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苏教版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word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苏教版必修二《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word教案1

ID:1048398

大小:69.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五讲:用墨如泼与惜墨如金——苏教版必修二写作专题一训练指导江苏省淮州中学卜廷才最新编写【名人名语】“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叶圣陶【生活鸿爪】☆秀才的文章和他老婆的包子听过一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写文章总是详略不当。一次,他写一篇卖驴的启事,写了几千字,还没有见一个“驴”字。晚上回家,他老婆蒸了个大包子给秀才吃,咬了几口,不见一点馅儿。再咬一口,馅儿又咬过了。秀才很生气,斥责老婆,老婆说,你写的文章就是这样啊。这就叫详略不当。☆《墨子》中的一则故事学生问墨子:一个人话多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多有什么益处呢?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啼叫,弄得口干舌燥,却没有人去注意它。可是报晓的雄鸡,在清晨嘹亮地叫几声,大家听到鸡鸣声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很注意它。所以话要说得恰当,要讲在要害处。墨子的这番话对我们的写作同样有启发,那就是: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处理好详略关系。☆文章应像五花肉  为了让学生在日后的每篇作文中都能做到详略得当,因此,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事例。   有一位同学话语很多,在写人作文中为了描述爸爸的性格,写了三件事情,每件事情都写了四百多字。结果一篇文章下来超过了一千多字。可有一位同学平时积累不多,写作文也是难题,在写爸爸性格时候也写了三件事情,但每件事情只写了五十字,因此一篇文章下来还没有三百字。    第一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肥肉,让读者看完之后像是吃下了肥肉那么油腻,而第二位同学写的三件事情就像是一盘没有油分的、干巴巴的瘦肉,吃起来涩涩的,没有香味。只有五花肉最好吃,又肥又瘦,肥瘦相间,既不油腻又不干涩,非常好吃!同学们明白作文中详略得当的问题就像生活中的肥肉和瘦肉的区别,如果在作文中注意了详略得当,那么作文也像一盘香喷喷的五花肉一样呈现在了大家面前,十分诱人!【写法指津】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立的。”的确如此,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思考。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渴望思想的中国,呼唤创新的中国。没有思想就没有创新,中华民族的发展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因此,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善于发现;只有勇于思考,才能不断创新。今天这节课,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充分利用上苍赐给我们的这一个大脑进行思考(打出罗丹《思想者》塑像),来做好我们作文的思路拓展训练,开启我们高中生涯的创新思维培养征程。创设情境: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一善换角度:一个圆,有人看来是一轮红日,有人看来是一轮满月,有人看来是一个封闭不与外界沟通的思想,有人看来是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多样的人,多样的思维,多样的答案,无限的多样性构成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姿的世界训练目的] 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详略分明,张弛有致。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条理清楚当然要讲究语言得体和恰当地运用记叙的顺序。可是,我们也会遇到这种情况:作文语言是很棒的,所运用记叙的顺序也有利于表达主题,但读完文章之后还是给人一种懵懵懂懂的感觉。为什么呢?这可能是文章不讲究记叙的详略,详略不得当,文章主题的表达就失之偏颇,给人满头雾水的感觉。使作文详略得当,我们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文章中心,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思想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要详细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要简略写。   二、突出事情过程,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因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三、把握好点和面,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若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从而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   四、记叙文中也应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应适当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叙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叙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要详,写景部分该略。   五、把握详略的“度”,我们还要弄清:详写的材料详到什么程度?略写的材料略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详略的“度”,才能做到详略得当。详写,并不是越详越好,只要重点内容充分地表现了中心思想,就达到了要求,切不可画蛇添足;略写,也不是越少越好,也要根据中心思想的要求,简练地叙述次要的内容,做到简洁概括,清楚明了,决不能简单几笔,草草了事。   总之,详略的安排应该服从表达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写处,用墨如泼,略写时,惜墨如金。这样,详略分明,张弛有致,文章的表达才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详略得当的重要性是什么?⒈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生动感人。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⒉文章如果不注意分清主次,不分详略。那样会出现内容不集中,中心不明确的毛病,整个文章成了流水账。 详略得当的方法是什么?⒈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是整篇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体现中心思想,需要详写。  ⒉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当然,在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也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文章重点就突出、主题就鲜明,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 ⒊要选作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要详写。必要的交代、说明、过渡等跟突出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要写得少,写得疏,写得简略,要轻描淡写,但不能不写。⒋记叙描写时,结合抒情,议论的,记叙描写应详写,抒情议论可略写。运用先倒叙后顺序相结合的,倒叙部分可略,顺序部分可详。如果当中还安排了插叙。插叙部分应略写。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常有对景物的描绘,写人记事部分就详、写景部分该略,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情景交融,但情是由于景和物而发生的,所以描写景物是基础,应详写。抒情就该写略写。有些文章采用总叙,分叙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总叙应详写,其他的方面就应略写。议论文以论理为主,目的在阐明某种道理宣扬某种主张,所以,议论部分应详写。高中记叙文的"三味"从小学就开始写话、写日记、写作文,写到高中,记叙文已是再熟悉不过的文体了。但有时很困惑:许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连初中水平都没了。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在于,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也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什么样的记叙文才算上档次?说来标准也多,在这里,且不说选材典型、组材有方、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就结合自己进行作文指导的体会,谈谈高中记叙文应具备的"三味"吧。其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虽说记叙文写作的关键在于选材,但在多数学生生活面毕竟很窄的情况下,只强调选材的典型性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应当让他们学会“挖掘”,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若写作时不会往深处挖一挖,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写得俗之又俗的。每每读优秀作文,都不难发现,大凡成功之作,其实都是小作者生活积淀中形成的独到见解的抒写载体,或是对自己参透的人生哲理的具体诠释。请看以下几例记叙文中的点旨之句:⒈懒汉不思成材,懦夫不敢成材,庸人不善成材,成材是强者的事业。⒉坚韧是什么?坚韧就是不埋怨命运的坎坷多舛,不叹恨生活的无情磨难,坚韧就是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坚韧就是突破,就是追求,就是创造,就是希望。⒊我要学会忍受,学会把伤痛转移,就像珍珠贝一样,重塑自己的伤口,在伤处磨练出一颗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耀自己的人生。⒋我一直感叹生活于我只是严酷的沙漠,现在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心里没有绿洲。⒌那一段充满阳光、鲜花和赞誉的日子已成为永久的历史。它已被我紧紧地收藏在心灵的最底层,因为我明白,它很难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级级台阶,却往往会成为通往成功的一个个温柔的陷阱,使自己在享受心灵的满足时,不知不觉地一步步走向后退。人们读到这样的文章,犹如与小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同品味生活,感悟人生,挑战命运,产生心有灵犀的共鸣。而这一点,小学生、初中生一般是无法企及的。高中学生就应该这样,发挥自己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知识积淀相对深厚,感悟能力较强的优势,有意识地从事件中提升出一些带哲理意味的思想,让它成为记叙文的灵魂而闪耀光彩。 其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正如年幼时弹琴只能弹准音符,而长大后可以在音符中传达无尽的意味一样,高中记叙文应该在字里行间蕴含丰富的情感。叙说事件时,不能只是干巴巴毫不动情,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用"心"去写,用自己的动情去打动别人,感染别人,把读者牵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之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使文学功底不是很强的学生,只要能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之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得到好的表达效果。韵味之二是语言的意味深长。高中记叙文的语言除了具备初中时准确通顺的要求之外,要力求“美”起来,力求蕴藉、凝练、含蓄,以有尽之言达无尽之意,给人回味与思考的余地。每一句叙述都不只是简单直白地交待事件过程,而是包含深意且伴有浓重的抒情。其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也许有人要说,这不是鼓吹让学生来虚的吗?其实高中生的认识能力,远比初中时候强,他们已不再是只会就某一具体的事件认识点滴的生活真意,而是能以较为合理的、综合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初中生可以不明白文学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道理,可以不明白将张三的鼻子、李四的嘴巴、王二的额头、孙五的眼睛合成一个人的写法,高中生却必须明白,而且也能做到,这是对文学有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文学素养的体现。高中记叙文记叙文应当可以适当虚构,也许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句对话、瞬间情景,却可以加以想象,扩充成丰富而完整的事件;也许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却可以放到自我的生活中去抒写;也许是不同的人经历的事,却可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来表现。只要是不违背生活去瞎编乱造,只要是具备生活的真实,把存在的、可能的、甚至希望存在的现实写出来,未尝不是对生活有深刻认识与思考的体现,未尝不是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未尝不是语文功底深厚的体现。如此,高中记叙文的事件会更有典型意义,形象会更丰富,内容会更充实,主题也将更有现实意义。高中记叙文若做到“三味”俱佳,就算到了“火候”了,这样的文章也一定会成为同龄人中的上乘之作。资料七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⒈记叙文选材的原则要想写好文章,选材是关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材料,靠积累。要积累,靠观察,靠收集。占有材料,途经一般有三:⑴从生活中汲取。沸腾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⑵从书籍中收集积累。人不能事事经历,书籍为我们体味生活,理解生活提供了又一渠道。⑶整合生活素材,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借假设推理而生发出新的材料。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因此,我们要表现一个特定的中心思想,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 一、材料要真实。材料要真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意在告诉我们,写文章语句自然天成,才能万古常新。自然天成,那就要写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这个真实,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即自己是事情的直接参与者);也可以是耳闻目睹(自己作为旁观者)。尤其要选取真实的有个性特点的细节材料。记叙文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人或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二、材料要典型。材料要典型。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通过事件来表现,写人离不开叙事,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典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典型事例的安排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化。⒉不平均使用笔墨,应当详略结合。一般至少有一件事要详写。⒊多个典型事例的安排上应注意衔接、过渡。通过什么方式来组接这些事例也要注意技巧。三、材料要新颖。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会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在同学们的作文中,选材陈旧比较普遍,往往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气息。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四、材料要切题。就是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剪裁"本来是裁缝行业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将布料依照需要尽量剪裁,该去就去,该留就留,缝制成美丽的衣裳。写作文也如同做衣裳一样,对使用的材料也必须剪裁。剪裁,需要有依据。依据之一就是根据中心思想剪裁。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进行详写;对表现中心思想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要进行略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不管多么生动,也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舍。记叙文组材的方法:⒈截取精要法。在记叙文中,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动人、最能反映其性质的闪光瞬间而加以表现的剪裁方法即截取精要法。一幅完整的布料,需精心剪裁,才能做成得体的衣服。精心剪裁作文材料,截取精要,能使文章写得精彩扼要,中心突出。材料的截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⑴叙事的文章截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最紧张、最激烈的部分。⑵写人的文章选取人物经历中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思想,能多侧面表现人物的材料。⑶写景要截取景物状态最鲜明的片段。 ⒉舍本逐末法。它是选材中寻求新颖的反映角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选取事物中似乎是并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东西以反映事物的整体,表现深刻的主题。它贵在表达角度新、依材料“芥末”挖掘有价值的重大题材,常有三种方法。⑴避开过程的叙述,截取事情的开端和结尾。⑵避开主体的记叙,选取事情的细枝末节。⑶避开本体的正面叙述,选取事件侧面的蛛丝马迹。⒊以小见大法。即采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平凡小题材来表现大主旨的方法。谈身边小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世界。具体做法常有两种:⑴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小事物中迸发出诱人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⑵借助日常小故事、小场景烘托时代大背景,透视出本质意义。要注意的是挖掘材料内涵要适度,挖掘的思想不能游离材料蕴涵的本质。⒋移花接木法。把别的事物、人物、故事转借到自己作品中,借别处的题材表现人物性格,表现深刻的主题,这种方法就叫移花接木法。材料不一定是生活素材的原版,但要符合艺术的真实。它可借自己的直接经验,将体验过的事物特征转借到类似的事物上,使描写符合真实,以假乱真。如范仲淹对洞庭湖的描写,范仲淹没有到过洞庭湖,但他到过太湖和鄱阳湖,所以也能把洞庭湖景色描写得有声有色。⒌彩线串珠法。即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用一线索贯串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方法。另外还有纵横对比法(将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对比为纵比,将两个人的优劣等放在一起对比为横笔)、扇面结构法(用几个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段或事情情节片段组合起来)等。议论文写作之扣紧论点剪裁论据。明确剪裁原则: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截取材料,突出论证论点的有关内容,摒弃无用的材料。这就是剪裁的原则。剪裁的步骤和方法  ⒈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⒉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⒊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范文引路】                                                          人与路2006江苏考生   小诚毕业后,在市里当会计科科长,职务不大,权力不小,那些烫手的金子只有他能拿捏得住。   这天市长秘书过来了,是个女的,套装短裙,走路一扭一摆,嘴唇涂的口红可以刷墙,脸上抹的脂粉能盖个瓦房。   她抛了抛媚眼,娇滴滴地说:“科长小弟弟,新来的吧,跟我喊姐得了。”小诚家有娇妻,这么个妖艳女郎如此称呼他,他还受得了。他脸红的答道:“姐!”“哎,我这小弟还真帅呢。”说着就要捏小诚白白净净的脸蛋,小诚躲之不及,忙说:“姐,你自重,我有妻室。”这女秘书顿时来了火:“哟,你算哪根葱呀,给你点颜色,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彩虹啊!还吃软不吃硬,老娘懒得跟你放屁!明说了吧,市长要调一拨款子,要盖一幢别墅。”   “不行,这钱是公家的!”小诚一口回绝。“哟,你还真倔呀!不行也得行,市长说了算!”一栋写字楼都给他们的吵闹声震响了,众人如苍蝇看见屎似的,都跑来了。    一人偷偷拉了拉小诚的衣角:“别跟她一般见识,她可有后台呀。”小诚不屈不挠:“有后台怎样,我就不让。”   秘书看着人多,放了一句话,便走了:“小样,一会儿市长会来找你的。”   果然,一会有人喊:“小诚,市长找你。”   市长都是一个样,富态,笑容可掬,满面春风:“呀,小诚,你好,你好,新来的吧!还习惯吧!”   “他能不习惯,都成霸王了,这里都成他的地盘了,谁敢惹他呀!”女秘书回了一句。   “小艳!”市长瞪了一下那个叫小艳的秘书一眼,然后和蔼可亲地说:“你先出去。”又掉过头来:“来,小诚,坐!”一扭一摆的那位秘书一扭一摆地走了。两根烟工夫,市长开始阴沉着脸:“小诚呀!大学毕业读书不少吧?”“嗯。”小诚不敢直视。“知道鲁迅的一句话么?叫‘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熟悉吗?”“嗯。”小诚不知道他要唱哪一出。   “我们的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知道为什么吗?”小诚茫然的摇摇头。“知道为什么我能当上市长吗?因为我有人哪!哈哈哈!有人就有路子,知道吗!你会知道的,好了,你可以走了,那笔款子你拨给我就是了。”   小诚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后台”,什么叫“路子”,终于理解了市长的“良苦用心”。   小诚当然给了市长那笔款子,会计簿上当然没有记下,可他私底下准备了一个本子……   在科里,他渐渐耳闻一些市长的“先进事迹”,他一笔笔记下了。   时间到了,他交给老婆,让她去纪委。老婆临走时他说:“我以后的‘路’,就看你的了。”很快,调查组来人了,因为证据确凿,调查组没有处于被动地位,市长当然绳之以法了,还牵连了一干人等,包括那位拉小诚衣角的仁兄,和那位妖艳的秘书,只有小诚例外。   押上警车的时候,小诚喊住市长,说:“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颇似讽刺小说的笔法。很显然,作者模仿了影视文学里面不少反腐倡廉的故事,加以取舍、整合,然后“立主脑,减头绪”,才有了“小诚”(会计科科长)“市长秘书”“市长”等这样的典型。应该说,这样的文章也是符合“真善美”的艺术的真实的。作为考场作文,作者在正确理解了作文题目的意旨后,大胆从容地写来,正好扣住了文题中的另一个方面,即写作导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鉴于此,作者详写市长秘书、市长所走的贪污腐败之路,略写小诚的抗争之路,详略得当。作者在结尾人物台词对话中有机地突出了题旨:“市长,那句话该改一改了,应该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您说呢?” “市长哑然。”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耐人寻味。此情独钟,此花独幽2011年重庆考生尚念得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痴情坚守;《诗经》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的痴心;李密“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陈情之表……他们的美名都有一个特点,便是钟情。这种深情是一份执著的坚守,一份默默的付出,一份以生命为期限的承诺……这就是钟情,是能让命运之花绽放到极致的唯一土壤。 盛唐有元稹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既是秋色中的簇簇金盏,更是一种隐喻,喻的是“无意苦争春”的淡泊之心,喻的是“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之情。不爱“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纷繁俗尘之美,而钟情于自然之趣,实则是他的一种坚守,坚守一颗不被功名利禄诱惑的心,坚守一份自然恬淡之美。《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然而元稹却凭借这样的钟情,毫不在意外人对自己的评价,遵循内心的声音。情有独钟是一份坚守,这份坚守让干涸的生命绽放出春日的光彩,让内心的世界不再单调。诸葛亮在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本是诸葛草庐前一副对联,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世间有风情万种,唯有钟情于一处,才能得到安宁清静的心境。与此相应的还有周敦颐的《爱莲说》。同样是这世间的风情万种,陶渊明之钟情于菊有了“采菊之士”的美名,周敦颐爱莲亦同样取得清誉。周敦颐与陶潜都曾憎恶丑恶的社会,不同的是陶潜选择了隐,而周敦颐更钟情于如莲般独立浊世的坚守。所谓人各有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但他们坚守的心是一样的,那便是:一旦选择,此生都不会放弃。情有独钟的坚守,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润;情有独钟的执著,让内心拥有宁静;情有独钟的付出,让平凡拒绝平庸,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此情独钟,此花独幽,命运之花就此绽放出极致之美。「点评」题目“此情独钟,此花独幽”极富诗情画意,一个漂亮的题目,会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尚念得”三字起笔,便有一种风致存在,使整篇文章风格独妙,言语生花。开篇所举息夫人、《诗经》中的一位女主人公、李密的《陈情表》三例,叙议得当,生动贴切。这三个人物的铺陈让阅卷老师在发展等级中的“生动形象”一项给了满分。元稹钟情于菊,坚守一份恬淡之情;诸葛孔明钟情于淡泊,能实现远大目标,二例详说详解。周敦颐和陶渊明同中有异,二例有详有略。所举四例详略得当,剪裁有度,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比较深厚。 【写作实践】⒈在你的身边有许多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生命故事,对生老病死都有他们自己的感受,选择一个采访对象,请他们讲述最难忘的生命故事,在整理成一篇“口述实录”。「简指」口述实录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诞生于世界文坛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近十几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口述实录文学作品。口述实录文学的文体特性表现为:作者放弃了讲述的权力,成为受话人,却又成功地维护了自己的作者地位;“小人物”担当主角,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集束式结构;采用直接个体对应式话语,真实、坦率、鲜活自已说出来的话别人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了。口述实录就相当于主持人或记者,传记作者去采访知道见证历史的人,所记述下来的当然就是实录咯,口述历史也是差不多的,让见证人口述,然后旁边有人记录。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是采取采访加“实录”的方法写作报告文学,符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展现自我、展示自我、原滋原味。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形式包括个人简介、采写录音(第一人称形式)以及采写者思绪。 口述实录报告文学主要被访问对象是普通人,内容主要是变革社会中普通的生活。酸甜苦辣、个人追求、人生梦想。完全尊重个人意愿。“口述实录”属于何种体裁?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口述实录”大多比较松散,具有散文“形散”的特征。记者为了追求“实录”的效果,对口述者的叙述一般不作过多处理,而是原样记录。口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但体现在口头表达这一形式上,往往又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有的记者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整理,文章也常常呈现出情节上的跳跃性。    其次,“口述实录”的主旨一般都很明确,是以反映情感问题为主的。这类文章通篇记述一位或几位“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或者生活隐私,以此来达到反映“口述者”心理状态的效果,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始终。这恰恰合乎了散文的“情感”特征。    再次,在写作方法上,散文要求情感和环境有机统一,即创造“意境”。而“口述实录”所选择的事件中表现读者关注的某类情感,用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形成了散文的“意境”。「例文」唐山大地震—经历者口述实录·唐山孤儿有家                      李敏辉30年前发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地震,一夜之间使4200多个孩子失去父母沦为孤儿,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从那时起,一个规模宏大、历时漫长、牵动着亿万颗心的救助孤儿的慈善工程开始了。下面的这个故事是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新旧“全家福”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唐山地震孤儿几十人自发地聚集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拍照留念,品味抗震以来的生活。给他们拍照的人是唐山摄影家赵锡复,当他摁下快门,摄下那张“全家福”后,看着张张笑脸,不禁历史回眸:刚拍下的这张照片,和1980年他去河北省会石家庄育红学校拍摄唐山孤儿的合影照,照片上的人物几乎完全一样,连各人所站的位置都还和原来一样,只不过,现在他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面对4200多个孤儿,河北省决定在省会石家庄紧急筹建一所能生活能学习的新型学校,接一些孩子过来。随后,在工作的董玉国接受了筹建创办育红学校的重任,一批批唐山孤儿被接送到了育红学校,前后8年,共有600多个唐山孤儿在此学习生活,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1980年,《唐山劳动日报》记者的赵锡复来到育红学校采访,当孩子们听说赵锡复是老家来的人时,感觉都不一样,特别亲,赵锡复看到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快慢不同,省里刚发几个月的衣服穿在孩子们的身上,显得有的长有的短。赵锡复就在育红学校的操场上,给孩子们照了一张合唱的“全家福”。20多年后的今天,聚集在唐山再次合影留念的这些孤儿,就纷纷簇拥着董玉国和几位育红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他们笑得很灿烂。孤儿当了妈妈   提起当年,董老的目光中满是慈祥,“想起你们刚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现在还忍不住心疼。”    当时来育红学校的孩子,从16岁到6个月年龄不等,其中3个只有半岁左右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当学校里的老师从护送人员手中接过啼哭着的女婴时,孩子的哭声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当时唐山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有这3个没有,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着要给她们取名,几个人颇费了一番脑筋,给3个女婴分别命名为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后来,她们被称为“党氏三姐妹”。   像唐山4200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如今“党氏三姐妹”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党育新和党育苗的儿子龙龙和晨晨,也和母亲一起来“省亲”。两个欢蹦乱跳的孩子,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穿梭,跑着笑着。 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石家庄育红学校旧址,唐山600多名孤儿的学校,更是他们曾经的“家”。在这里他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再一次找回了家的温暖。5月中旬,唐山孤儿一行19人在董玉国的带领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凭着记忆找寻那些久远却清晰的印记。在一排瓦房前,大家扒着窗户辨认着自己当年的宿舍。听说孩子们回来了,临时得知消息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学校。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多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们很多人还一如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   老师无私的爱曾经滋润着这些幼小的心田。而当时,为了怕使学生因想念父母而难过,老师们却跟自己的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能去育红学校玩耍;二是如有学生在场,不能叫“妈妈”。曾在育红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十几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中技;有27名参了军;高、初中毕业生由石家庄、唐山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为工人、教师、国家干部、留学生、军官、劳模、企业家等。   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身的育红学校曾经汇聚了全国人民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曾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在留言簿里,书写下上千条不同文字的赠言,盛赞又是校园又是家庭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师生的情谊原育红学校的孙老师说,几年前她的学生杜丽艳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只烧鸡,大老远从唐山坐火车,专门给老师们送来。在育红学校的8年时间里,无论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里给每个孩子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30年来,他们不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或专程,或路过,只要有机会便时常有人回来看看,看看过去的校园,看看老师。老师们也没有忘记学生们。许多老师曾去唐山看望孩子们。党育苗参军复员后工作了,已60多岁的郝秀霞老师和老伴专程去看望已当了妈妈的党育苗,像抱当年的小育苗一样,再抱抱小外孙,尽“姥姥”的情意。   2006年5月13日,一班师生们共进晚餐。席间,老师们不经意间得知,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原唐山孤儿张丽华的眼下境况很是艰难。一位傅振中老师放下了筷子,同身边的老师们悄悄咬起了耳朵,饭后,傅老师把2000块钱交给张丽华,说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张丽华哭了,说什么也不要,老师们生气了:“孩子有难,家长岂有不管的道理!”接过带着老师们体温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    唐山抗震30周年即将到来,先后给育红学校孤儿群体和“党氏三姐妹”拍过新旧合影的赵锡复,又在酝酿着拍他们的第三张合影,而这,又会有新的感人故事……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珍爱一切生命。上海有位工人,十几年来无偿献血五十多次;浙江有位以捡破烂为生的妇女,先后收养了十几名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有位动物学家为了保护大猩猩,放弃优裕的物质生活,独自工作在热带丛林,直至献出生命……你留心过这类故事吗?你是这样思考的?请围绕“同情与悲悯”写一篇散文。「简指」首先,我们要仔细审题。弄清话题的含义。所谓悲悯,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这样,这个话题就很宽泛了,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观察,时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光留心还不够,还要求我们有一颗善良柔软的心,有一颗对世间万物苦难的同情和悲悯的情怀。此题为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写作习题之一,“同情与悲悯”似乎是一个被遗忘的话题。通过本题的写作,意在引导学生在关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关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亲人、师长、朋友、陌生人,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正如话题所说:“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使人的生命更加高贵美丽,人在珍爱个人生命的同时应该珍爱一切生命。”写作时要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或抒发由这个问题而引起的真挚情感。议论抒情类散文宜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类散文则应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类型导写]一、积累、珍惜自己的生活体验平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往往到作文时,才感受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书到用时方恨少”,或者感叹自身的人生经历平淡无奇,没有可值得一写的素材。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学生自身成长的每个阶段,如果都能用这种“发现”的意识去观察社会,审视内心世界,他们会觉得写作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为此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平时就做一个有心人,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重视阅读体验并善于探究思考,走进历史人物与文化名人(诗人、哲人),走进名著、名篇,走进神祗、神话,走进历史和现实,积累好素材。另一方面同时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时刻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并始终怀有一颗敏感的心,凡事多思考、多探求、多质疑,常怀感恩、同情之情,这样学生就会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会在人情世故中逐渐发现人性之美,也会在爱自己的同时想到去爱别人。二、掌握运用写作技巧①善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并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或点画肖像、或描写动作,或烘托心理,以便收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那蹒跚的脚步,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为自己买橘子的艰难,曾令作者一次次情不自禁而感动得泪如雨下,就连读者也被那父子情深而深深感染。 ②巧换叙述角度。学生习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引起读者共鸣,是因为他们往往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冷静地描摹事物,很少设身处地替对方想一想。而变换叙述角度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者对母亲苦难人生的追忆,较多地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作者变换叙述角度,深入到母亲的内心世界思考问题,并采用了对比法写出了理解母亲后的悔恨,使文章显现一种起伏、层进的态势,同时也使文章走向了深刻。「例文」同情与悲悯这世界本来就是这么悲悯,如果没有悲悯,同情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价值,上帝既然决定了让悲悯处于这个宇宙,那么同情的存在无疑就是对悲悯的最好的同情。    从小,我一直会对街头乞讨的人感到莫名的伤感,当初不知道这种情感叫同情,更不知道原来感情也可以用文字来定义,但是无论怎样,我总会掏出身边可以掏出的钱给他们。后来,我才知道,那时是一种愚蠢的天真。你就算每次给他们施舍,,就算你每次给他们同情,可是你竟然不知道,他们是否对得起你的同情你的善良.他们利用了你的同情魔抓的夺过你的善良.瞬的,长大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干净的钱变得居然那么脏!为什么连孩子的同情,都是一种谋生的利用工具?生活,我从来驾驭不了别人,可是为什么,我的同情,最认真的感情却被你们欺骗.也许,在哪里黑暗的地方,你们开始享受…..生存就一定意味着不择手段吗,甚至伤害人的纯真感情.    之后,现在,就算我再次走在熟悉的大街,就算我又遇见一张张渴望的脸,就算我有很多用不完的零钱.我已不会再是当初的小羔羊,拼命往一个叫悲悯的坑里跳了.我可以做的很善良,我一样可以很你们一样充满对纯洁悲悯的向往,可是,我,已经开始思考了,可能,这里不是诠释悲悯与同情的最好的地方。    不想再被伤害,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的被那些人欺骗的同情才是最为值得同情与悲悯的。   一天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场景.一个外地的中年妇女在卖糖葫芦,城管不让她卖.她死活要卖,城管欲要抢过她手中的葫芦竿.中年妇女一直碎碎念,说自己怎么也没犯着什么.城管说,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开始,我一直在想,这个城管为什么要为难一个黝黑色皮肤枯黄头发的外地妇女.大家都是生存.” 你卖了就卖了.可你站在不该卖的地方卖,就是你的不对”这句话一击即中,同情,你就同情,可是不能为一个犯了错的同情.更何况她还对城管的教管不以为然.她的生计不好又怎样,外地妇女又怎样,黝黑色皮肤又如何.只是假象而已,他们为了生存会比我们更触犯警戒线。     空气,倒影我纯真的脸庞.我相信,这世界是美好的.悲悯,我开始理解,这不只是单单一种生活的情感而已,那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同情,是对生活的态度。    不知为什么,有天中午坐车回家,下车要换车的时候,我一路小跑,跑到我一直很想去的一个酒店。我想,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一辈子住一个很豪华的酒店,总是觉得自己的屋子很寒掺.再好的屋子,再好的酒店,不过都是一样的建筑物而已.不过就是一个可以高高耸立,可以成为你心里理想地居住环境方式。我一直望着那座冰冷的建筑物,抬着头,想,里面的人,你们是不是生活很安宁很愉快.也许,你们为了生活而奔波.住这,不过只是路途中的一站而已.住过就算.酒店,再豪华的酒店.你只不过是一个承载着多人切盼希望的冰冷的建筑物而已,你,其实什么都没有.人来人往,你装下了多少人,其实你也失去了多少人...之后,没有人会多少想念你,就算在这里住过.可是,没有住在过这里的人,却对你这么想念,一辈子也会拖住对你这么冰冷的建筑物的思念……    愚蠢的概念,为什么要对一座永远不属于你的建筑物充满渴望.那里没有温暖的信仰.人们,请不要再对任何地方抱有向往的思念.也不要抬头的同时悲悯自己的屋子.再多的向往,再多的同情,只有你自己的屋子才会帮你承担,只有它才会默默承受这一切.要悲悯,请不要悲悯自己的生活.最温暖也就是自己的屋子了,永远都不会欺骗你,为你浊去外界的污浊.带着我们不懂事的孩子进入岁月的轮回.带着我们一点一点的长大开始懂得对家的思念。    在别人的悲悯之中,我懂得了,其实不觉得自己的屋子是温暖的人,那是世上最为值得悲悯与同情的人.冰冷的建筑物属于冰冷的世界,不会带给你生活的暖流。    因为悲悯的定义域永远是零到正无穷的开区间,同情的值域是一个定值.所以无论悲悯的定义域取在区间内的任何一个实数,它所对应的值永远是同一个.又因为悲悯的定义域取不到零,所以人的悲悯情感不可能为零或负值.所以人的悲悯情感永远存在,而且同情部分贵贱,永远等值存在。   悲悯会不会比较懂事,同情的照片看来多讽刺.生活算不算一种窥视,反正没有人填心中位置。同情与悲悯有个词“悲天悯人”,大抵是指对他人的同情与怜悯,把范围再扩大,便是对世间万物的怜悯之情。这种怜悯是建立在“悲”之上的,所以更多了一份感伤情怀。历史上的各大思想几乎都是建立在这种情怀之上的,乔达摩·悉达多为人的生老病死而悲,耶稣为下层人民的苦难而悲,而孔子悲的则是战火纷飞中人民的疾苦。因为悲悯,佛教徒们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甚至不惜割肉喂鹰以保天地和谐。因为悲悯,基督教以神为天地之父,教导人们众生平等。而儒家则提出了“仁爱”之说。因为仁,所以不生恶意;因为爱,所以团结互助,仁爱在中华文明传承了三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公认,这是因为每个人固有一份悲悯的心——诚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正因如此,悲悯也就成了每个人的权利。无论你是贫穷,富有,身怀残疾或体格健壮,你都有权去悲悯,对一朵花的凋零,一段枝条的枯萎,亦或是一个人的可悲遭遇而产生同情。这种悲悯发自内心,正因如此,它不因外物而改变。你可以悲悯任何一个人,甚至包括你的敌人,尽管你的恨远大于你的同情。但因为悲悯,世界上才有了那最后一刻的善与爱。然而,尽管每个人都有悲悯的权利,但并非每个人都知道表达自己悲悯情感的最好方式。有一些富有的人,看不下穷苦人们的艰难生活,拿出大笔的钱捐助穷人,然而这种赤裸裸的帮助不但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还会滋长他人依靠救济生存的心理。因此,一来帮助他人要先懂得尊重,你的悲悯并不能成为你对他们藐视的借口;二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帮助不在于物质上的援助,而在于精神上的启迪。一个拥有渔技的人,到哪儿也不会穷困。悲悯尽管建立在“悲”上,但它所带来的往往并非悲的结果,有一份善良的心,与一种适当的方式,人的悲悯便会成为世界和谐的原动力。有时,过分的怜悯与关心,会使被关心者成为温室中的花,笼中的鸟,毕竟也总有人想要以弱者的姿态谋求不劳而获的生存。然而,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同情,会成为联系每一份感情的纽带。你对万物有同样的悲悯与仁爱,万物也会用同样的爱对待你。用一颗悲悯的心去看一切吧!纵使万物不因你而改变,你又会失去什么呢?用一缕缕同情与悲悯建立的纽带,才是最牢固的联系,正如墨子所倡导的兼爱,如果有爱一切的心,若能对天地和谐有一二分的益处,那么纵使摩顶接踵风尘劳碌,纵使众人皆白唯我独黑,又有何妨呢?  同情与悲悯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却又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那同情又是什么呢?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愿望。当他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了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悲悯者,悲天灾而悯人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摧毁了数万人的家园,举国哀恸,无论是身家过亿的富翁,还是月薪只有几百块钱的工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还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无论是国内公民还是海外华人,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所表现的同情与悲悯不止是给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层是它诠释了“人”字结构是相互支撑,也正是因为这种同情与悲悯,使灾民很快得以摆脱死亡的阴影,重新振作,重建家园。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亲人。一家人因不堪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却仍然逃不过家破人亡的厄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提出抗议。而在近代,鲁迅则在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栓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投枪,呼唤人民觉醒。同情与悲悯在当代是建立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感人的事迹。丛飞,一个为了帮助贫穷孩子而导致无钱治病去世的好心人,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一百多个孩子的父亲,他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展现他的悲悯之心。还有世界上不少富豪如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都将自己很大一笔财富献出做慈善事业。是悲悯之情使他们帮助弱势群体克服眼前的困难,重塑生活的希望。如果世界上没有悲悯之情,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酷无情,生活将充满苦难。一些腐败分子没有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把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置于度外,所以才贪得无厌,巧取豪夺,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声誉。失去悲悯之心的医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红包,掏光病人家属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病不敢进医院。失去悲悯之心的城管对进城出卖农产品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小贩大打出手,砸烂和抢走摊主赖以为生的工具。失去悲悯之心的垄断部门动不动就提价,降低服务标准,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没有悲悯之心的人终将被社会唾弃。常怀悲悯之情,同情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悲悯之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不是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平等的给予。如果每个人都用爱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同情与悲悯 “珏”这个字,仿佛天生就是为我而设计的——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它代表着我的身世。1988年8月,仅怀有7个月身孕的妈妈突然早产,我和双胞胎妹妹在匆忙与混乱中来到了人世。然而,我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我浑身发紫,呼吸已经没了,而心跳也已十分微弱,体重仅1.5千克,比一只猫还要小,脑袋和我妈的拳头差不多大,手指仅有织毛衣的针一般粗细。而妹妹浑身苍白,心跳和呼吸全无。她只有1.4克。这样小的婴儿,医院还是第一次接生,完全没有经验。妈妈当时就在这个医院工作,医生们大多是她的同事和好友,纷纷劝她,你还年轻,还是再生一个吧。7个月的孩子,尚未发育完全,要是两个弱智的话,你们以后的生活就全垮了!亲戚们也纷纷打来电话,劝爸妈放弃我们。由于妹妹已经不行了,爸爸说,先保住这个大的吧。然而亲友的压力是巨大的,虽然我暂时住进了暖箱,但我的生命仍在生死间徘徊,爸妈也十分的矛盾。妈妈睡了后,爸爸悄悄来到暖房边,隔着窗玻璃向里边望去。他已经有些顶不住压力,也许这就是我和他的最后一面。就在爸爸看见我的那一刻,尚未睁开双眼的我,竟把头转向爸爸,仿佛在和他对视。就在那一刻,爸爸的心震撼了,这是一个生命对亲人的呼唤!爸爸立即冲到医生办公室,大声说,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她,花多少钱也不要紧,就是弱智,我也养她!我小小的生命,终于被肯定了。然而7个月的我,尚无吞咽反应,连喝奶都不会。医生只得把滴管直接插入我的胃,一滴一滴地把生命输给我。暖箱住一天要上千块,我住了三个月!爸爸妈妈养我养得异常艰辛。拍百日照时,拍照的人嫌我太小,死活不肯给我拍,说我随时会死,照了也没用。爸爸异常愤怒,硬是逼着人家给我拍了照片。如今我看着照片上弱小丑陋的自己,总是想,这么一个难看的东西,又有智力低下的危险,爸妈留下我,值得吗?体质特别差的我,三天大病两天小病,年轻的父母,就没有后悔过吗?妈妈对我的疑问,轻轻一笑,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义无反顾地养育我,照料我,付出了比别的父母更多的劳累却无怨无悔。所幸我并不是一个弱智,不到一岁我就学会了说话和走路,三岁时,尚未识字的我把一本《唐诗三百首》背了个滚瓜烂熟,父母指哪幅画,我就背哪首诗,一字不差。周围的亲人都说,呀,幸好留下了这小孩,好聪明呀。父母也只是一笑。我成长的艰辛,旁人当然不会知道;而当初留下我的决定,又使父母曾作好多少牺牲的准备,担负了多少艰辛。幸好我不是一个弱智。我知道父母的付出,也知道怎样去回报。珏,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妹妹逝去的生命,也在我身上延续。是父母无私的爱,创造了这一个伟大的奇迹。[点评]这是习作者在一次公开课时声泪俱下讲述的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在场的师生无不为之感动而落泪。文章用纪实的笔法陈述了自己出生时的柔弱,而父母为“我”的去留作出的抉择,为“我”的养育倾注的心血,无不体现着他们对女儿生命的珍爱。文中“我”与父亲的“对视”最是亮点,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更是一个生命对亲人的呼唤,这一细节使文章富有极强的震撼力!⒊学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抒发你对生命的赞美之情。要求:⒈叙述他人故事,要去粗存精,突出故事性,有精当简练的哲理性的评述,突出其对生命思考的内容。 ⒉从小处着手,发掘蕴涵于其中的深刻主题,文章后部分可逐步升华,把对别人的同情与悲悯上升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同情与关爱。⒊自拟题散文,所写内容不可空乏抽象,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感悟的内容要独特,抒发的情感要真挚。议论、抒情的文字要精粹。「简指」托物言志作文的写法“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于谦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讴歌了石灰“要留青白在人间”而不惜“粉身碎骨”的大无畏精神。通过写石灰,作者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像这种通过写物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或寓以一定哲理的表现手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写景或状物,一定要让物成为情和意的载体,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不仅使所状之物生动形象,富有灵性,而且所表之情深厚隽永,意味深长。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促使读者去深深思索,受到启迪。那么,如何托物言志呢?  一、由此及彼,联想言志。托物言志,首先要选好所托之物,把握住其“外形特征”,然后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志”才能凸显。如,以“叶”为话题作文:可由绿叶联想到生命的生机盎然,联想到绿叶衬红花,联想到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由黄叶则可联想到生命的衰败,联想到时光一去不返,“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不就是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吗?  二、由表及里,想象深思。作文时,抓住被描写景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想象,由表及里,从而能生发出哲理或人生启示。如《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活现了莲的外形:在我们面前仿佛站立着一位天真自然、洁白纯朴、亭亭玉立的美丽女子。她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她有“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她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体态;她有“香远益清”的芳馨。她是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完美结合。展开想象,作者借花喻人,托物言志,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也表现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抓住特征,象征咏怀。象征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从具体事物的本质特征中,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和精神,以达到“咏怀”的目的。如《白杨礼赞》,用来寄托感情的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作者抓住白杨树的特征,具体描写了它的干、枝、叶和皮,显示其“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伟丈夫”性格。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充分地表达了对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托物言志散文是初中语文学习内容之一。中学生学习课文时理解了托物言志、状物抒怀这种写作特点,但在练习写作时却未必能写得出象样的托物言志散文。一、知识要点梳理⒈立意(1)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人或某个人的精神品质。(2)寓社会、世态、人生的某些哲理。a、写此物含彼意b、明写物暗喻人。(3)要昭示人、感召人、激励人、鼓舞人生活、思考、斗争、前进。(4)立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立意,也可逆向立意。⒉选材 (1)或取不知名、不起眼的花草木石,人格化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品质。(2)或取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雨雪雷电,象征性地寄寓某种哲理。(3)或取用品什物、家具器皿,形象化地反映一种思想感情。(4)或取家畜、飞禽、走兽,拟人化地蕴含某种思想。⒊语言’(1)诗化语言,绘画语言,浓淡相宜,饱含感情,含蓄深刻。(2)描物状形语言是全文重点,要占多半篇幅,而议论、抒情性的点题语言宜少,适可即止。二、命题引导立意⒈顺向立意(1)耕牛:描写耕牛紧拉套绳,步履坚定,任劳任怨。人格化地表现默默奉献、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得到的甚少,给予人的很多”的品质的人。(2)红叶、菊花:描写红叶、菊花霜凌之后叶更红、花更艳、人更爱。拟人化地表现人生经历艰辛苦寒是一种丰富,一种收获,一种精神财富。(3)夕阳:描写“夕阳无限好”,依然绚丽依然辉煌。象征性地反映老一代老当益壮、甘愿奉献余热于人间的精神。(4)溪流:描写溪流冲过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回,奔向江河。人格化地表现某种永往直前、追求不息的性格。(5)梯子:描写梯子朴实无华,忍辱负重。形象化地表现为了祖国未来、为了他人甘愿做人梯的奉献精神。(6)老树:描写老树饱经风雨雷电的考验,历经沧桑岁月,目睹世事变化。人格化地表现承受艰苦生活环境磨炼的年富力强、精神财富富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7)烟雾:描写白雾弥漫,蒙住山峦沟壑,若不明辨,就会迷失方向。象征性地反映生活中有时团团迷雾,遮住真相,掩埋真理。启示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识别方向,尽量少走弯路和错路。(8)仙人掌:描写仙人掌不择环境,只要有泥土,哪怕再贫瘠的泥土也能生根长大。拟人化。借景抒情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手法。什么是借景抒情呢?这是指在对景物作描绘时,对眼前的景物心有所动,有了感想,便在赞美景物时尽情抒发出来。古语说,情动而辞发。意思是说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流露的是真切的感情,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想的时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染人。写景的文章,写的是景,抒的是情,把自己的情,自己的感受融入所描绘的景色中去,情景交融,这景,才是美丽的景,鲜活的景。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花草树木的繁茂和衰败,日月星辰的时空转换,江河湖海的变幻莫测,都能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善于发现捕捉其中触动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这就是所说的托物言志。⒈景物描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⒉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⒊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写景三注意    ⑴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⑵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⑶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抒情三要求    ⑴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⑵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⑶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例文」青草的声音   车永静    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竞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种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   草的呢喃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被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上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绒绒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姑朵花,狗尾巴草……   我最初接触的小草,是从茵陈草开始的,它给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在我的家乡,父亲是个乡镇医生,每年都会依据季节和草药药性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回不同的药材来。每年最先采摘的,就是茵陈草了。那时我家房头有位肝病患者。脸黄黄的,每年都大量的吞服茵陈草,那种草熬出的汤药的味苦苦的,带着一种蒿味,很不好喝,看着他对一堆堆草药贪婪的样子,我感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他说他不能死还有一对没有拉扯大的孩子。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地上寻觅这种小草,我一看到他们就在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家虽然生活艰难,但父亲的诊费通常很低,对待贫困的患者有时还会无偿地赠送,我的这位贫穷的邻居才得以长久地喝下去,后来他们病好了,成了我们家的好朋友,父亲的许多贫穷好友就是这样结交下来的。长大后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一篇文章,说三国时代的吴国人董奉隐居匡山,为人治病不取财,重症愈者植杏树五株,轻者一株,多年后医人无数,得杏树十万课,蔚然成林,被后人传为佳话。我把那上面的事讲给父亲听,父亲那时已经有些驼背,脸上皱纹丛生,仍然辛苦的为一家人生计操劳。父亲闻听后欣然地笑着,笑得胡须抖动,一连好几天都很高兴。父亲说,这样的人在世上多些好啊,人不是专为名为利而活着的。人活着总有些更好的东西。    我开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向往城市,向往幸福和爱情。当我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扬洒向外面的世界时,我满怀希望地跋涉着,可是我的真情总是换欺骗,总是会失望,心被爱情一次次的烙伤,人在痛苦中一次次挣扎。我不明白,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嫉妒,在物欲和权欲中变得丑陋不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孤独地住在城市里一间阴暗漏雨的房间里,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心里无限的烦闷和忧郁。可是当我在雨停后起身,站在窗前,在我目光所及中,我看到在昨天的暴风雨的浩劫中,地上的一丛青草,它们在风雨的摧残中虽然变得凌乱,根须依旧死死地咬住大地,正在阳光下立了起来,身着泥污和伤痕,在风中颤颤地晃动。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分明听到了一首小草之歌。我弄来一盆清水,洗去它们的满身泥浊,它们又一身新绿地沐浴在阳光下。它们那么卑微渺小,却又清雅高贵,居柔宁拙,倔强峥嵘,葆有着一种不屈不挠默默向上的精神,我想我从那一刻才真正地懂得了草的语言,草的精神。我想起了故乡的那片青草覆盖着的原野,我拿起了电话,当父亲那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我的心里出奇地温暖和激动。   没有谁不熟悉草,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同在的,大古以来就在那里。甲骨文把一茎两叶叫做草,草们带着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时走来。我的居室里堆着书籍,堆着现代生活的用品。我的窗前总会百一抹绿色,一丛丛小草。我愉快地生活着,在书籍之中寻求智慧吸取营养,我的心情沉静,平缓,明晰透澈如一台明镜。遥望星空每逢一个晴朗的夜晚,墨黑色的天幕笼罩着这安详的小镇。望着那满天静默的繁星,就连那满是聒噪的心,也有了几许宁静。都说月亮使人悲伤,星星使人惆怅——仰望星空,回忆起多少过往。       人们常说,只要人死了,就会化作天上的一颗星,永永远远的在天上向地上凝望。这让我想起了过世了十一年的爷爷。不知道他在那黑漆漆的天上,是不是还在一闪一闪的,信着教呢?茫茫的夜空,有着那么多的星,哪一颗星是哪一个人;而哪一个人死后,又会变成哪一颗星呢?我,又会变成哪一颗星呢?    童年的回忆是那么美好,每一次与同伴玩耍,都是以夜幕为背景,繁星作灯进行的。我们这群天真烂漫的小人儿啊,总是热衷于傻傻的望着墨蓝的天,即使是月光皎洁,也要找到一两颗微烁的星;即使是群星迷乱,也努力睁着眼,明不知道个所以然,还是要装作精通天文地理,硬说哪颗星是哪个星系,哪一块儿是哪一个星座,知道争执不下,几挥“嫩拳”。星星笑着,闪烁着,看着这貌似打架的行为。待到双方都疲惫了,又坐在了一起,讲着张衡像我们这样大时数星星的故事。现在想想,长大后哪还有如此天真的事啊!    长大后,星空就变了样。这时我更关注的,是北斗星与北极星的关系,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偶尔有心事,就对着星星月亮倾诉一场。有月亮更好,不论我说些什么,她只会倾听,默默无语,待我累了,想睡觉的时候,她也会钻进云做的被子。第二天醒来,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或是像梦一场。而星星就不同,当我讲到我的委屈,我的伤感,星星也会眨眼掉泪;讲到义愤填膺,星星也会眨眼表示认同;每当我犹豫不决,星星会点头,说,去做吧。讲得畅快之时,我就想忽的一下站起来,向群星高声呐喊,仿佛能得到他们的回应。事实上,星星还是挂在天上,不论我倾诉不倾诉,演讲不演讲,他们的眼睛,始终是眨呀,眨。第二天一早就开始担忧,不知道哪颗星星会不会多嘴,泄漏了我的秘密。    晚上看星星,是多么的浪漫啊,可现在,县城那边灯火冲天,天空一片橙色,繁星早已不复存在了。这,就是“光污染”。   为了繁星,为了还能遥望星空,让我们联起手来,治理“光污染“,让天空重返深邃、墨蓝!遥望星空星空是一部书,那数不清的闪亮的星星,就是这神奇的书的文字。它摊开在世人面前,让人去读。    儿时,静静的夏夜里,我躺在阴凉的竹床上,偎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从密密的梧桐叶的缝隙里看那一点点的星天。星星在遥远的地方向我眨着眼,仿佛妈妈讲的那些小精灵。是的,我读到了最美妙的童话,每一颗星就是一个故事。牛郎织女,琼楼玉宇,我读着读着,沉沉睡去。梦中,我总是飞上天宇,摘下一颗灿烂的小星星……   在我痴痴地读着这奇妙的书的时候,时光也一点一点地流逝着,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望着熟悉的星空,我读到的,不仅仅是童话了。   那一年,我去了南京。在紫金山上,我看到的星空,似乎和以往的不一样了。那是个非常美的夜。巍峨的天文台的轮廓印在一片深蓝色的天幕上,恍若一座科学的宫殿,满天的星辰透过山间笼起的青雾闪烁着。我坐在一棵亭亭的树下,仰望着它们,读着、想着。镶满珠玉的天空中,我好像读到了一个又一个名字:张衡、祖冲之、伽利略、勒维列、开普勒……这些巨人们,在很久以前,不也是沉醉地遥望着星空吗?在这部天书中,他们读到了很多,那是宇宙的奥秘。我眼前的群星,不正是他们的伟大发现吗?在那些黑暗的年代,这些智慧的珍宝就是这样顽强地、勇敢地放射出剑一般的光芒,刺破愚昧与谬误的浓雾,照亮人们的心灵。我望着星空,拜倒在真理的光辉下。   这以后,我更爱去读那星空了。每一次,我总能看到新的东西,而这些总是深深地激动着、鼓舞着我的心,有时,也会给我以莫大的慰藉。   就像星星的光彩有时会暗淡,夜空有时会阴云低沉一样,生活不是永远阳光明媚的。一年春天,小时候和我一块儿爬上屋顶看星空的哥哥,在长江上救起一名轻生者,而他自己却永远地回不来了。夜里,我独自站在大堤上,面对着沉默的大江,仰望黑色的夜空。天穹上,疏疏地撒着几颗孤独的小星星。透过迷蒙的泪水,我看着它们,呼唤着逝者的名字。突然间,我头脑中闪过一句诗,那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的诗句吧?“他并没有消失什么,只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化作了奇异的瑰宝。”是的,哥哥失去的只是一个躯壳而已,他什么也没有失去。我看见他化作了夜空中最明亮的一颗星——永远闪烁着。我看见了他微笑的眼睛,我看见了他在那死与生的一刹那间坚毅勇敢的目光。星光在我泪花里闪动,这是人类灵魂深处最美好最宝贵的精神之光。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和充实。我读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那是奉献——这才是不朽的,永恒的,就像眼前的星光。我感动地望着星空,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星空,是一部书,浩瀚如烟海。它摊开在我面前,神奇而又平凡,深奥而又浅显。我读着它,从小一直到今天。它大概是无穷无尽的,我要永远读下去,我还会获得许多……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