为的希腊艺术家的悲剧情怀。他先前不成功的艺术人生里充满着穷愁和痛苦。这个年纪六十开外的老人,“庄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整天形象邁遢,喝着过量的廉价的松子酒,以酒买醉,以酒浇愁。他整个一生都投入在艺术事业中。他替青年艺术家当裸体模特,他自己的房间里也始终挂着一幅空白的画布。这画布静侯杰作的诞牛也己二十五年了。作为一名艺术家,在他的牛命中没有什么能比在艺术上成就
一幅杰作更有意义了。因为这样的“艺术创造一一这艺术是促使人们活下去的人牛的补充和完成一一的同一种冲动。”⑩而此时,琼珊病危,在客观上无意识地激发了他的这种创作冲动。于是,这位富有爱心的老艺术家,这位一心想能为琼珊做点好事的艺术家,也就在帮助琼珊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用自己的牛命成就了自己人牛旅程的最后杰作。老贝尔曼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沉浸在最后的艺术世界一一画“最后的常春藤叶”时实现了他牛命木质和意义的重估。于此我们感受到了贝尔曼有限牛命的永恒延续和他牛命的伟大意义一一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这第三个主题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需给学牛一定的思考时间和启发。比如还可以提示学牛从题目木身的象征含义里去挖掘。常春藤在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并且象征忠诚的意义。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一一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著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而尼采将酒神作为艺术的代表。这也说明了艺术的常春藤将常青。在实际教学中,当我们提供了上述的表格和常春藤的象征含义后,有学牛是这样发言的。我们来看一段教学实录:师:看这个常春藤的象征含义,再结合两个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分析一下,这里又可以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呢?生:我想老贝尔曼作为老一代艺术家的代表,琼珊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常春藤是艺术的代表,老贝尔曼为了琼珊而牺牲了自己,说明尽管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却是永恒的,可以一代代延续。师:嗯,你想表达的是艺术之树常青,生命可以在艺术中得到延续。生:嗯,师:很好。(在黑板上写下“艺术”两字)当学牛说出这一层以后,教师应深化这个主题,带领学牛再一次体会艺术和人牛的对接转化,让上述分析的三重超越在教师的木小结语中得以强调。到这里我们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进行的解读已经结束。我们探讨得出的多元主题虽然对我们的专门研究者来说不是全然的新,但是对我们的学牛来说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探索与发现。新课标在必修课程内容的组合和教学实施里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牛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牛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木意义要说木文的意义,笔者认为木文的意义在于将目前己经存在的两种主题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能借助一种新视角呈现给学牛,并在这样的尝试中对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让学生既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又避免现今教学中因过度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教学而对文木作过度的意义衍牛。这也许就是这次小说教
学的意义所在。(木文获宁波市2009年语文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