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评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后的常春藤叶评课稿

ID:1048232

大小:28.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评课稿茌平实验高中王继刚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一篇经典作品。作家用平常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不平常的故事: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一生杰作,点燃了别人(琼珊)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琼珊之所以奇迹般地恢复健康,除了有贝尔曼与苏艾所给予的无私真情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她对于生活的信念与希望让她战胜了病魔。由此可知,这篇课文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精神信念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上。严淑娟老师在本课学案上明确的体现这一点,而且放了一段韦唯的《爱的奉献》这首歌来作引子导入课堂,为后面课文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诠释做了很的好铺垫。下面我简单谈谈我听闫福娟老师的几点听课感受,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教态和板书闫老师课堂上的教态自始至终明朗、大方、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例如在课堂上用亲切的口吻循循善诱:“嗯,还有吗?”“你看看,有同学还有补充的吗?”“嗯,不错!”等,诸如此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洋溢在整个课堂。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书娴熟。二,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闫福娟老师这堂课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清晰,听完课马上就能明确:1.由情节入手,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一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3.让学生明白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从而能树立起生活的信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闫老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做得非常好,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通过学习和体会,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影响全世界的魅力,其不平凡处自是随处可见,随手拈来就可以讲上整整好几节课。除了结局的奇特以外,还有他的标题,他那“含泪的微笑”式的语言风格等。这么多的内容,想要一节课讲完肯定是不可能的,用一节课的时间能够取舍得当,抓住一两点展开,使课堂的重点突出,这是很难得的。三、教学思路清晰,衔接自然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由小说的三要素引出同学们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结局,由此展开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一结局特点的分析。然后用一个大的问题(即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来贯穿整篇课文,读描写贝尔曼的段落、找出几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他的性格特点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而把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的揭示都容纳进去了,这样的处理,给人一种非常圆满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教材有非常深的理解,由此看来,闫淑娟老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非常好的。四、问题设置恰当,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注重课堂朗读、速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个体思维有独特的效果,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学生在朗读和默读过程中主动积极的投入与思考,这对学生的情感活动,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从总体上来看,闫老师这堂课基本没有脱离这个要求。整堂课问题的设置层次性、目的性也比较强,教师的引导也比较恰当,如在让学生分析“贝尔曼为什么要营救琼珊”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贝尔曼本身的性格特点来分析,贝尔曼本来是一个性格暴躁的人,挽救琼珊又是他的无私奉献。课堂也营造了一个比较民主的气氛,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在谈贝尔曼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体事例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时,当时有好多同学积极参与分析贝尔曼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争先恐后回答自己的看法:“长得丑”“整天郁闷,酗酒消愁”“心地善良”等等。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能抓住学生的答案,适时点评。五、小说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分析常言说细节决定成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更缺少不了它,它是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是小说作品中对于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事件的发生、发展,周围环境和自然风景的具体描写。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在分析这个问题时,闫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就从细节入手,做的非常漂亮,学生能及时的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六、关于课后拓展练习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大的享受就是琢磨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处。我在上初中时学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巧妙的安排了主人公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记得当是老师上完课后布置了这样的一篇续写500字左右作文: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是怎样?或知道项链是假的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当是自己写了什么内容现在模糊了,但这篇小说的结局和老师布置的习作练习还是记忆犹新。那么闫老师在这堂课后安排了300字作业:当琼珊知道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如果下去后学生真落实这一作业,我想若干年后同学们会和我一样清晰的记得这篇经典小说。这样的课堂结尾续曲我个人觉得设计的很好。七、值得商榷的几个小问题:1.语文学习要求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而这堂课的阅读时间太少,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新课标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要求的,一篇课文,不读,是很难体会其语言文字的魅力以及所表现出的主题的。而一上来就讲结局,学生只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以。除非是预习得非常充分,但平时的实际来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高中生课业繁多,指望他们课下把一篇文章读了又读简直是奢求。2.听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不是因为阅读文本而阅读,而是需要找问题的答案才去书中寻找,在分析贝尔曼为什么要救琼珊时点到贝尔曼正面描写这一段,没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其实,对于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时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联系课本做整体的进行分析,也许这是一课时完成本片小说课堂时间不够用造成的。3.是否再简单分析一下“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和特点。总之,我认为闫福娟老师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总体表现不俗,她的教学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她的成功之处,有待大家揭示,以便日后借鉴;她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大家指出,以便引以为诫,日后改进。 有专家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教不研究,不会有进步;又教又研究,就肯定能不断上层楼。今天,我只谈了闫福娟老师在《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我想,闫老师,也包括大家,一定既获得了经验又吸取了教训。希望老师们会后再作进一步的交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在不断的经验总结中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向实效、高效逐步提升,让自己的语文课越来越精彩!09年10月30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