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师陀
“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电视剧《说书人》主题曲
(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这个期间。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师陀
《果园城记》是作者描写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十八篇,后来又补写了一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概括介绍小城的地理历史外,每篇基本上是写一、二个人物,其中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可称之为“小城人物大观”。师陀在《果园城记》的后记中写道:“这小书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个活的人。我从它的寿命中我顶熟悉的一段: 从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进去。”
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孤苦:以说书维持生计、生活艰辛、贫病无依、孤独凄苦;善良:说书技艺高超、敬业、执着于说书、传播正能量;被弃:缺乏关怀温暖、凄然离世。
“我”与说书人细节描写的内容第一次见说书人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再见说书人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最后见说书人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说书人悲苦的一生
“我”对说书人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感动、着迷、向往、敬佩哀悼、同情
本文题为《说书人》,作者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写“我”?①“我”是本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了“说书人”的一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第一人称叙述,拉近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真实亲切。③“我”与小城人们的态度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小城人们漠视生命的态度的批判。④“我”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我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人生境遇、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情感态度,更有助于表达主旨。⑤“散文化”小说特点。
文章结尾说“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请分析这句话的内涵。(6分)①小城外的景象荒凉。②说书人活着贫困无依,无人关心,死后草草下葬,被人遗忘,他的人生境遇荒凉。③说书人死后,无人给小城带来幻想、感动、生气,小城人们的内心更贫乏荒凉。④小城人们面对死亡冷漠,面对生命麻木,其内心的冷酷让“我”感到荒凉。⑤回忆中美好的事物,那些传统文明一逝不再来,对逝去的眷恋焦虑造成了“我”内心的渺茫、空虚。
小说通过对说书人悲凉身世的叙述和说书人形象的塑造,赞美了说书人对说书的挚爱和为人们带来的感动,表达作者对社会底层平凡小人物的同情、关心,对社会混乱、冷漠的批判以及对人生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陨落与升华的深刻思考。主题概括
(1)对说书艺术的着迷,对说书人的赞美。(2)对底层民众的同情。(3)对生命寂寞无常的感叹。⑷对社会混乱、冷漠的批判。本文中,作者笔下的社会是混乱、冷漠的,物价飞涨、外来文化侵入、民不聊生,面对生病乃至死去的“说书人”,人们漠不关心,作者借本文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含蓄的批判。小说通过说书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我的短篇小说有一部分像散文,我的散文有一部分又往往像小说,我自己称之为‘四不像’”——师陀《我的风格》这种散文化小说在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采用散文常用的第一人称“我”便于从我的角度,感知说书人的故事,了解我的内心活动。淡化情节。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
散文体小说,是指以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散文化了的一种小说。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散文体小说不以具体的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想。
说书人我小人物说书人生悲苦精彩同情哀悼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