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赏写》课堂实录师:很好奇,对吧?这个长得像包子一样的老师(笑,瞬间缓和陌生状态),大老远地把我们拉到这里(微格教室)来,到底是要干什么呢?没啥,就是给大家带来一个“包子”(PPT展示课题),希望通过这个“包子”激起一点思维的浪花,让大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板书:发声)。身处网络时代,我们发出声音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不同途径、不同情境之下(板书:情境),我们发声的方式和特点是不同的(引出主题,生表示同感)。今天我们来蹭一下奥斯卡金像奖的热度,来聊聊“文随境转”这个话题。在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2019年2月25日)上,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奖项——最佳动画短片颁发给了皮克斯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指导的《包宝宝》。这部短片凭借什么样的魅力征服奥斯卡评委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短片,请大家用沉浸式观看的方式进入电影世界,发现其中细节。播放动画短片《包宝宝》,片长7分30秒,主要内容如下:影片设定在旧金山的华人家庭,一开头描绘了一个华人相当熟悉的画面,一名中国妇女在揉面,包包子。丈夫囫囵吞地吃了几个,就拿起公文包出门上班。妈妈正准备吃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包子变成了一个包子宝宝。就像所有的华人父母一样,包子妈妈喜出望外地向这个为她生活再度带来欢乐的孩子敞开怀抱:带着小包子去唐人街买食材,为它测量身高,精心照顾意外受伤的小包子。由于小包子不同于普通孩子,妈妈总会过度关注它,生怕它受到一点伤害:在和小孩子踢球时,因为小包子受伤,包子妈妈大惊失色,一把将球铲开。小包子为此和母亲生了气,在回家的路上,拒绝母亲递给他曾最爱吃的点心。但孩子总要长大,父母也不能一辈子保护至深。随着小包子的迅速长大,它越来越像逃离母亲的关怀与爱。它将自己所在房间里与朋友煲电话粥,拒绝妈妈做好的一桌饭菜,出门与朋友玩。甚至,在某一天,带回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女郎,并告诉妈妈,他订婚了!得到消息大惊失色的包子妈妈,一脸震惊的看着已经长大的孩子。她一把拉住准备离开的包子,做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举动,她一口吞掉了自己的孩子!惊吓中醒来,包子妈妈才意识到自己只不过做了一个噩梦。现实中,她的孩子回来看他了。他们一起坐在床边,重归于好,分享着童年最爱的点心。影片最后,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一起包了一顿家乡意味的点心-包子。(影片画面细腻生动,很抓人眼球,学生观看时沉浸其中,是不是发出会心的笑声或惊叹声)师:从大家的微表情观察,每位同学都沉浸在影片的画面和故事里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完成第一项任务(PPT展示任务1):走出影院,或者看完视频时,发一条朋友圈随手记录你的观影感受。生1:我觉得影片拍得非常好,虽然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拍出了中国家庭的相同状态,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师:说得很专业,看来观影感觉很强烈。不过(稍停顿,转向其他同学),听过来是不是有点像在回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引导学生关注特定“情境”)?你平时会把这段话写在朋友圈吗(生会意地笑,说不会)?请同学们再说说你的朋友圈会怎么发的。生2:这部片子超感人,强烈推荐!师:有点意思,重在讲自己的第一感受,并推荐朋友观看,还有没有?生3:看完影片,又饿又想回家。师:太形象了,饿是因为影片“包子”的形象特点,“想回家”是因为片子所传达的主题内核,写得精彩!
生4:我要发一个“爱心”表情(生笑),应该是粉色的那个(生大笑)。师:呵呵,富有深意的朋友圈,你会用什么配图呢?生4:(思考片刻)配张电影票票根吧。师:那估计评论区里的回复都是:跟谁去看的?(生大笑)生5:拍得好真实,我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师:现身说法,有说服力!在做同学们发朋友圈的内容跟国外网友看完后发推特的内容几乎一样(PPT展示国外观众的推特:“最后我哭了,因为太感同身受了。”“看完太感动,这是我妈和我弟!”“看到包宝宝变成人后,我就哭成这样了,我转身跟我妈说:我爱你!”)来,我们现在试着对这个任务进行分析,在刚才情境之下,我们写作的时间、对象、目的、媒介和状态分别是什么(PPT展示任务分析条目)?生讨论概括:写作时间是“刚看完”,写作对象是“我好友”,写作目的是“谈感受”,写作媒介是“朋友圈”,写作状态是“随手记”。(师板书)师:同学们概括得太棒了!这些要素就是真实情境任务写作所需要关注的核心内容,大家设想在刚才这样的情境之下,写出来的文本有什么样的特点?生七嘴八舌概括:瞬间、直觉、感性、代入、主观、多变、浅层……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核心话题:不同情境决定不同的发声方式和文本特点。现在,我们设想第二种情境:看完影片后,你总觉得意犹未尽,想到专业影评社区看看别人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于是打开网页进入“豆瓣电影”社区。浏览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了各种不同声音,豆瓣网友面对这部影片时产生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对立阵营(PPT展示豆瓣社区影评):短评1:近几年最惊艳的附送短片,跟故事设定在多伦多有一定的关系。包子=宝贝儿子,这种借物抒情虽然很直白,但移民家庭里,华人家长对子女那份自私又无尽的爱,以及子女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困惑与挣扎,都被展现的即温和感人,又真切有力。短评2:不适,黑暗讽刺混搭强行温暖和解。非华人看了可能很感动,我却觉得是个恐怖故事。母亲对儿子病态的控制和依恋,恨不得一口吃了他。你让我感动啥?冷汗涔涔。短评3:当中国人还会被这种情感所感动,那老一辈养儿防老的观念就永远无法消除。短评4:精良完美,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地道的华人作品(从进门背后一排拖鞋,到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调料),短短几分钟立刻让全场进入了剧情,高潮冲突处全场尖叫,震惊,难以置信的呢喃时,慢慢的进入下一段解释剧情,瞬间刺中泪腺,哭到难以自抑…太棒了!为这部短片的诞生和上映深深骄傲!短评5:恕我愚钝不知道这个短片想表达什么。揭露中国人的丧偶式育儿和父母超强的控制欲?如果是想表达这么沉重的话题,那么最后毫无理由瞬间和好又想表达什么?更别说母亲居然因为儿子不听话就想毁了他,简直惊悚。还有结局的爸爸居然好意思成为唯一一个不干活的,华人家庭怕不是这样吧。师: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项任务:看到不同观点后,二刷影片,发一条短评到豆瓣社区,参与打分讨论。着手完成任务之前,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分析一下任务细节。写作时间是“二刷影片”,写作对象是“知性网友”,写作目的是“参与讨论”,写作媒介是“专业社区”,写作状态是“思考之后”。(师板书)分析完任务之后,老师在给大家一个有关影评的知识性支架,可以作为完成任务的参照内容:电影评论,简称影评,是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演员、镜头语言、拍摄技术、剧情、线索、环境、色彩、光线等进行分析和评论。电影评论的目的在于分析、鉴定和评价蕴含在银幕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意义、镜头语言等方面,解释影片中所表达的主题。
既能通过分析影片的成败得失,帮助导演开阔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以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同时能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鉴赏,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学生开始在学案上撰写影片短评,完成后进行作品呈现和点评。生6: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深刻,包宝宝与母亲的故事就是一个个中国家庭的缩影。八分钟不到的短片,采用似真似幻的拍摄手法,反映了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的全过程,情节感人,发人深思。师引导学生展开评价:该短评写到了感觉、手法、情节和主题,点得比较全面,但是作为影评,还不够深入,例如“发人深思”的具体细节和思考结果并没有呈现出来,还可以挖掘完善。生7: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充满温馨色彩的场景吸引了。母亲刚开始包包子的力道、照顾包宝宝的小心翼翼,以及脸上疼爱的神色,无一不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妈妈。但之后的管制又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的一种有力概括,隐约看到影片对这种家庭教育的批判和反思。影片是以母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而身为孩子的我看完之后开始同情、理解妈妈,相信作为母亲的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师引导学生展开评价:这篇短评既是在评价影片,也是在评价典型的中国家庭关系。从短评本身看出观影者从感动到反思的情感变化过程,也读出这位观众对中国式母亲的宽容、理解甚至同情的态度,整体感觉乐观。师:同学们,从朋友圈到豆瓣社区,我们从中看出了不同情境对写作文本构成的巨大影响,这就是我们强调真实情境写作的意义所在。大家平时在写作是,心中都该有个“小明”,这个小明就是你写作的对象、读者,你要考虑小明是谁、写文章给小明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决定你要把怎样的文章呈现给小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升级:短片获奖后,引起广泛讨论,形成百家争鸣的热议局面(PPT展示关键词搜索结果)。电影导演说:你们的故事一定要大胆地讲出来,让全世界倾听,因为美好的故事会感动人,会让他们产生联想,会让他们感觉到惊讶和美好。其实我自己也是一个母亲,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包宝宝中母亲的心态,很多中国人是用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爱,我希望这是一个“视觉”的故事,人物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情感。普通观众说:除了动画片本身的制作精良,导演在剧情设置上也非常用心,整个贴片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长大以后常回家看看”,看过影片后我的内心是很被感动的,鼻子开始泛酸,我想到了自己,也想到了母亲。媒体记者说:华裔导演石之予,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扎实功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东方母亲梦,简单的元素中充盈着的却是一个家庭最初的形态,同时也是一份东方人内心最柔软的期盼和守候。虽然《包宝宝》有特定的文化属性,但是反映的却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话题。该片用充满中国韵味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了华人家庭生活的浓浓亲情。社会学家说:片中的妈妈是一个空巢老人,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单身女人,她有一个丈夫,只是这个丈夫很少出现,几乎是透明的,难道本片是在批判丧偶式育儿?正是由于包爸爸在家庭中的失位、缺席,才导致包妈妈把整个身心放在了包宝宝身上,倾注了过度的焦虑。准确地说,是由于夫妻关系失调导致家庭重心失衡造成的。正常家庭是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国人以孩子为家庭重心是家庭关系普遍失衡的真实写照。心理学家说:实际上,《包宝宝》是一部充满心理象征意义的动画短片,把华人社会里隐形的亲子关系问题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来。比较突出的是包妈妈吃掉包宝宝的桥段,其实它在心理学上象征着吞噬,母亲吞噬了儿子的自我,在心理学意义上儿子丧失了活力,真实的自我消失。人类是在试错中成长,孩子是在摔跤中长大,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了探索世界
的机会,会阻碍子女健康成长。河合隼雄在《童话心理学》中写到,从根本而言,母性具有孕育死和生的双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又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人类母亲在精神深层也具有这种倾向。假设你有个微信公众号,请以自媒体人的身份,选择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推文。眼尖的同学会发现,这已经变成一个当下热门的作文题。针对这个题目,我们也用前面归纳的任务分析方法进行细分:写作时间是“百家争鸣”,写作对象变成“关心此话题的所有读者”、写作目的可能是“现象研究、树立观点、形成影响”、写作媒介是“自媒体平台”、写作状态变成“纵观百家、深入思考、谨慎下笔”。大家设想一下,在这个任务驱动之下,你会写出怎样的文章。为了让这个任务顺利进行,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下两个支架:技能支架:自媒体写作技巧,找准定位,坚持个性和个人观点,紧扣热点,借助情绪/直击痛点,原创性/独家性/时效性,非认知性/互动性。范例支架:发表于党报评论君公众号的推文《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戳中了怎样的痛点?》,发表于新生命电影公众号的推文《中国风短片《包宝宝》|没有方向的母亲》,文章具体内容略。学生阅读推文范例,要求在推文后面发表留言点评文章,在互动点评过程中学习推文写作技巧,继而着手撰写属于自己的文章。生8:陈俐洁《包子,包不住的孩子》:“初闻不知母胸臆,回首已是司马青”,这是我对《包宝宝》最简化的感想。我们何尝不是那个倔包子呢?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大步流星走在母亲用时间铺就的石子路上,眼中却开始仰望另一片天空。想闯荡外面的世界,就借着叛逆,让她从不肯到流泪,最终吞下离别的苦水。我们像极了那包子,包不住的孩子。直到有一天,再见到她,我们才能设想当初耍脾气不吃的饼会让她难过,因为我们也将成为她的样子。《包宝宝》所反映的,正是孩子在18岁前的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模样,即互相对对对方与自己都过不去,但这就是一种由爱而生的矛盾。就如陆明说的“爱是过冬的衣物,也是沉重的包袱,当有一天我们放下爱行走,背后会感到寒冷。”正因母亲将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在选择到外面闯荡的时候,她才会“怕冷”,才会流泪。但,这又是成长的必然。我们所要承担的,无疑便是母亲所未说的嘱咐,送给将来另一个“包宝宝”罢!生9:樊甜甜《虚幻而切实的梦》:《包宝宝》用大篇幅的梦境无声地展现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演变:捧在心尖的宠爱呵护,少时的管束,长大些“叛逆”的裂痕、矛盾。“母亲”的举止神态,即便没有语言也易懂,因为这一幕幕便是中国家庭的常态。我尤其喜欢“梦境”的设置,最后的“吞噬”是只能在梦中进行的最激烈的应对矛盾的方法——毁灭。它在入木三分地刻画母亲面对儿子远离的痛苦、偏执时,预演了一场以爱之名的伤害。嘶哑的哭声是母亲在影片中第一次发声,是后悔,也是醒悟。而梦中的残酷在一定意义上成全了后来的和解,让母亲明白了让步与放手。其实,绝大多数母亲都会怀着“如果这样会永远失去你,我宁愿忍受失落而成全你”的想法,只是那场虚幻而切实的梦成了催化剂。年少的你与偏执的我有那么多次误伤,而在我们去往平和的那一刻,让年迈的我和成熟的你再肩并肩挨坐着吃一盒曲奇饼干,在泪水里握手和谈。魏昌富2019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