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教育研习·活动·遭遇战争一个人的遭遇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本课时编写:吉林靖宇第三中学卢老师
简介作者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解文题1.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2.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象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解文题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知背景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公布的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1年,肖洛霍夫本人也曾参加了四年的卫国战争,经历了九死一生,母亲被敌机炸死。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了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本文是小说的部分节选。
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合作探究,互动研讨1.“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我”因为两年来没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2.“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相隔永不能见面。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光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合作探究,互动研讨3.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哀莫大于心死”。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老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4.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索科洛夫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思考: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的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思考: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1.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2.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思考:“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思考: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不是。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且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整个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无数受难的普通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1.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2.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3.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思考: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环境描写看,你认为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1.对底层民众的同情。遭遇悲惨的“说书人”是苦难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苦苦挣扎,最后悲惨离世,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2.对生命寂寞无常的感叹。“说书人”中年时也曾感动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听书人,但时间流逝,听客们老去、离开,“说书人”自己也逐渐老去,终于了结一生。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寂寞无常”这一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的思考。3.对社会混乱、冷漠的批判。本文中,作者笔下的社会是混乱、冷漠的,物价飞涨、外来文化侵入、民不聊生,面对生病乃至死去的“说书人”,人们漠不关心,作者借本文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含蓄的批判。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纳粹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遭法西斯空袭后的尼卡拉耶夫市区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日本轰炸上海后满身鲜血的幼儿合作探究,互动研讨
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畅言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二
谢谢观看!畅言教育二维码扫一扫,提出你的建议!畅言教育