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类)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后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类)

ID:1048231

大小:31.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类《最后的常春藤叶》四层次十问教学设计淄博市周村区教研室毕利群(一)创设情境,问题切入设问1、欧·亨利的这篇小说的英文题目是《The Last Leaf》。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译名。比如《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最后一片叶子》,还有我们课文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请结合预习和对小说的理解,思考这四个题目各有什么特点?归纳:《两个病人》(从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来命题:一个琼珊,一个老贝尔曼;一个病人康复,一个死去,死去的人为康复的人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一片叶子与两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制造了一个悬念:主人公处在什么样的绝处,又如何绝处逢生的。有一定引吸力)《最后一片叶子》(这个题是从英文直译而来,最后一片叶子本身也富有诗意,实际它指的是老画家所画的假叶子,是小说中最关键的物象)《最后的常春藤叶》(常春藤叶是有象征意义的。首先,常春藤叶里“常春”两个字,不仅是绿色的,而且能够给人以生命的春天,给人以鼓励和希望。其次,这片叶子是贝儿曼自我牺牲的象征,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点燃了濒临死亡的病人的生命的火花)归纳:应该说,每个题目都有它的特点。(二)触摸文本,理清脉络过渡语:小说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下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地方。提问二至四位学生诵读。设问2、通过以上的诵读,思考一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在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从内容上看,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从结构上看,“叶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情节顺着“看叶子——数叶子——等待叶子落下——叶子没有落下——发现叶子是贝尔曼画的”展开。(三)深入探究,体悟感知设问3、小说的环境一般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本文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并且说一说这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于情节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学生诵读环境描写部分。讨论归纳:这篇小说的社会环境是格林尼治村这个“艺术区”。这个古老、曲折、幽僻的地方艺术气息浓厚,符合贫苦艺术家的胃口,而且因为阴暗潮湿而房租便宜,还可以暂避无钱付账的尴尬,这就使“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古香的格林尼治村来了”。贫困的艺术家们在这样的环境出场,便预示着他们悲惨的命运。自然环境包括:时间,十一月;天气,一个雨雪天;肺炎肆虐等。设问4、找出文中描写“最后一片叶子”的句子,思考其多重含义。讨论归纳:例如“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对琼珊而言,表层义是叶子的飘落,隐喻义是生命的飘逝。“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对贝尔曼而言,表层义是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是维系生命的希望,人生最精彩的杰作。设问5、“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简析这几句描写的深层含义。讨论归纳:富含情味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这寄托着生命希望的最后一片叶子。“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贴”“傲然”等词语暗示了这是一片与众不同的叶子,蕴含着对幕后创作这一伟大杰作的英雄的赞扬。设问6、苏艾悲切而激动地对琼珊说:“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为什么这么说?讨论归纳:一辈子梦想画出杰作却始终默默无闻的贝尔曼,完成这最后的作品后悄然地与世长辞。可是,奄奄一息的琼西却被这片永不凋落的藤叶给拯救活了。确实,从艺术的角度看,这片画在墙上的叶子算不了什么杰作,但是,这片浸透了老画家贝尔曼的血与汗的叶子,是充满真情与爱心的不朽的藤叶,一片充满了无限生命精神活力的常青叶。这段话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主题——爱,为了爱他人而奉献自己!设问7、“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肩巾”,既然“毫无用处”,琼珊为什么还要“心满意足”的织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讨论归纳:只有有着生活趣味的人才会去做一些当时毫无意义的事情。琼珊心满意足的织一条毫无用处的肩巾,说明她在贝尔曼画的常春藤叶的鼓舞下,已经摆脱了死亡的阴影,有了战胜病魔活下去的勇气。(四)归纳总结、拓展运用设问8、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讨论归纳: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使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假的,是老贝尔曼画在墙上的,作者在文中作了几处伏笔:第一处是“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上倾泻下来。”第二处是“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不风中不飘动吗?”第三处是“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是到什么地方去的。”第四处是“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枝散落的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设问9、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讨论归纳:主人公应该是贝尔曼。读这篇小到最后一节之前,读者都会认为主人公是身患肺炎,等待叶落身死的琼珊,甚至觉得贝尔曼在小说中的地位还不如苏艾。但是,读完全文,读者心里便豁然开朗:只有贝尔曼,才是这个“艺术区”里所有人的典型代表,揭示穷苦人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才是小说的主题。正是贝尔曼,他抱病画叶子的壮举,促成了情节的逆转,而这种逆转在前面贝尔曼的两次出场的正面描写和医生的话语中,就已经作了铺垫。设问10、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作业:1、请归纳这篇小说的主旨。(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使患肺炎的年轻女画家琼珊获得生的希望,在一个夜晚冒着风雨在墙上画上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因而不幸罹患肺炎去世的故事。歌颂了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讴歌了老贝尔曼舍己救人的美德;同时启示我们信念对生命的重要性)2、任选一题,写一个作文片断。(1)根据这篇小说的情节,尝试另写一个结尾。(2)老贝尔曼在画叶子前想到了什么?他是怎样画下这绝世佳作的?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情景写下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